研究型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策略探析

2024-08-08 00:00王彭丹
管理学家 2024年14期

[摘 要]研究型审计是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审计思路方法的探索与创新。近年来,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直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文章以国有资产管理专项审计为例,就如何做好研究型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4-0028-03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的范围向纵深发展,审计的地位不断提升,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内部审计人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体系和内部监督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不仅要关注政策的变化,而且要思考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增强国有资产收益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意义

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创新审计理念、探索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内部审计适应时代发展、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过程中,要准确理解研究型审计的本义,不断深化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改进研究型审计的做法,以审带研,以研促审,切实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积极探索和建立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审计工作机制,找准研究型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采取一系列审计方法和手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丰富研究型审计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提高审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服务的层次,不断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成果转化,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实践路径

加强研究型审计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效能,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转变审计方式、方法,强化审计过程监管,提升行业规范和风险防范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审计过程监管

1.审前调查,全面摸清家底

开展审计前,在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情况的基础上,评估审计风险,明确现场审计重点领域和思路方法,通过查阅财务信息系统、固定资产卡片及相关账目,重点关注出租资产、闲置资产的管理和现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与筛选,标记出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进一步核实的事项,为现场审计明确审计重点。

2.细化方案,确保有的放矢

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近年来企业审计发现问题的实际情况及审前调查结果,聚焦主责主业,细化审计方案,重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审计方法和内容,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此举可使审计内容更符合行业关注的重点及工作实际,更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审计重点、思路与方法也更加明确,做到聚焦重点、有的放矢。

3.组建团队,实施精兵策略

抽调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选择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具有领导才能的骨干担任组长,业务能力突出、协调能力强的审计人员为主审,实施精兵策略,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审计团队。

4.转变方式,创新取证手段

根据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结合审计组成员个人能力和擅长领域,合理分工,创新审计方式,特别是在证据获取过程中,由原来侧重通过查阅内部档案资料,转变为“内部查阅”和“现场查证”相结合获取证据的方式,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资产情况,通过梳理出的问题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调查取证。

5.现场督办,提高整改实效

为提高整改实效,对能够立整立改的,现场督促整改;对不能立整立改的,分类施策督导整改。对于闲置资产存在安全隐患、房屋被无偿占用等问题,通过现场督办,促使被审计单位增强整改意识,加快整改进度,及时收回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损失。

(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创新审计方式,不仅从内部进行查询,更注重从外部入手,搜集外部证据线索,找准查实问题,提高取证质量。

1.结合机构设置,筛选比对研判

根据职责分工,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现有使用的资产信息与财务系统中资产卡片信息相互对比、筛选,梳理出在用资产、出租资产和闲置资产,根据审前调查已掌握的资产信息和资产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研判,初步分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在用资产是否真在用,闲置资产是否真闲置等,为下步审计提供资料支持。

2.结合资产管理,核查确定线索

审阅会计账目、出租档案、固定资产盘点表及权证信息等资料,结合资产管理人的情况,通过账证、账账和账表之间进行相互核对印证,检查账证、账账和账表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情况或疑点,初步进行分析研判,结合筛选比对分析出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审计问题线索,如账面已无资产,但还有房屋权证等,为下步审计提供支撑依据。

3.结合资产使用,抽盘核实线索

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实物资产的盘点,由原有按部门资产进行抽盘转变为按资产类别进行抽盘,重点对被审计单位易流动、易丢失的信息化资产进行全覆盖监盘,如抽盘笔记本电脑、相机、摄影机、手持终端等资产,结合使用人情况,验证资产账面与实物数量及使用人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如账面有资产、实际已丢失等,进一步核实问题线索,为下步审计稳固证据。

4.结合资产现状,走访锁定证据

根据前期梳理、分析研判的问题线索,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进一步锁定审计证据,如针对出租资产的租赁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并了解周边资产信息,进一步核实查证是否存在转租、低价出租等情况;针对闲置资产的现状,通过实地查看是否有实物资产、资产是否被无偿占用、是否存在被占用土地私自建房、是否存在账外资产等情况。

5.结合核实情况,问询核实证据

根据前期已经核实的线索和确定的证据,通过与单位当事人或经办人谈话,了解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相互印证;通过采用向实际承租人、占用人和相关人员询问、调查、谈话等方式,了解资产使用现状,进一步核实确定证据。

6.结合审计结果,逐项督导整改

根据审计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逐项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能立整立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整立改的,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人限时整改,要求每月报送审计整改进度,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历史遗留和“老大难”问题,积极向主管领导汇报,经党组会和内审委员会研究,给出指导性意见督导整改[ 1 ]。

三、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实践成效

一是构建国有资产审计新模式。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涵盖审前、审中、审后的国有资产管理审计闭环新模式。审前,筛选、研判发现问题。审中,首先核对、分析确定问题,其次监盘、走访锁定证据,最后询问、谈话印证证据。审后,督促、指导整改问题。这样不仅能快速发现问题,还能及时锁定证据,分析研究整改问题,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效,减少了国有资产损失。

二是进一步推广创新使用范围。将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新模式,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专项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中推广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不仅突出了工作重点,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快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度漏洞、执行偏差,不仅发现问题有速度,而且更有深度,整改更有力度,从而防范了审计风险,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2 ]。

三是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责任。以经济责任的履行为核心,明确各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资产管理员的监管意识,建立健全资产购置、管理、使用与处置等流程,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相关制度,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认真履行好出资人职责,该管的坚决管住,实现权、责、利的匹配和相适。

四是进一步促进整改长效落实。贯彻研究型审计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有解思维,有效推进国有资产审计中“堵点”“难点”的整改落实,努力做好审计整改的“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建设性作用,当好“守门员”和“排雷兵”。

近年来,通过强化对整改工作的跟踪督促,对未整改到位乃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强化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实行问题销号管理,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力求实现“整改一个问题、促进规范一片”的效应,有效巩固审计整改成效,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

五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通过以审代训的方式,让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全过程,在审前、审中及审后阶段不断思考,强化团队意识,不断完善审计思路和方法,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努力做深、做细、做实研究。通过撰写底稿和报告,使问题定性更加准确,事实描述更加明晰,在较短的时间内边审计边思考边总结,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基本功和业务水平,培养“能查、能说、能写”的专家型审计人才,努力提升审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能查能写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关于研究型内部审计的几点总结与思考

(一)加强党对内审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内审监督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推动党建工作和内部审计深度融合,确保内部审计始终服务于党的政治主张和工作重心。

因此,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保障。内审人员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和道德风范,在审计过程中坚守审计职业道德,用研究型思维不断探索新领域、新业务和新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内审工作。

(二)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目的是更快速、更深入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揭示企业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等风险隐患。因此,在开展审计项目时不仅要融入研究思维,将研究型审计贯穿实施过程,还要在反映问题和揭示风险隐患时,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弥补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从根本上提升资产管理成效[ 3 ]。相关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可以从审计计划执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取证规范、审计复核完整、审计目标实现与问题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把控,强化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审计过程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形成监督合力,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审计不是为了挑刺,而是通过审计促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因此,审计作为“经济体检”,诊断查“病”只是“前半篇”,还必须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相关国有企业应强化与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合作,互相学习借鉴,共享成果,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此外,国有企业还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开展研究型审计,要求国有企业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融入研究型思维,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铁还须自身硬”,审计人员不仅要增强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审计过程中树立大数据意识,注重数据分析,筛查重点,锁定问题,还要在反映问题和揭示风险隐患时,深挖问题产生原因及问题背后的本质,发现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意见,才能真正发挥“参谋”作用,提升审计项目质效。

五、结语

研究型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而是提高审计监督服务水平的一种思路、一种路径。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思路方法的迭代创新,也是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将研究型审计思维运用到国有资产专项审计全过程的研究分析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研究型审计理念,始终以研究型审计理念推动审计工作开展,围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的思路,不断积累研究型审计工作经验,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对今后的审计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念.关于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23(09):53-56.

[2]徐莉.内部审计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铁道建筑技术,2023(02):200-203.

[3]李毅.研究型审计开展路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21(1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