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

2024-08-08 00:00:00白雪
理论观察 2024年5期

摘 要: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课程架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彰显该课程特质与优长的关键途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本文以龙江“四大精神”为例,旨在从选取实践教学场所、开发实践教学载体、策划实践教学活动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实践教学设计,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龙江“四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156 — 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实践教学则是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转化的重要环节。”[1]实践教学通过融合理论与实际,引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确定实践教学场所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直观、互动和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旨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深厚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黑龙江省所孕育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不仅构成了地方文化的重要支柱,更是全国范围内共同传承和推崇的精神财富。将这些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实践教学场所的确定应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深入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的作用愈发显著。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场所显得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应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深入分析,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龙江“四大精神”为例,我们可以探讨如何选定实践教学场所,以及这一过程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这些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因此,组织学生前往相关的历史发生地和纪念馆,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亲身体验和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参观东北抗联纪念馆,学生不仅能直观地了解抗联斗争的艰苦历程,还能通过接触历史遗物、观看历史照片等方式,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再如,通过参观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的铁人纪念馆,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铁人精神”的实质,通过对于“铁人精神”最直观的感受来实现教学目标。

在选择实践教学场所时,教育者需要深入理解教学目标。对于传承和学习“东北抗联精神”,实践场所可能涉及东北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贯穿着爱国、坚韧、牺牲和奉献的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重要资源。“大庆精神”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典范,强调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实践教学可以选择在大庆油田或相关工业遗址进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体验工人的工作环境,了解当代中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劳动尊严。“北大荒精神”象征着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北大荒地区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农业、生态、社会和经济多个方面。实践教学可以安排在黑龙江省的某些农场或开发区,例如红卫农场的智慧农场先行示范区、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等等[2],通过亲手参与农作、生态保护项目,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确定实践教学场所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需要考虑到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和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关键要素。实践教学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它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是实践教学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

教师需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包括前期的知识准备、现场的实践学习以及后期的反思总结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激励学生积极提问、深入探讨,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体验与现实生活和个人成长相结合。例如,在参观大庆油田纪念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大庆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并探讨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教师的指导在实践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

学生的参与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与传统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需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经历和操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参与不仅限于实际操作,还包括对实践活动的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解决,以及对实践结果的反思和总结。这种参与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学习过程的深入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成为教学过程中讨论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教学载体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及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融合实地考察与虚拟技术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

(一)创新教学模式

实地与虚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传统的实地考察、实验、实习等活动的基础上,整合在线课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以实现更高效、全面的教学成果。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实地考察中获取直观、深入的学习体验,而且通过虚拟技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了更加灵活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创新实践方式

1.实地考察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赴企业、工厂、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利用在线平台提供前期准备资料和后期深入学习资源,确保学生实地考察前后的学习和思考能够得到充分的铺垫和升华。

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借助VR和AR技术模拟实地考察环境或复杂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环节,通过线上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线下环节进行实践操作或考察,两者相互补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

(三)多校联合实践

多校联合实践是指不同学校共同参与某一实践项目或教学活动,通过资源共享、互相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地与虚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多校联合实践能够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实施方式包括:

1.远程参访与互动交流: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远程参访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屏幕观看到其他学校的实践活动,并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

2.共享虚拟教学资源:各校可以共建虚拟教学资源库,共享课程内容、虚拟实验平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3.联合开展在线项目:多校之间可以联合开展在线项目,如线上创新竞赛、研究项目等,鼓励学生跨校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实地与虚拟相结合的教学载体及多校联合实践模式为当前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文化的交流。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相信这种教学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特别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多校联合实践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育人资源的共享性”[3]得以实现的有力措施。

三、设计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地参访等传统实践活动之外,向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是一种创新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思政从‘老一套’教学,变成了‘流量’教学,学生们逐渐由‘被动教学’转向‘主动参与’。”[4]以下是几种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采用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一)分组自学与研讨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为每组分配不同的主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历史文化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学生需要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深入自学和研讨,旨在引导他们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索特定的精神谱系。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学生们可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观点,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分组自学与研讨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此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5],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为每组分配研究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并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分组自学的环节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对指定的主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包括阅读相关书籍、文章,观看相关视频材料,甚至进行小规模的调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还能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讨环节,学生们可以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和观点,通过讨论和辩论,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分组自学与研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在不同观点之间寻找共识。这些技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还需要监督讨论的进程,确保讨论的深度和效果。根据讨论的情况,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

(二)资料搜集与视频制作

为了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文献学习和小组讨论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渠道,广泛搜集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资料、案例和新闻报道。基于这些丰富的资源,学生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制作一段视频,生动、形象地呈现他们对特定精神谱系的理解和诠释。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资料搜集与视频制作是现代教育过程中一项关键且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探索和创新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挖掘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资料、案例和新闻报道。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在信息搜集、筛选和分析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能够学习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融入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设计并实现一段既有深度又有吸引力的视频。这一过程不仅考验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模式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地搜集、筛选和利用信息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设计话剧本与展演活动

深入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创作。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创作剧本,将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转化为剧中的情节和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和场景再现,学生不仅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还能通过表演向他人展示和传播这些理论和精神。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艺创作和公共表达能力。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能够同时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以及培养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设计并展演剧本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为艺术形式,通过创作和表演,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在设计剧本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现象中汲取灵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设计出既有教育意义又具观赏性的剧本。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挖掘和思考如何将理论融入剧情,以及如何通过角色对话传达理论观点。

通过角色扮演和场景再现,学生能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理论的实践应用,并通过表演,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展现给观众。这种表演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其他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情境中理解和感悟理论的内涵,从而增强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此外,设计剧本与展演活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剧本创作到角色分配,再到舞台布置和表演,每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习如何沟通和协调,如何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和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践探索与创新项目

为了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建议鼓励学生围绕该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各类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学术研究或科技创新等,其核心目标在于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培养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实用技能。

在现代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开展实践探索与创新项目显得尤为关键。

这类项目鼓励学生围绕思想政治理uF+yjgwIzdtYHC89s25w8w==论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涵盖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学术研究或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其核心目的在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进而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些实践探索与创新项目,学生不仅有机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还能在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总结过程中,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参与公益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关爱社会、帮助他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则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体到龙江“四大精神”中的“铁人精神”,可以设置“寻访身边的新时代铁人”活动,通过学生对于“铁人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寻访自身生活、学习环境中与“铁人精神”相契合的人物和相关事迹,并整理成事迹报告。

此外,实践探索与创新项目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制定计划、组织资源、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以及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

利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创建专门的讨论组,发布相关主题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在线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见解以及创作的内容,实现知识的互动共享和传播。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对教育领域的实践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价值。通过这些平台的运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与管理,促进了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6],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思想、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对某一学科或主题的看法和理解,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开放的讨论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创建专门的讨论组或社区,针对某一学科或特定的学习主题发布讨论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在线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延伸学习,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进度,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教学指导和反馈。此外,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利用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资源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关注相关的专业社群、参与线上研讨会或网络课程,获取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我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实质。在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的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思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团队”[7],可以全面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与教学目标达成。

〔参 考 文 献〕

[1]杨丽艳,刘梦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343”模式探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03):51-57.

[2]刘洋,何强.北大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 2023(03): 46-50.

[3]石书臣.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7-22.

[4]饶品良.高校思政课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为例[J].科教文汇,2021(16):62.

[5]陈小菁.对分组引导自学教学法的若干反思[J].考试周刊,2015(37):51-52.

[6]白荣.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践与效果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7):171-174.

[7]张玉蓉,张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4(06):133-137.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