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融合的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2024-08-08 00:00:00杨琦
理论观察 2024年5期

摘 要: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移动客户端为新闻报道变革提供契机,传统新闻媒体结合新媒体特有的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等影响力坚持正确导向,创新传播方式,完成内容转型,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与此同时,新闻行业紧随时代发展趋势,形成以互联网为传统媒介的新型媒体,便于大众随时发现、了解与传播新闻,进一步增强新闻传播竞争力,推动新闻传播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对此,本文则以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望给予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模式;新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144 — 04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众物质水平和以往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因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对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新闻媒体作为为大众传播信息的渠道,传统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需要持续创新和完善新闻传播模式,使其符合现代大众接受习惯与新闻期望值,实现高效高质传播新闻。[1-2]新媒体以覆盖面广、安全性高、高速传播以及操作便捷等优势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传统媒体也借此构建多层次与全方位新闻矩阵,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与引导力,推动新闻媒体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征

(一)互动性强

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为打破通过广播、 报纸等传统媒体新闻渠道获取信息限制,借助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搜索符合自身兴趣新闻信息,更能在多个新闻平台发表自身观点和评论,从新闻信息接收者转为新闻信息传播者。对此,在各个网络平台发布新闻作者可及时与受众探讨交流,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受众被动接收信息状态得到彻底改变,加速新闻传播者与不同受众间沟通交流,充分体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互动性。[3]与此同时,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促使人们在持续交流中提升思想内核。

(二)时效性强

当前,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借助此类电子产品获取新闻信息。例如用户可通过下载相关APP并设置感兴趣标签,那么就可接收到app推送的特定新闻内容。APP会新闻信息更新后及时为用户发出提醒,促使用户及时获取新闻信息。[4]除此之外,用户还可及时针对新闻表达自身观点与见解,展现新闻传播时效性。

(三)主体多样化

新闻编辑与记者在传统媒体时代中主要负责生产和传播新闻,新媒体引入后,大众通过各种APP或网络平台传播新闻,还可运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及时记录感兴趣新闻事件并发布到相关平台,体现多样化新闻传播主体。然而多元化新闻传播主体会造成新闻传播质量高低不一,部分辨别能力偏弱的人无法正确辨别新闻真实性,长期以往降低大众会新媒体新闻信任度。[5]所以,相关部门需科学监管各大网络平台上新闻发布与传播,营造绿色清明网络舆论环境。

二、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现状

(一)媒介融合趋势显著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其概念有广狭之分,基于广义的媒介融合具有广阔范围,涵盖所有媒介以及相关要素的汇聚、结合、融合,同时涵盖媒介形态融合与传播方式、媒介功能、组织结构与所有权等要素融合。基于狭义层面的媒介融合即融合不同媒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质变,形成一种如博客新闻和电子杂志等全新的媒介形态。换言之,媒体融合即信息传输渠道下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将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手持智能终端、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相结合,在资源共享与集中处理中形成不同形式信息产品,再经不同平台传播至受众。[6]但当前电子与信息产业间的竞争性较为显著且形成媒介融合趋势,造成产业间无法打破壁垒相互协作。

(二)圆心模式占据主导

所谓圆心模式即以电视、报纸等为主的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换言之,以媒体为圆心对周围群众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作为媒体人,再加上新闻传播具有真假信息混杂与低门槛等特征,降低大众对新闻信任度,甚至部分群体潜意识认为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才值得信任,上述则是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直击压力。

(三)改变新闻传播重心

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其重心发生变化,通常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强调新闻事件是否与播出要求相符,以及具有相关约定俗成,无形中忽略大众需求与感悟,更缺少灵活性,这种模式在新媒体融合下必然面临淘汰。所谓新时代要求即新闻传播内所有信息传播方式与受众需求相符,当前新闻传播模式基本都涵盖搜索功能,便于大众搜索自身感兴趣新闻信息,或基于用户日常关注数据推送相关新闻,切实提升新闻实用性。[7]当前网络新闻数量与APP剧增,无法较好地筛选与监控信息,造成用户在获取新闻时较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

三、新媒体融合的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打造多元化新闻传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传统媒体也积极与新兴媒体相融合改变新闻信息传播方式,旨在最大化传播新闻信息,对此,可打造多元化新闻传播渠道,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基于全媒体的立体式传播。2014年7月,杭州一辆公交车发生燃烧事件,多名乘客受伤。杭州文广集团在组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做好第一线新闻报道与相关舆论引导的同时,杭州网络广播电视台针对此事件制作“擦开烟霾 查看真相——杭州7路公交车爆燃事故全纪录”融媒体报道特辑并发布于微信公众平台。此报道在表现形态方面将广播、平面、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报道手法相融合,以社交媒体形式传播新闻,促使新闻产品形成全方位、多平台与复次的扩散效应,立体覆盖式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报道,提升新闻信息传播效率。[8]为最大限度扩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FM89杭州之声特别连线节目运用手机电台、手机APP、微信、户外电子屏等终端打造多媒体传播模式。该连线节目与受众广泛的喜马拉雅网络电台、蜻蜓FM、杭州网以及腾讯大浙网等新媒体深入合作并经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用户推送,实现有效全面覆盖。

其二,基于人际圈的社交化传播。传统新闻大众传播规则被新媒体改变,个体在“意义都是记者”的传播语境下成为一个媒体。同样,一档栏目和一个媒体也可变为一个“人”,即要具备人格化特征并基于某一新闻议题和其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形成社交化人际圈。《新闻联播》是当前最具有权威的时政新闻栏目,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持人播报完当日节目后也要附加一句“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与微信”,央视很多新闻操作流程因新媒体融合也发生变化,很多重大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二维码与微信等社交化传播方式,可以说广播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地方被社交媒体弥补,紧贴受众精准传播新闻信息。当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在微博和微信开设官方账号,用户数量呈持续增长状态,尤其部分新闻媒体在运营微博账号时运用流行用语,拉近与用户的距离。[9]传统新闻媒体的聆听观众反馈与爆料形式被社交媒体取代,微博互动传播占据新闻传播重要方式,扩大受众范围。

其三,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传播。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曾言:“未来所有媒体都将实现个性化”。网络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受众潜在个性需求,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定制“我的媒体”。尤其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技术与大数据为精准分析海量的用户行为与静态数据提供便利,提升新闻传播可靠性。例如“今日头条”是目前国内深受用户喜欢的新闻咨询app,该软件借助数据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其推荐新闻,仅用5s即可根据用户阅读偏好、年龄、职业等对用户信息需求进行挖掘,促使用户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10]截止至2022年,今日头条注册用户已突破7亿,近60%中国智能手机安装今日头条app,每日人均使用时间近70min。和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传统新闻以大众传播为主,但面对的“大众”缺乏不确定性,仅借助抽样调查推测数据了解分析受众。随着媒体融合深入,传统广播电视借助新媒体技术已改变这一劣势。例如杭州文广集团建设融媒体用户数据中心系统,汇聚不同渠道的营运与用户数据,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分析工具深度挖掘与精确管理用户资源,为精准传播新闻信息奠定坚实基础。

(二)精选具有深度新闻

基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群体会因新闻内容无差异性降低阅读兴趣。部分新闻机构与媒体为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制造虚假新闻,对新闻媒体良性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影响力。对此,新闻媒体需坚持做有深度和有价值的报道,促使受众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判断与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新闻编辑与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主体需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深入剖析新闻传播对推动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重要意义。记者在搜集和报道新闻信息时需详细了解分析其发生背景、过程与真实性,持续跟踪报道有意义与有价值的新闻,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新闻并督促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由此一来才能发挥新闻价值。[11]新闻报道质量关键在于策划,若素材优质,策划不足,则无法准确为受众传递新闻信息。所以,需要从多方面选准角度,认真策划,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围绕线索认真策划。当前社会充斥多元信息,新闻工作者需筛选有价值新闻线索。但部分新闻资源整合有一定程度,需先聚焦社会焦点与热议问题,还要关注对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影响等新闻线索,再整合此类新闻资源形成一篇合适新闻素材,顺利撰写全新新闻。事实上,很多新闻报道成功的首要条件即事先与事中完美策划。基于期刊媒体和报纸层面而言,新闻栏目与版面需要出彩策划。栏目和版面策划不仅要有年度等长期策划,还要有月度、季度或某个重大题材等短期策划。在报道重大新闻题材时需从整体层面策划,推出深度和系列报道。对于观众和读者等缺乏了解的专业性强且重大新闻体裁和专栏,在刊登主稿的基础上搭配人物介绍、精美彩色照片、锐评及名词解释。例如报道重要考古人物、重大考古事件就会涉及如“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专业术语,编辑需作出专业解释。例如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发现湖南》专题讲座,以考古成果作为着入点,深入讲述湖南从上古至明清这一发展脉络。讲座前期运用考古材料打破相关文献中提出湖南从上古至唐朝这一时期依旧为边陲蛮荒之地错论,强调说明湖南从上古至唐代所拥有的文明发达程度堪比北方黄河流域。湖南日报社编辑凭借自身职业敏感度紧抓报道机遇,开辟《发现湖南》等多个系列专版。编辑以散文形式撰写专家讲座相关内容,还列出同时代相关考古成果供全国乃至全世界比较审视,使读者充分了解湖南光辉灿烂时代文明。

其二,精选报道角度。确定选题后就要选好切入角度,若凸显选题哪一方面就要认真提炼主题内容。例如基于经济层面报道新闻。相关研究者指出,地方文化活动开展成效彰显地方发展现状,同理,经济生活变化会体现在文化层面。蓬勃发展的经济会驱动文化艺术快速发展,体现全新特征与形式。例如《金陵晚报》曾写出以下报道《图书馆“门庭若市”》,描述位于大行宫新图书馆每日盛况如市场一般,阅读书籍和学习人群络绎不绝。科学是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生产力,人们在蓬勃发展经济社会背景下越来越重视知识改变命运,日益变化经济形势影响社会各个领域,所以,图书馆出现“门庭若市”现象也实属正常。[12]基于贫民角度分析,媒体只有明确广大群众是文化新闻报道面对读者群才能提升新闻水平,所以,文化新闻最佳切入点为贫民视角。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纸设立“文化广场”板块,围绕市民策划“梦想歌唱”活动,旨在为一群拥有梦想年轻人提供展示风采舞台,帮助其在专业舞台实现歌唱愿望。该活动吸引公务员、白领、退休人员、打工者等以及民间艺术家参与其中。在舞台中能聆听紧扣人心故事,由此可见,艺术随处可见,只要勤于发现即可发现其特有的美。

(三)加强新闻工作者素养

基于新媒体融合下新闻工作者需不断增强自身素养,由此一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新闻媒体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树立正确政治观念。对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引导,需从思政教育层面着手,促使新闻工作者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价值。在原则性问题上敢于亮剑,坚定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操守方面需坚守底线,在了解党的政策制度基础上做到知情出力,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相关部门也需对新闻工作者持以正确态度。从某种层面而言,新闻工作者也是社会层面思想文化来源的组成部分,所以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关系到社会舆情舆论。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信息种类与数量日渐丰富,但质量却不断下降。色情、八卦与犯罪等消极信息充实于新闻媒体平台,误导大众,毒害现代青少年群体身体健康。如,辨别意识相对薄弱的未成年,会效仿消极信息和行为,做出有害社会的事情,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媒体信息的杂乱,部分新闻工作者为占据市场高地,只重视信息传播速度,尚未科学验证与甄别媒体信息内容,甚至还会省略审核环节,直接将信息发布于官方微博。此种做法,原本以为是占据媒体发布信息的主导权,事实上却是被自媒体信息发展浪潮所“绑架”。

其二,健全法律法规。健全完善新媒体舆论和运营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首先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对互联网上言论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切实保障社会公共权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新媒体发展注入法治保护层。传统媒体监督需与新媒体舆论监督协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舆论监督环境。其次健全完善新闻工作者监管机制;对肆意贩卖受众私人信息,散播谣言,控制舆论等一切非法获取的恶劣行为要予以严厉查处与打击,对侵犯个人隐私,人为因素引发网络犯罪等加强法律法规惩罚,为虚拟互联网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提升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即增强法律意识。部分新闻工作者尚未接收过专业系统法律教育,甚至不了解本行业需遵守的法律法规以及自身应受保护的合法权益,所以需要对新闻工作者开展法律法规普及工作,使从业者坚守法律道德底线,遵守法规法律,在遵守行业规范与市场规则的基础上促进良性竞争。

其三,增强职业技能。当前新闻工作者基本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90后与00后,在生活中追求自由,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学习能力。相关部门应结合发展需求,线上线下开展政治引导工作,不仅要借助互联网为新闻工作者宣传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还需开展专业知识竞赛、联谊会、座谈会、提升班、培训班等多元化活动,从不同层面提升新闻工作者法律水准、多媒体运营知识、思想观念等职业技能,使得新闻工作者自始至终始终在坚定正确政治立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同时,需要基于客观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对当前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遵循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发布准确、理性且客观的新闻舆论。鼓励新闻工作者不断拓宽信息接收途径,做到客观报道新闻传播有新意、有深度以及有温度的内容,提升媒介素养。还可与学校企业合作搭建专业进修平台,使新媒体业务与高校科研项目对接,使教学与科研实用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注重夯实新闻工作者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其思想认知、媒介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大数据时代改变众多领域工作方式,新闻行业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模式也发生变化。受众习惯,舆论环境及传播形式的变化冲击传统媒体,但也面临全新发展机遇,多元的新闻来源渠道使内容范围更加广泛,加速新闻传播速度,提升新闻影响力。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背景下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传播模式,从不同层面展现新闻传播快捷与时效,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新闻获取需求,为推动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初阳.媒体融合下社会新闻传播方法分析[J].中国报业,2022(24):126-128.

[2]吕俊奇.以媒体融合发展提升新闻传播价值[J].中国地市报人,2022(10):99-100.

[3]李华.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J].记者观察,2022(29):97-99.

[4]张麟凡.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转型战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5):164-166.

[5]彭奇伟.浅析如何提升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力——以多彩贵州网媒体融合实践为例[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2(03):64-66.

[6]何伟江.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2):74-76.

[7]许玲.媒体融合时代,地市级媒体提升新闻传播效应的思考[J].中国广播,2021(12):61-64.

[8]张志东.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应对[J].中国传媒科技,2021(11):71-72+75.

[9]李信村.迎合趋势 优化策略——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思考[J].新闻文化建设,2021(19):96-97.

[10]叶云清.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J].兵团工运,2020(10):16.

[11]张璟.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研究[J].采写编,2020(04):121-122.

[12]张霆.媒体融合时代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挑战与应对[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6):681-689.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