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将ChatGPT作为最新产物的技术性风暴以重构性的姿态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与技术的叠合中发生了时代性的转变。不可否认,ChatGPT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式发展,大大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与适用限度。但ChatGPT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催生出意识形态、弱化主体和信息质量等风险,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立场出发,循着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开展以规范为目的的引导性训练,以及建立健全虚假信息识别防范机制等优化向度,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ChatGPT;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特征;重要影响;优化向度
中图分类号: TP18;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050 — 06
ChatGPT是由美国OpenAI公司于2022年11月30日推出的智能型聊天机器人。ChatGPT凭借其在对话语言上更为自然、理解意图更为精准、回答问题更为贴近实际等优势从首次发布就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问世五天注册用户便超越百万,发布不足三个月活跃人数就突破一个亿。在ChatGPT达到如此火爆的现象背后,也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进入自主生产阶段,即在嵌入的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支持下根据特定任务作出类似人类的反应,并且可以进行基于贴近实际的调整,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回应。这也由此引发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领域的普遍关注,人工智能的浪潮似乎一夜之间将整个世界淹没。
一、ChatGPT内涵与特征
就其本质来说,ChatGPT是一种基于大型语言模型而衍生出来的可以进行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进行相应推理反馈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正是因为ChatGPT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较为完善的自我注意机制,所以相较于传统仅仅具备单一聊天性质的机器人,ChatGPT不仅可以扮演生活与工作学习中的多重角色,而且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输入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①。更为重要的是,之前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虽然打着超越人类智慧、以人工智能革新世界的旗号,但囿于技术发展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只能局限于实验室中,根据其内存的数据给出模板式的答案。代表着生成式AI的ChatGPT则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到最适宜提升自身的知识,并在与人类的实践交流中不断反馈修正,从而逐步改变传统人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真正以技术主体的身份融入人类社会之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当前,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表现出同人类相媲美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技术发展是面对社会进步方向不确定性时寻求确定性的路径,而ChatGPT作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现象级的应用,本身具备交互性、预测性等主要特征。
(一)交互性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①。不同于传统时代人们交流受到物理距离的约束,只能采用现实面谈的模式,网络社会则将人类社会原本具有的关系网同信息技术网络相结合,在虚实空间的交叠中促进了人的交流。ChatGPT凭借其自身具备的前沿技术,更将这一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推向新的高度。首先,ChatGPT基于自身拥有的庞大数据库,将自印刷机诞生以来的知识分化趋势打破,并以推理能力为关键黏合器,将零碎化的信息串联成富含逻辑的链条式资源,便于向人们提供融合式综合性的知识理念;其次,ChatGPT利用人类反馈强化技术深度学习,准确分析用户偏好的自然语言模式,以用户反馈作为调整指令,不断优化自身的反应行径和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同用户通俗化的持续性交流;最后,ChatGPT以其跨模态的优势实现了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革新,ChatGPT让主客体在同人工智能的交流中都体验到单对单的独特场景。
(二)社会性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②。技术作为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技能要素,其价值的现实性是通过本身的超越性重构出兼具互动性和系统化的社会整体逻辑。一方面,ChatGPT以一种新生技术的身份逐渐扩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与一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以社会情境本身存在的必要性佐证ChatGPT推动发展的可能性。简言之,社会情境为ChatGPT提供了存在场域与价值理念实现的空间;另一方面,ChatGPT作为基于大型语言模型而生成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其功能决定其必须参与到人和社会的互动之中,而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应该从社会维度对其进行了解,从“人—ChatGPT—社会”的发展理路去把握。另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ChatGPT既具有积极性质的社会性,也具有消极性质的社会性,这更需要我们从社会实际出发,以技术逻辑的约束性和社会层面的控制性限制其负面效应,引导其“技术式社会性”向着开放、创新、于人有利的目标前进。
(三)生产性
“ChatGPT的成功不应仅仅被看作新一代聊天机器人的突破,而应该重视其对人工智能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带来的革命”。ChatGPT充分采用了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具备实施完成人类制定的与自然语言、编程语言相关的任务功能,并不同于以往人工智能文本输出逻辑性差、逻辑不通、词句混乱、言不达意等表达能力欠缺问题,ChatGPT学习、模仿人类,并以其庞大的数据库作为重要后盾,可以生产出逻辑更为严密,表达更为自然的文本。ChatGPT实现的另一个革命性突破就是其数据保留,即ChatGPT的“记忆性”,ChatGPT可以记住同用户交流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同用户进行逻辑上的有效沟通。不仅如此,ChatGPT还可以修正自身之前输出的答案,生产出更贴合生活实际的文本。目前来说,ChatGPT凭借其相比于其他生成式AI独一无二的生产性,不仅得以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脱颖而出,而且迅速成为当下所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天花板”。
二、ChatGPT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即一定的阶级或政党为将自己所倡导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引导人们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自觉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心化式的主流意识形态泛型传播为主,对于受众的高自主需求探寻不足,极易出现意识形态供给同需求的错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的成效往往呈现出不确定或模糊化的结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代表着社会关系、发展逻辑,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革新。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凭借其虚拟性特征建构了主客体便捷联结的线上交流场所,而且通过数字化的具象形态实现了信息空间与物理世界的交融与层叠。如今的虚拟现实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技术形塑出人所需求的场景并作用于人的感知,从而达到改变人的思想的目的。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虚幻的场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ChatGPT基于自身庞大的数据库与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其实现的是假借真实的聊天窗口直接同使用者建立联系,其一对一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并且在较为随意的聊天中不自觉地降低了用户的戒备心理,更有利于使用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话中提升了使用者的参与度,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升课题参与度和接受性的目的是极为契合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①。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与系统理路将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进行叠合与革新,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交往形式,而且不断加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人工智能时代,作为社会革新助推力的科技创新思潮将高度复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更富开放性的场景中,不但让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认识方式的变化、思维理念的开阔与实践成效的多维评价,而且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得以无限展开。需要认清的是,技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革新并不是凭借先进技术本身带有的超越性逻辑以外力强行颠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与现实架构,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要素进行技术赋能,通过内生性的磨合与竞争来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结构。因此,立足新时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在技术风暴中岿然不动并实现跃升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网络技术的双刃剑特质,将网络技术的便利化、数字化优势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另一方面要增强理论思维,明确对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角度出发,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在新阶段的新规律,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时代助推力。
三、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年2月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每一次产业变革与生活方式转型,均影响乃至改变着教育。”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火热风靡与强势崛起,不仅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内容与研发模式的方向,向世界宣告这是一次人工智能领域的里程碑式革新,在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以其社会化应用的广泛性和数字化范式变革的先进性形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姿态,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更显时效性和创造力。
1.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把握的精准化
“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内部已有的条件和准备,在与特定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碰撞下,出现有利于促成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行为受到相应影响、发生相应改变的可能情形和关键时刻”②。恰当捕捉时机,实行教育教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首先,ChatGPT实现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大整合,可以依靠学生的具体学习数据,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教学指导,其次,ChatGPT可以通过扫描实时热点信息,准确分析主客体相互关系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进而构设出全息化的场景,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自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在实践中寻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时机突破口,“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③;最后,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重要条件。ChatGPT可以利用其打破学科界限,具备庞大知识的优势,从学生主体出发,以更契合学生专业的话语体系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化,在了解学生真实学情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时机,达到与学生思维同构,思想同行,才能构建起更具穿透力与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生活化
当前,社会人为物役的生存情态与现代化逻辑的急剧膨胀驱使各种物欲侵吞人的内心,阻止了人的自我批判、自我启蒙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人的内在焦虑和精神疲乏。受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教育,也是人文感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思想的沟通、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互动、智慧的碰撞”④。首先,ChatGPT背靠其庞大的数据库,可以依托算法有针对性地推送网络信息,以生活化的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参与”;其次,ChatGPT凭借其“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生产。ChatGPT在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性价值理念的同时,全方位多渠道分析信息特点与资源特质,生产出更具原创性、针对性的话语内容;最后,ChatGPT以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最新驱动力的身份,将“碎片化”的信息和“原子化”的网络个体进行再连接与再整合,并积极建构起相对迅捷的智能化传播体系,以更为生活化的场景信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深度交流与智能共享。
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场域多样化和反馈的即时性
ChatGPT以技术中介的身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信息化的社会特性将传统的现实社会关系解构,又形塑出全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人们交往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理场地,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①。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囿于物理空间的限制而只能在特定场域下进行教学的教育模式,ChatGPT以网络场景线上建构的模式,突破了单一模态的话语信息传播渠道,革新式地呈现出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格局从特定时空的即时传播转变为网格化世界的全方位覆盖,大大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范围与生发场域。不仅如此,ChatGPT一方面将信息编码为符号,以全新的符号形式传输主客体的信息交流,以定格性、痕迹化的模式记录下主客体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便于主体引导客体进行学习与解读,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客体的行为逻辑与实践效用也会以场域反馈的方式回到主体观察视野网中,利于主体对客体思想和行为的再指导。
(二)负面影响
美国著名批评家尼尔·波斯曼在其著作中曾阐述,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②。虽然对于ChatGPT的发展前景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就目前其初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效果来看,ChatGPT或许不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困境的完美答案,其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姿态的同时,催生出一些由于技术转型而衍生出来的“数字化迷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技术囹圄”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如今的技术浪潮之中,我们有必要对ChatGPT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从理论层面把握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挑战,从而在这个创新变革的时代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前列,始终掌握主动。
1.意识形态风险
“在有阶级和阶级冲突存在的社会里,全部社会生活的再生产必然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没有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人类社会的再生产是不可能的”③。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政治属性和政治标签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指向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广泛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式飞跃,技术捆绑思想的现象也逐渐猖獗。
第一,ChatGPT是西式文明的产物,其西式现代化的内生特点可能存在意识形态风险。虽说技术不分国界,但技术性产物的底层逻辑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具备一些文明的差异。在对自然科学知识与问题的回复以及探求这种客观性较强的领域中,ChatGPT的反应是同现实社会相一致的,而对人文社科类部分问题的回答显示出中西方文明上的根源性差异。从发展来看,人类文明的形成是基于先天性的遗传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在时间的长期“修正”中得以形成的,而ChatGPT本身诞生不久,虽然其拥有超越性的技术,但其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产物的身份决定其不可能获得与人类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文明素养,其学习理解与话语回应的功能也是由其设计者与制造者赋予的,本身就具备西式特性。从现实反馈来看,一些用户的体验不仅证明ChatGPT答复内容真实性存疑,而且对于某些敏感问题具备隐蔽的倾向性,极易带来严重的意识形态风险。
第二,ChatGPT虽然可以在嵌入的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支持下进行基于贴近实际的调整,但ChatGPT由于其人工智能本身的限制,先天就存在缺陷。虽然ChatGPT问世时间不长,但无数实践表明,ChatGPT在简单性问题上可以作出合理准确的回答,而对于部分复杂问题,就经常会出现事实错误的现象。ChatGPT作为一个具有深度交互性的人工智能工具,其与人类进行交流对话主要依靠整合现实空间数据构建的训练库,在运行过程之中,ChatGPT将数据符号化处理,摒弃情感与主观意识的影响,忽视了人作为感性自主自为主体的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ChatGPT行为决策由算法统领,ChatGPT本身并无主动思考的能力与意识,这就将巨大的自主权交予算法决定。若算法存在歧视,“狭隘性的话语进入,更为狭隘性话语输出”的现象则会变本加厉,并在ChatGPT算法的加持下以更为隐蔽的形式潜藏,最终导致歧视性意识形态的代际循环。算法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是否过关,是否契合时代要求,也就成为判断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衍生物存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标准之一。
2.弱化主体风险
ChatGPT作为如今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向的最新产物和革新因素,在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带来数字化的“智能性”体验的同时,倍数性地放大了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使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沉浸于技术优势带来的“乌托邦世界”,进而消解主体的自主性,让主体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被边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不单单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培育、塑造客体的活动,也是客体反馈、影响主体的过程。一方面,ChatGPT基于自身数据库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教学讲授提供全新的技术性方案,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将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强关联疏离,让主体忽视客体反馈而迷恋于单向度的工具理性世界,最终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为单线性的灌输过程;另一方面,ChatGPT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主体从收集分析数据、实例探讨、推进多渠道传播等繁琐的重复性程序中抽离出来,在减少主体参与、方便主体的同时,也让主体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保持距离,随之弱化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监督性,并在ChatGPT内生逻辑的裹挟下,使得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随意化与无秩序方向演进,而演进过程中会更加排斥主体的调控,由此引发恶性循环,主体的批判性意识与反思性思维也会被无限边缘化。
3.信息质量风险
虽然ChatGPT在“基础大模型+指令微调”的方向上突破了旧有桎梏,以人类大脑作为模拟蓝本,通过不断交互训练进行修正与引导,确实实现了超越既有前提,自我生成结果,逼近人类语言智能的要求,但当ChatGPT以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身份直接引领思想理路与实践行为而言,又会由于本身的技术性瑕疵而形成虚假信息,进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产生严重的弊端。第一,ChatGPT本身的功能彰显和作用体现需要将其内在逻辑充分发挥。单纯的“流量聚集效应”对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当ChatGPT资本增值的特性被社会生态无限放大时,流量就会异化为裹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立场的工具,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性规定“表面化”,扭曲为资本增值发展的助推力;第二,OpenAI公司也承认:“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甚至荒谬的答案。”ChatGPT通过学习在线的庞杂数据来丰富其知识存储,这其中不免包括了一些失真、偏见或是被时代淘汰的知识和信息,经由其算法的加工处理,很容易生成无用、虚假、错误的信息。尤其人工智能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过快,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信息源头出现问题时,那必然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偏差,若不及时纠正和规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成效。
四、ChatGPT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向度
ChatGPT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与融合适配形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态。“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ChatGPT凭借其技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依附其智能化手段,主客体存在领域被不断压缩,进而丧失话语实践行为能力,最终偏离立德树人的立场。因此,新形势新挑战决定我们不仅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关键地位,更要从主客体视角出发,开展伦理性质引导性训练,建立健全虚假信息识别防范机制,不断推动ChatGPT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融合式发展。
(一)固本培元: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②。在推进ChatGPT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体现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导向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方面,“站位中立”“价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意义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构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观念标准和行为原则,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人生观教育与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ChatGPT本身西方特点可能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就盲目否认其技术的优越性,将其看作洪水猛兽而排斥。要充分发挥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价值,以技术的革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同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构筑起思想政治教育同先进技术的同向同行。
(二)高飞远翔:开展规范目的引导性训练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社会,在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衍生出“技术性迷思”的数字化陷阱,极易引发人们对于ChatGPT的担忧,甚至抵触。人工智能风险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去结果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承受性。但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脚步逐渐加快,人们的认知也转向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发展的确定性与风险治理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所以,我们更要从事实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进行规范性训练,以引导其更好地切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依据具体情形为ChatGPT制定专属的科技规范条约,将ChatGPT的负面效应锁进规则的框架之中,但要注意规则制定的包容性,不能让规则的限制消弭了ChatGPT本身带有的价值。其次,要对ChatGPT进行规范性训练。ChatGPT毕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资源库内含的高质量数据以英文为主,中文世界的数据质量明显不高。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中文自然语言模式的补充和训练,从数据源头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最后,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积极提升整体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彰显自身优于ChatGPT的自我批判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以自我为宣传点,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ChatGPT中的渗透性和引导力。
(三)法成令修:建立健全虚假信息识别防范机制
“这个工具将成为互联网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传播错误信息的工具。”NewsGuard公司的联合首席执行官戈登·克罗维茨说。ChatGPT的数据库信息停留在2021年,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信息源的适配度会更趋于有限,加之如今时代问题的开放性与联动性较强,复杂度较高,就使得ChatGPT生成的信息往往看似真实,逻辑通顺,可一旦与现实相验证,就会有出入。而且技术赋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息化体验与场景化育人的机会,这的确可以让教育超越物理空间和不可逆的时间限制,但也会带来技术对教育环境的过度粉饰,从而塑造出真正的信息茧房,让人变成“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聋子”。为此,我们需要构建虚假信息识别防范机制,为信息的传播与蔓延设置“减速带”。首先,要研发出ChatGPT错误信息检索的针对性应用工具。根据ChatGPT的内生逻辑开展信息的加工模拟,从根本理路方面探寻错误信息的生成方式。其次,要构建严格的制度限制。强制性是制度文化的本质属性。防范机制越严密,错误信息的潜在隐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小。最后,要保证机制的履行性。推进机制建立的同时,将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实际相结合,保证机制与时代的契合度,并不断加强监督,避免出现机制“流于形式”“空置无效”的现象。
五、结语
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守正务本,坚定发挥意识形态宣传主渠道的作用,为形成与发展学生政治认同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也需要积极探索,充分利用最新文明成果,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化的阐述方式,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和坚实的现实动力。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4]王少.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线路、安全风险及防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2).
[5]王洪才,龙宝新,毛菊,等.ChatGPT对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2).
[6]徐光木,熊旭辉,张屹,等.ChatGPT助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机遇、应用及挑战[J].中国考试,2023(05).
[7]杨欣.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转型图景——ChatGPT究竟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23(05).
[8]卢岚.从互联网到ChatGPT: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重塑与建构逻辑[J].探索,2023(0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