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及其稳定性分析

2024-08-08 00:00:00李伟鑫
理论观察 2024年5期

摘 要:马克思在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中说,人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本文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通过构建网络道德治理中的政府、大学生为博弈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在网络道德治理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稳定性。通过仿真工具方法,将参与博弈双方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参数调整对二者策略选择的影响过程进行展示。发现博弈双方的策略稳定性与双方合作的协同收益、收益分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正相关,与双方的投入成本成反比,存在使双方合作策略处于长期稳定性的合理利益分配组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分别从政府、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道德治理;演化博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042 — 08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和互联网实现全功能IP连接,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9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到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我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2],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4],因此,网络道德治理的研究话题也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道德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参与主体的研究,而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较为活跃。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因此,是主体研究的重点。一是有关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现状研究。肖晓丹从消极视角指出,当代大学生参与治理时存在冷漠化现象,带有功利性、方式多样性和无序性,与此同时,网上政治参与常态化[5]。也有从积极视角指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目前特征为态度积极健康、信念性参与同利益性参与并存、激情性参与同理智性参与并存、政治参与渠道多样性[6]。二是有关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何广寿从网络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前网络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治理困境主要是治理体制不够健全、治理技术更新缓慢、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和治理主体责任界定不够清晰等[7]。高燕林等全面分析了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特点和发展困境,提倡从加强政府宣传、创新大学教育方式、增强自我辨识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路径进行创新[8]。周育平等以英格尔哈特提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中国青年深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网络道德中表现出强烈个体化的道德观念;缺乏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力;道德准则很难对网络表达方面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形成制约,在解决办法中,首先要完善面向年轻人的价值观引导机制[9]。三是有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治理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客观经济因素,即经济制约;政治制度因素,即政治参与渠道亟待完善,法治不完善影响政治认同感和腐败挫伤政治参与积极性;文化心理因素,即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膨胀,缺乏民主意识,存在政治认知和实践相脱离现象;政治参与环境因素,即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学校政治参与氛围低迷,负面网络信息的干扰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研究比较深入,成果比较显著,并指出了大学生在参与网络道德治理中存在困境,还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一些建议。然而,对于大学生治理角色缺位和能力发挥不充分的原因缺乏关注,缺乏对大学生出于“利益”考虑的重视,没有看到大学生和政府的利益互动对大学生能力发挥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代替。从本质上说,理性经济人只不过是对复杂人的一种抽象,它将人类的利他性、情感性因素都抽象了出来。否则,根本就没有办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本文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道德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关注大学生群体在参与网络道德治理中所思量的利益因素。采取演化博弈的方法,探讨网络道德共治主体中的政府与大学生群体的策略选择和稳定性,利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展现出二者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参数变动对二者策略选择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网络道德治理提供一些建议。

二、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是网络道德治理的“受益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民主观念、利益诉求和当家作主意识愈发强烈,尤其是网络虚拟世界,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更加开放和更加自由的空间,它为大学生追寻自我利益诉求,满足个人道德发展需求,以及争取道德治理的话语权,创造了更为便捷的现实条件。其一,扩宽了大学生自我道德利益诉求的渠道。作为拥有满腔热血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拥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要在为国家治理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局限于活动范围,致使他们之间的交往关系比较简单,因而,主要依赖网络去参与活动,尤其是在“快餐”时代下,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去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其二,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自律,提升自我认同感。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道德的自律性,认为道德自律是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和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缺少自律道德就不完整[10]。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大多是来自于对自身利益的要求,或者是出于自己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道德关怀得以提升,更易产生道德情感共鸣。

(二)大学生是网络道德治理的“活跃人”

网络空间以其超越时空限制、拉近个体间物理距离的独特优势,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接收和反馈道德信息与道德失范时,不会受到传统方式的局限;同时,网络中的诸多道德信息和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从而为大学生在参与网络道德活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分析思考。便捷性、低成本的网络道德治理,使得大学生群体既能在网络上学习,又能在网络上随时关注社会时事、网络舆论等,并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判断中来,他们敢于发出声音,发表意见,希望通过参与舆论监督和协作,促进网络上道德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当下,大学生所涉及到的关于网络道德失范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他们逐渐成为了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群体。

(三)大学生是网络道德治理的“优势力量”

当今,网络的高普及率与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这对参与网络道德治理主体的能力有更高的期望,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在网络道德治理中的优势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条件,也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面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科学评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第二,大学生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相较于普通青年和大众来说,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较为扎实,思维跳跃活泼,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环境,面对更新迭代迅速的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超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第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以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参与到网络道德治理中去,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在持续地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而网络空间的发展更需要大学生群体的支持,更“要研究制定网信领域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11]。

三、网络道德治理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建构

(一)建构模型的基础

从理性经济人的层面上来观察,理性经济人的第一目标主要是保护并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主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理性经济人,这就表明大学生主体在与政府进行网络道德治理时也会注重自己得到的收益与交付的成本费用,从而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假设大学生主体一直以来享有的利润极低,或者说学习到的东西少,但却又消耗许多的情况下,那么,大学生主体与政府协同治理网络道德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导致治理无效的不良后果。

大学生主体大多基于对社会的热爱而加入到协同治理的队伍中来,因而得到的直接经济收入甚少。在参与网络道德治理时,大学生个人本身就有自己的事务,因而会产生时间成本;再者,网络道德治理的任务相较而言比较复杂,要求考虑不同主体的利益,听取社会公众的建议,配合好政府完成任务,大学生个人也有自己的学业要进行,这就需要投入精力成本。由于涉及到不同程度的成本,大学生主体在参与治理时,积极性会降低。实际操作时,大学生主体赢得了公众的好评,认为他们普遍具有高尚情操,赢得公众的尊重与喜爱,并且这些大学生主体经常被拿来当作榜样、标兵,在政府与媒体的烘托与宣传下,他们得到了社会认同,赢得了公众赞美,同时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形成了无形的社会资本收益。社会归属感、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实现和治理能力提升等都是收益,当然物极必反,太过于沉醉这些利好也会走向另一面。

从政府主体的角度来看,在网络道德治理时,政府主体也会有自己的利益与成本的思量,假设政府鼓励与大学生主体合作互动,势必会有人力成本费用、固定资产成本费用的开支。反观,大学生主体融入进来,进行合作治理的话,也可以弥补政府在治理中的不足,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双方在进行网络道德治理时,都存在对成本费用和获益与否的思考,因而造成了双方彼此间既相互博弈又合作互动的局面,那么,怎样在一个双方都均衡安定的情况下让网络道德治理的获益最优,是大学生主体合作与否的重要问题。要想保持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这两大主体协同治理的长久安稳情况,就必须分析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在网络道德治理的博弈与双方协作策略选择,以及影响大学生主体协作进行网络道德治理稳定性的囊括收益、成本在内的经济因素。与传统的博弈理论相比,演化博弈并没有假定各参与方必须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要求对于信息的获取属于完全信息,大大改进了传统博弈理论的局限性,更好地分析博弈参与者——政府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在策略选择上的稳定均衡点。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主体的界定与分析

演化博弈是一个静态概念的演化稳定策略,可以从一个动态系统中观察到局部稳定性。在演化博弈论中,各参与博弈的主体是有限理性的,主体的行动是在不间断地改变与调整的,直至最后才会存在局部稳定的趋势。博弈主体分为政府主体A,大学生主体B,他们都是有限理性的,在行动中各自选择自己的成熟策略,大学生主体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决策为“协作”与“不协作”;政府主体针对大学生主体参与到网络道德治理的决策选择也分为“协作”与“不协作”两类。

2.相关变量的假设

P代表大学生主体选择协作的概率,1-P则代表大学生主体选择不协作的概率,Q代表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协作进行网络道德治理的概率,1-Q则代表不协作的概率。X1代表大学生主体在网络道德治理中获得的正常收益,Y1代表大学生主体与政府主体协同治理所花费的成本,X2代表政府主体单独治理网络道德所取得的收益,Y2代表政府与大学生主体协同治理所花费的成本。二者协作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协同收益值R,根据协作的比例来划分额外收益,大学生主体的利润分配比例为a,记作aR,政府主体的利润分配比例为(1-a),记作(1-a)R,其中 0≤a≤1。

收益X1的组成包含大学生主体的社会归属感、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实现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成本费用Y1的组成包含大学生主体参与网络道德治理所产生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收益aR的组成包含大学生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得到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源,以及荣誉感。收益X2的组成包含政府在网络道德治理时的政治功绩等;成本费用Y2的组成包含政府主体鼓励大学生主体参与治理所耗费的额外资金、活动场地、人力成本等;收益(1-a)R则表示二者共同合作互动时,社会愈来愈好、网络道德治理效果良好给政府主体带来的盛赞。a表示博弈二者的协作收益的分配比例。

(三)支付矩阵和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分析

利用支付矩阵的局部稳定来判断博弈双方所选的策略组合是否稳定,以及分析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因素。

1.大学生主体演化博弈复制方程。

根据表1双方博弈支付矩阵的模型假设,可以得到大学生主体进行“协作”策略时的期望收益是W11,进行“不协作”策略时的期望收益是W12,平均期望收益是W1,则其计算如下:

复制动态方程也属于一种动态微分方程,它可以描述某一群体选择某一特定策略的频数或频度。大学生主体选择“协作”策略的概率P的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为:

2.政府主体演化博弈复制方程。

政府主体选择“协作”策略的期望收益为W21,选择“不协作”策略的期望收益为W22,平均期望收益为W2,则其计算如下:

政府主体选择“协作”策略的概率Q的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为:

综上,可以知道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组为:

3.政府、大学生主体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

分别令FA(P)=0、FB(Q)=0,求得以下均衡点坐标:

a(0,1)、b(0,0)、c(1,0)、d(1,1)、e(Y2/(1-a)R,Y1/aR)。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计算微分方程组的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能够确定某一均衡点是否为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ESS),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det(J)=F1*F4-F2*F3>0;

(2)tr(J)=F1+F4<0.

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组求得雅可比矩阵为:

det(J)=F1*F4-F2*F3

矩阵的迹为tr(J)=F1+F4。

由假设可知,坐标点要有意义,需满足在平面上V={(P,Q)|0≤P≤1,0≤Q≤1},因此,Y2<(1-a)R,Y1<aR。因此,这五个均衡点坐标的数值表达式如表2所示:

由表3来看,b(0,0)和d(1,1)是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意为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同时选择的策略是“协作”或者“不协作”的状况,而a(0,1)和c(1,0)是演化博弈的不稳定点,意为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各自的选择策略不一样,而e(Y2/(1-a)R,Y1/aR)为鞍点。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选择的策略为“协作”时的演化过程演化博弈相位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知,坐标点b(0,0)、d(1,1)的演化过程显示出两个稳定的状态,意味着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双方的复制动态方程曲线都收敛于b(0,0)、d(1,1)这两个点位。当双方的复制动态方程曲线都收敛于点b( 0,0)时,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双方达到不协作的稳定状态。双方的复制动态方程曲线都收敛于点d(1,1) 时,双方达到协作的稳定状态。而判断双方的复制动态方程曲线是否会向点b、d收敛的关键点是点e(Y2/(1-a)R,Y1/aR)。假设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双方的选择策略状态在点e周围,那么,轻微的改变就能影响博弈双方的动态演化结果,双方的最后去处则是由区域abce的面积和区域acde的面积决定的,当区域acde的面积大于区域abce的面积时,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博弈双方的结果是倾斜于协作,相反,双方的结果是倾斜于不协作。

要想知道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参与博弈选择协作策略的稳定性状态的影响因素,就对影响区域acde的面积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区域acde的面积为1-1/2[Y2 /(1-a)R+Y1/aR],从区域acde的面积表达式可以看出,影响区域acde的面积大小的参数有Y1、Y2、a、R,记区域acde的面积为S,则S=1-1/2[Y2 /(1-a)R+Y1/aR],用S对Y1、Y2、a、R分别求偏导数,求得如表4:

根据表4可以看出,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选择协作时的成本费用Y1、Y2与区域acde的面积S呈负相关的关系,当Y1、Y2增加时,S减少,也就是说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选择协作时,合作互动的成本费用超出一定程度时,就造成二者主体之间的得益小于成本费用,使得二者主体之间停止协作,选择不协作的策略。

前文指出,大学生主体参与协作的利润分配比例为a,政府主体的利润分配比例为(1-a),0≦a≦1,当参数a增大时,那么(1-a)就会减少,反之,当参数a减少时,(1-a)就会增大,因而无法判别对区域acde的面积S的影响。用Matlab开始仿真模拟时,参数a的取值在被其它参数初值影响的一定范围内是无效的。

R表示政府和大学生两个主体一起选择“协作”策略时的协同收益值,根据协作的比例来划分额外收益,大学生主体的利润分配比例为a,记作aR,政府主体的利润分配比例为(1-a),记作(1-a)R,R与区域acde的面积S呈正相关的关系,当R增大,区域acde的面积S也会增大。

综上所述,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二者演化博弈的策略选择会倾向于要么都“协作”,要么都“不协作”。需要指出的是,假设除去二者合作互动的成本费用、协同收益值和利益分配比例等因素外,将其他因素作为影响参数放入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博弈模型中,这些其他因素的参数值也会对二者的演化博弈结果产生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影响。

(四)Matlab演化博弈仿真试验

借助Matlab工具进行数值仿真试验,假设在网络道德治理过程中,政府主体消耗200万,大学生主体消耗500万,观察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协同收益值R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二者选择策略的稳定性。因为二者所获得的利益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本文选择一些能够确定的量化指标来进行数值仿真试验,大学生主体消耗500万为Y1 =500,政府主体消耗200万为Y2 = 200,大学生主体参与协作的利润分配比例为a = 0. 6,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选择策略为“协作”时的协同收益值为R = 1400。把仿真模拟的初始值(P,Q)分别设定如下(0.1,0.6)、(0.2,0.8)、(0.3,0.5)、(0.5,0.5)、(0.6,0.5)、(0.7,0.2)、(0.9,0.3)、(0.7,0.8),得到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结果图2:

根据图2可以看出,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选择的概率(P,Q)初始值不同,但是最后都趋向于两个不同点位。在结合图1,当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选择的概率(P,Q)初始值落入区域abce上,则收敛于点b(0,0),双方选择“不协作”的策略。当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选择的概率(P,Q)初始值落入区域acde上,则收敛于点d(1,1),双方选择“协作”的策略。表明了(P,Q)的初始值的变动对二者选择策略的演化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我们从表4能得出,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双方的复制动态方程内的参数,使得双方策略选择的演化结果有变动,用双方的协同收益值R作为变量,进一步观察。大学生主体消耗500万为Y1 =500,政府主体消耗200万为Y2 = 200,大学生主体参与协作的利润分配比例为a= 0.6,初始值(P,Q)为(0.5,0.5)。设定R分别为1450、1600、1700,结果如图3,结果表明,二者的协同收益值R越大,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二者倾向于合作互动,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的协同收益值R与二者之间的博弈演化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五)小结

通过构建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二者的复制动态方程,又通过复制动态方程得出雅可比矩阵det(J)和矩阵的迹tr(J)的+、-来判断该模型的均衡点以及均衡点的稳定性状态,结果显示,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同时选择的策略是“协作”或者“不协作”状况的均衡点是ESS稳定点,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的策略选择的稳定性与复制动态方程中参数的大小有关,二者选择“协作”策略的稳定性与协作时产生的成本费用存在反比关系,而与协同收益值存在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两者花费的费用愈低而得到的协同收益愈大时,选择“协作”策略更具有长期稳定性。利用Matlab工具计算,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主体与大学生主体选择的概率初始值不同,但是,最后都趋向于两个不同的均衡点位。

正因为政府主体和大学生主体作为博弈的主体两者均为理性的经济人身份,这就表明大学生主体在与政府进行网络道德治理时也会注重自己得到的收益与交付的成本费用,从而使自己的收益最大,也造成了博弈双方在做选择决策时,会考虑个体或集体的利益,削弱了治理的力度与效度。

四、提高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治理中的稳定性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政府角度:降低大学生协作“成本”

1.健全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机制和规范。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学生通过网络这一方式自发进行的,相较于传统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安排,网络道德治理更加便捷,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化、理想化层面上,道德评判能力不强,缺少规范。作为网络道德治理的执行主体——政府,应不断健全大学生主体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机制:第一,健全激励机制。不断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在大学生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进行双重激励,提高积极性。第二,构建参与机制。目前的网络道德治理主要还是以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监管为主,大学生主要以社交媒体为主,参与途径单一,缺乏规范,参与感不强。第三,健全反馈机制。信息反馈不及时,大学生参与网络道德治理的积极性就会变差,要确保信息及时、透明和准确,同时保障信息渠道的通畅。

2.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治理环境。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一,要落实参与网络道德治理各主体责任,政府作为网络道德治理的执行主体,还承担着监管的职责,依托法律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时给予惩戒;其二,网络中的企业主体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配合政府;其三,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参与到网络道德治理中去,同时加强对道德榜样的宣传报道,遵守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让大学生能够了解网络事件的全貌,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加强网络技术监察。网络道德治理相对复杂,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网络法规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落到实处。第一,建立健全网络执法机构,设置专门的网络执法部门,做到执法必严,同时也要加强对该部门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二,加大力度,遏止不良网络信息,实行分级监察,及时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色情、散播谣言、网络暴力等网络失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第三,继续推进网络实名制,实施网络实名制能够找到源头,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网络不法分子起到威慑作用,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不道德行为时,会考虑后果,这大大提升了网络道德治理效果,也可将其与个人信用值绑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福利待遇等。

(二)基于大学生角度:增强大学生协作能力

1.加强自我教育,提升网络道德自律能力。马克思与恩格斯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性,缺少自律道德就不完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2]。其一,提升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学”在“知”的前面,为更好地参与网络道德治理,大学生主体应当主动学习网络道德相关知识,提升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其二,加强思辨能力,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网络环境纷繁复杂,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网络更新迭代,认知也不能僵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2.加强网络道德实践,提高网络素养。在社会历史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道道德是否合理,要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网络道德治理规范制度的制定当中去,充分认识到自身是网络道德治理的主体,深化主人翁意识。此外,积极参与网络道德实践,例如网络志愿活动、献爱心助力行动等,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中,也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到一定规范作用,不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锤炼自己意志力。

3.增强法制意识,提升法制意识水平。“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需要道德本身所具有的他律性力量(社会舆论)来维系,同时也需要诸如法律、规章、制度等其他各种社会性的他律力量来加以维护和强化,否则道德治理就可能流于表面而达不到真正切实的成效”[13]。所以,大学生们应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治意识水平,这也符合法律的终极目的,即让人在道德上变得善良,让个人一直朝着有道德生活的总方向前进,让他们的行为在第一个标准上趋向于完全实现道德规则。

当今的互联网,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治理的研究是实现我们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道德治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面对网络道德治理的纷繁复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主体在网络道德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培育网络道德治理的大学生储备军,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向着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即对无产阶级乃至人类利益的追求而奋斗。

〔参 考 文 献〕

[1]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3.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2006:94.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肖晓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6]张晶宇.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长春市大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8.

[7]何广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治理研究[J].出版广角,2019(20):79-81.

[8]高燕林,廖智超.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特征与治理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68-70.

[9]周育平,赵可.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年道德问题与治理——基于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政治文化取向的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02):43-50.

[10]黄菲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域下网络道德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21.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3]庄友刚,张贺.道德治理的理论定位、逻辑前提与理论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6(07):117-12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