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大钊是伟大的中国革命的领袖,一直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本文总结梳理2018年到2022年关于李大钊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近五年来,关于李大钊的研究异彩纷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仅深化了过往研究,还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放眼未来,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史料、打好研究基础,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打破“冷热不均”“炒冷饭”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李大钊研究。
关键词:2018-2022年;李大钊;研究总结;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034 — 04
习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李大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2022年是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5周年,为此,本文旨在对2018年至2022年间关于李大钊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做出展望,以期能够对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一、阶段性成果
习总书记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是基于李大钊先生的历史贡献,关于李大钊的研究自1927年起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2018年至2022年,特别是2021年,更是达到了高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论文硕果累累,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在中国知网上,以“李大钊”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看到,在2018年到2022年间,学者们关于李大钊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487篇。在这些论文里,学者们一方面对李大钊的建党思想、政治文化思想、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同期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比如,侯且岸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提出李大钊的新政党观并通过李大钊的“中心势力”论、“大团体”思想和革命党观念分析其建党思路。另一方面,学者们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包括李大钊的图书馆思想、军事思想、新闻思想等等,比如刘国强分析了李大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实践,“并初步归纳他所开创的大众化模式”,即“以理论学习为前提,结合中国国情使之中国化,然后以中国大众语境来处理理论使之通俗化,再以合适的传播渠道使之宣扬开来进入大众。”[2]
(二)专著卷帙浩繁,展现立体化的李大钊
研究李大钊的专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李大钊北京十年:学会篇》《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等关于李大钊在北京十年组织学会和人物往来的史迹叙述,《李大钊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情怀》《先生说:1898年以来的北大话语》等展现李大钊鲜活性格和人文风骨的著作,以及《李大钊年谱》这类以李大钊人生历程为核心的著作。一类是李大钊的著作集,其中又分为两小类:一是以时间顺序汇编而成的著作,包括2021年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的《李大钊全集》。二是按不同主题、分类汇编而成的著作,主要有《李大钊教育文存》《青春》《史学要论》《李大钊文艺思想研究》等,这类著作按照主题划分,集中体现李大钊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对李大钊的具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术会议百家争鸣,不断将研究引向深入
为弘扬李大钊的理想信念与献身精神,推进和深化李大钊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多次举办专题学术会议。2019年10月、11月,北京大学、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部门,先后举行了两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五个部门联合主办的“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初心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2022年是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5周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李大钊烈士陵园祭扫活动暨“新起点的李大钊研究”研讨座谈会。在各个会议上,学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呈现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之后深入研究李大钊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二、研究聚焦点
在近五年里,学界关于李大钊的研究不仅在承袭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入,而且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对全面了解李大钊、继承李大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这里除了总结李大钊研究的经常关注点以外,还将归纳一些较新的研究点。
(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巩固深化
李大钊是我国系统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开创性贡献,学者们也常常将研究视域放在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上,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
庆祝分析了李大钊以《新青年》《晨报》副刊和《每周评论》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他指出,李大钊以实际行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并且研析了其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张亚光和沈博从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出发,看到学界对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为背景,探析李大钊在这一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对近代经济学科的巨大贡献。邹新明通过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1919-1920年西文图书登录簿》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图书并考察这些文献的影响,分析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作用。
(二)“李大钊的文化思想”研究更为细化
李大钊六岁起入读乡村私塾,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1905年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了两年新学,1907年暑假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冬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正是在接受东西方教育的背景下,李大钊有着独特的文化思考和文化思想。
杨芳剖析了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认为其思想“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3],并且分析了李大钊调和思想对其接受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王燕平从反思与批判、尊重与诠释、眷念与继承三个方面解析了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并分析了当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覃亢节以李大钊的文化心态为研究角度,研析李大钊对传统封建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思考,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启示,即“民族性与时代性并重,方能进一步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4]
(三)“李大钊的建党思想与建党精神”研究逐渐清晰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难以磨灭的贡献,因而李大钊的建党思想也是李大钊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除了前文所说的,侯且岸从分析李大钊的建党思考与实践去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思路以外,吴向伟和朱安安二位学者从“‘为什么建党、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逻辑思路”[5]来展开对李大钊建党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王鹤岩和秦岳琳以李大钊的革命实践为切入,考察李大钊身上所体现的伟大建党精神。钟国云以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国化为立脚点,基于其革命实践探究相关贡献和时代启示。
(四)“李大钊的青年和教育思想”研究更切现实
由于知识渊博、人格高尚、为人和蔼,李大钊深受青年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身边团结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群体。在他的思想里,青年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宇文利立足李大钊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梳理了李大钊把革命和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和实践,分析了李大钊教育活动的历史意义。刘丽娟和石银剖析了李大钊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和实践路径,考察李大钊对促进新民主主义教育提供的支持与贡献,以及对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的经验启示。牟文凤、尹雪雪、顾训宝将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与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阐述李大钊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观、实践观的思想和实践,引导当代青年树立起正确的“四观”,促使青年在新时代奋发向上。
(五)“李大钊的中国革命和道路思想”研究更加透彻
李大钊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作为中国率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先驱,分析其革命和道路思想自然也是必要的。
周游在研析李大钊对俄国革命论述的基础上,探研其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与探索。尹占文和李青青从李大钊的农民思想入手,分析李大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回答中国革命何以需要关注农民、近代中国农民革命何以发生和何以实现的问题”[6],从而揭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紧密相关的一般规律。秦冰馥重新梳理和认识李大钊探寻中国道路的轨迹,通过考究李大钊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得出其“引领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与价值重塑,开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结论。[7]
(六)“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研究逐渐展开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贯穿李大钊先生一生的主题。近年来,部分学者也将研究视野放在了李大钊与初心使命的关系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韦磊指出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李大钊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践行初心使命的意志,而且解决了践行初心使命的理论根源这一核心问题,”[8]同时在其指导下开启了担当和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王宪明研析了李大钊的三大初心及其实现初心的路径并通过分析李大钊的多篇文章总结出要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就要在社会主义下发展实业的结论,对李大钊的初心进行了全面的逻辑分析。
总之,学界基于李大钊的多重身份,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李大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未来研究展望
近五年里,学界在李大钊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和感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演进过程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这五年的研究成果是显著并值得赞赏的,但我们依然要看到不足,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一,深入挖掘史料,打好研究基础。基于李大钊先生的重要历史地位,学者们对李大钊研究相当重视,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李大钊及其思想进行了解析,其中一些观点和思想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还有一些主张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一手史料的掌握不够。例如,李大钊与社会党的关系、李大钊被捕地点、李大钊与一些具体革命实践活动的关系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发掘史料文献,更广泛地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更充分的一手资料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才能继续把李大钊研究引向深入。
其二,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一方面,目前很多研究视域都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中研究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李大钊其他方面的思想缺乏探索,譬如,李大钊的图书馆思想、李大钊的伦理思想、李大钊的世界大同思想等等。因此应破旧立新,打开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对于一些已经取得成果的话题应该避免重复研究,对于一些新领域要勇敢踏足,力求能够全方面、立体化地了解李大钊和他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于过往一些既有结论,学界逐渐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比如对于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过去学界一致认为在这场论争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阵营,而“近年来的研究指出,从论争双方实际情况看……双方都扩大了影响。”[9]这就给之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既有结论要敢于质疑,在更广泛掌握史料基础上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能力,科学合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得李大钊研究成果异彩纷呈,不断得到发展,从而更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
其三,打破“冷热不均”“炒冷饭”的局面。近年来,学界在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对于李大钊的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等的关注又明显不足,呈现出“冷热不均”的局面。因此应该打破这种冷热失衡的状态,对一些“冷门”话题给予重视,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领会李大钊思想。并且很多后来研究者在前人研究者后面亦步亦趋,提不出自己新的见解,存在“炒冷饭”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年轻学者要增强研究意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根追源,树立创新理念和意识,不要人云亦云。
总之,近五年里,对于李大钊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还存在不足,研究的进步空间还很大,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大批李大钊研究专家的指导下,李大钊研究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30(02).
[2]刘国强.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J].史学月刊,2018(08).
[3]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0(45).
[4]覃亢节.李大钊的文化心态及其当代启示——兼论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0).
[5]吴向伟、朱安安.李大钊建党思想的逻辑蕴涵研究——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J].唐山学院学报,2021(34).
[6]尹占文,李青青.农民问题何以植入中国革命——李大钊关于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析论[J].河北学刊,2021(41).
[7]秦冰馥.论李大钊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
[8]韦磊.李大钊践行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论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05).
[9]张会芳.新世纪以来中共创建史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21(0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