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定历史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开创未来的独特品格。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充分汲取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厚理论意蕴。从价值向度而言,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的铸牢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弘扬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要强化历史认知、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动,进而以昂扬自信的奋斗姿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文化建设;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028 — 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①历史自信是人民对于民族、国家和政党发展历史的肯定和认同。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任务不懈奋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对党的初心使命、奋斗成果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也源于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憧憬和期待。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价值向度和实践路径,能够做到以史为镜,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
坚定历史自信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唯物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之基,大历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历史之脉,正确党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之源。
(一)唯物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之基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对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理论之基。唯心史观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唯物史观则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考察历史活动和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②。作为全部社CjY1das3rcvK7ksnrI+MGzXhd+vcxoWJaYu7mjiK4KE=会历史活动的组织者和承担者,“现实的人”是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历史活动中,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物质实践活动创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发展以“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为前提,人的历史活动也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规律具有客观现实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历史活动主体,即“现实的人”和历史活动客体间相互作用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历史活动主体,即“现实的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同时,历史活动主体的物质生产实践不能脱离历史活动客体,即历史活动主体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客观事物和客观条件。可见,历史活动主体和历史活动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历史是“现实的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同时历史规律也正是通过“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也是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的催化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所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②。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虚伪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国家发展的趋势是建构“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综上,作为分析历史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揭示了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变化过程的有机体。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我们从纷乱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主线,从宏大叙事的背后洞悉历史发展规律。从这一角度而言,唯物史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理论之基。
(二)大历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历史之脉
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③作为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大历史观立足于宏阔视野和整体视角对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经验等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总结,是新时代全面把握历史、正确看待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时间维度看,审视历史要树立宏阔的视野,善于从对历史长河的考察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之脉。毛泽东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④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明。例如,汉朝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宋朝的活字印刷术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秦朝在“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理念下主张天下政事、礼仪和教化的统一,体现了大一统的理念;“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体现了民本思想等。五百年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历经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虽历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曲折。但是实践充分证明,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此后,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初期也是学习苏联模式,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各国执政党逐渐认识到苏联的经验并非适合所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回顾党的一百余年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例如,在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新时代我们追忆革命历史和革命记忆,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从空间维度看,审视历史要树立全球视野,坚持立足中国和面向世界,善于从对世界历史的考察中汲取智慧,明确前进方向。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意味着,要立足中国实际考量我国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潮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秉承“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交流。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⑤的合作共赢发展理念,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在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大历史观考量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一脉相承的贯通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增强实践自觉;善于运用大历史观立足中国审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面向世界融入世界发展浪潮,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明确奋斗方向。
(三)正确党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之源
近代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一种方案能够将广大人民从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境遇中解放出来,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真正动摇和瓦解封建统治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围绕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起初,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经验。然而随着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毛泽东经过研判,提出“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此后,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结合中国国情,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目的是为协调各种积极因素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形成。同时,党带领人民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进入低谷期。江泽民指出,要“以实际的最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来回答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前途的忧虑”②。党带领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战胜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世纪之交,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机遇,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蓝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认识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统筹把握“两大变局”,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总的来说,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斗,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淬炼,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回顾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断结合我国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进行探索和实践,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党史观,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并且主动将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转化为推进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向度
坚定历史自信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还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从价值向度而言,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是铸牢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弘扬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一)坚定历史自信是铸牢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确保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③回顾党百余年来的奋斗历程,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指引其前进和奋斗的方向。因此,铸牢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成才之本。与此同时,国家的繁荣和进步离不开无数有着坚定理想、崇高信念的爱国者的砥砺奋斗。从这一角度而言,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是对个人或是对国家和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剥削掠夺的基础上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科学预判。在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中,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物质生活富裕,具有高尚精神境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建立了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和谐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其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以及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压迫的社会现实,阐释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正是基于这种科学性和现实性,共产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变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在不断改变现状的实际运动中逐步实现,如果脱离具体实践,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空想。回顾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指引,不断结合实际以现实运动不断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靠近。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建立了新中国。此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传统、守正创新、接续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当今时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党和人民始终团结一致、矢志奋斗,共同开创美好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之源。但同时要认识到,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鉴汲取前进动力。也就是说,坚定历史自信的一个重要价值向度就是能够为铸牢理想信念提供经验借鉴。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经坎坷磨难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不懈探索,最终在逆境中不断开辟出新的未来。综上,从对历史脉络、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审视中坚定历史自信、汲取精神力量,能铸牢理想信念之基,进而砥砺奋斗。
(二)坚定历史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伟大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和积淀中汇聚成的民族标识和精神基因,核心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勾勒出中国人民善于创造、勇于奋斗、团结一心、追求梦想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在特定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能体现这一时代普遍精神特质和精神风貌的优良品格。当代中国,时代精神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继承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品格。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元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接续奋斗、不断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风貌。例如,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实践都是时代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的成果。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榜样模范人物也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弘扬时代精神,要具有突破陈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敢于奋斗的思想观念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③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地位。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顽强拼搏铸就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和理想信念,彰显着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鲜明品格,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是鼓舞人们在前进的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彰显的优秀精神基因的考量中坚定历史自信,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坚定历史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④。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⑤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信。具体而言,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和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下,中华民族国土沦丧、人民生活陷入悲惨境地。为拯救民族危亡,改变任人宰割的现实处境,一些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不懈探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探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我国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富起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时代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新情况、新挑战,中国共产党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带领人民克服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我国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国情,不懈探索奋斗,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推进,充分彰显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理念,开启了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更需树立信心。在这一层面而言,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以史为鉴增强自信,同时要树立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勇气,进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路径
通过加强四史学习,强化历史认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历史主动,能够不断厚植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和实践之基,从而以昂扬自信的奋斗姿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加强四史学习,强化历史认知
历史认知是人们在对历史客观认识和理性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坚定历史自信,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强化历史认知。通过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本质。在此基础上,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助于从根本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等错误社会思潮。具体而言,加强对四史的学习教育,一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真正做到学史明理。二是要做到学史增3uc2hX2Np53dTXxYImLybg==信。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人们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自信。通过开展新中国史教育,引导人们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历史进程,进而涵养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汇聚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通过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从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坚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三是要做到学史力行。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仅能够引导人们“以古鉴今”,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认识有利于提升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历史担当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要准确判断其对社会生产发展及历史进步的作用,科学分析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观点的分析,科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综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是为了躺在历史发展的功劳簿上,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历史认知,真正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感性认识要经过思考总结,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本质要求。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孕育,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奋斗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具体而言,一是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要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党的历史,从党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善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历史、总结经验,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建党以来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历史经验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二是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要运用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①作为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虚无主义片面地割断历史,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等方式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行歪曲,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意图的错误社会思潮。其根本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要引导人们掌握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也就是说,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就是要具体、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问题,坚持人民立场,彻底摒弃唯心主义的错误影响,并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例如,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彻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大大加快了新中国的发展步伐。因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历史史实出发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综上,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既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党的历史,从党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还要运用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
(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历史主动
发扬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独特品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防范重大风险、迎接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难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①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在客观认识和把握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历史主动,担当时代重任。具体而言,一方面发扬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阔步前行,不断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和中国发展大势,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洞悉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脉搏,做到及时地把握局势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也换言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历史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洞悉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具体实际,从中分析事物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规律,在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发扬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担当使命的责任感。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为民造福、践行历史使命的奋斗过程中,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质言之,坚定历史自信,发扬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认识层面,要在深刻认识历史发展潮流和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增强担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从这一点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的积极践行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排除万难的斗争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勇气砥砺奋斗,将历史自觉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综上,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增强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还要积极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历史担当精神,通过高度的行动自觉将对历史的认识和把握转化为具体实践,抓住时机,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N].求是,2022(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