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聚焦“如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三个务必”逻辑缜密、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从生成逻辑来看,“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优秀政治品格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对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科学估计。从实践进路来看,践行“三个务必”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淬炼思想武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扎紧制度笼子,完善“三个务必”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建设;“三个务必”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5 — 0023 — 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三个务必”蕴含着找准奋斗航向、务实工作作风、锤炼斗争本领等多重内涵,旨在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优良政治品格镌刻在新征程的旗帜上,接续共创未竟伟业。深刻认识“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系统探索其实践进路,对于全面理解和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三个务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三个务必”的出场逻辑的研究,从理论、文化、历史、现实四个视角进行全面梳理,探索了其思想起源[2]。二是关于“三个务必”内涵研究,一方面指出了“三个务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3];另一方面阐明了其内在关系及架构,表明了“三个务必”是义理相通、逻辑自洽的有机整体[4]。三是关于“三个务必”重要意义的研究,强调“三个务必”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现实作用,有利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5]。还有学者从纵向演变入手,探究了“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6]。总的来说,学界对“三个务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存量,但“三个务必”作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崭新课题,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仍具有较大拓展空间。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实践进路两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使全体共产党人以高度的自律、自警、自进意识,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三个务必”的历史必然性。
一、理论逻辑:“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思想学说的逻辑建构“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7]437,进而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中逐渐孕育成熟、逐步趋于完善。“三个务必”亦是如此,其生成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引、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现实境遇。“三个务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深刻体现,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建设的赓续延伸,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深刻体现。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推翻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431,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立场与远大目标的相关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民性这一根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诞生以前,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认为社会发展的走向是由绝对精神和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马克思在对这一错误思潮进行系统猛烈批判的基础上明晰了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规律,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287。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毕生都在探索全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0]817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根本目的是使人类摆脱生产力不发达的制约、摆脱资本的奴役与压迫、摆脱异化的枷锁,从而向“完整的人”复归。进而给予人民从未享有过的尊重与主体地位,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建构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群众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观的原始蓝图。
第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建设的赓续延伸。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先进,就在于他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并且始终以理论的先进性武装自己,以崇高的革命性鞭策自己,以严格的纪律性规束自己。“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11]1,只有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置于决定共产主义事业成败与否的位置加以重视和发展,严明党的作风纪律,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无产阶级执政党历来敢于刀刃向内。针对党内思想不纯的问题,列宁指出“必须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从党内清除出去。”[12]564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证党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不偏航。相反,一个政党如果抛弃了其艰苦朴素的作风,就会丧失其先进性,丧失群众基础。由此可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风建设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如何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时代回应,确保了党的路线的贯彻实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又不断奋起的传家之宝。
第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创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之一,矛盾是斗争存在的客观依据,而“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13]307因此,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伴随着整个社会产生和消亡的全部过程。首先,“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14]104斗争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社会形态跃迁的重要力量。其次,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而且“无产阶级的发展,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在内部斗争中实现的”[15]554,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斗争是无产阶级的立身之本,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斗争发展壮大,通过斗争取得人民政权,通过斗争维护人民利益。最后,斗争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革命性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始终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内涵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一脉相承,揭示了无产阶级依靠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历史逻辑:“三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优秀政治品格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始终坚持以史示警、以史明纪,始终秉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16]32-33。由此可见,“三个务必”是基于对百年党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即将转变为执政党之际,毛泽东出于对党内居功自傲情绪可能滋长的考虑作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随后带领全党同志踏上了“赶考之路”,在这一伟大历史时期,我们党高举“两个务必”的思想火炬,积极开展“三反”“五反”整治运动,坚决清除腐化干部,成功遏制了资产阶级抬头风潮,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做主。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党继续在“两个务必”的精神指引下戒骄戒躁、埋头苦干,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在政治方面,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证了党的纯洁性,开创了一心为民、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有效巩固了人民政权。在经济方面,制定以农轻重为序的经济发展方针,为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文化方面,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营造了奋楫争先、争相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浪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两个务必”的思想感召下指出,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恢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会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遭遇挫折。[17]31可见,搞好党风建设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18]3一方面,高压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也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现代化建设除了警惕腐败之外,还要时刻提防斗志弱化的问题,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向伟大目标持续前进。与此同时,我们党秉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出经济快速跃升和党风建设持续深化的新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重要论断,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深化了党的建设理论。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呈燎原之势,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谦虚谨慎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如何将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如何提高和加强党的建设这个亟须解决的执政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执政规律和对革命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深刻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19]7并希望全体领导干部牢记人民重托与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实绩惠民。是党内统一思想、固根铸魂的又一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为导向,在不断回应人民期望的生动实践中,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政治品格更加丰富的内涵,即“三个务必”。“三个务必”既是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立足新时代面临新挑战的实践指南,从新的理论高度回答了为谁执政、如何执政、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三、现实逻辑:“三个务必”是对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科学评估
首先,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要求我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来锚定当前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党的二十大是中共党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承担着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成果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实现中国梦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决定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时代特殊性。“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提出,充分明确了党的执政宗旨与执政要求,坚定铸牢了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使命下艰苦奋斗的作风与敢于斗争的决心,极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历史周期律的高度警醒与政治自觉。
其次,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我们“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三个务必”是在深刻洞察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斥着各种矛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上提出来的。作为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长期执政的政党,我们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前所未有。就国际形势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沙文主义、恐怖主义频频抬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如影随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政治格局东升西落,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如何在“世纪之变”中持续将“复兴之轮”平稳推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就国内形势而言,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跳出历史周期律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双重课题,需要始终保持干事业的精神状态。同时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激发改革合力刻不容缓。基于此,党中央提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旨在勉励全体党员干部继续奋勇前行,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贡献力量。
最后,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赶考环境”和“阅卷标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不变的是如何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口,必然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四大考验”、着力防范“四种危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党中央适时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旨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提高党面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以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推动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向前发展。
四、“三个务必”的实践进路
坚持“三个务必”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和重要原则,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特质和执政理念转化为现实动能,推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新的发展,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党进行一切理论创造最真切的实践导向和价值诉求。探索“三个务必”实践进路可以从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完善制度落实三方面着手。
(一)站稳人民立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各项方针政策顺利推进的力量源泉。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理论和政策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加强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指出党的政策不但要使“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20]1319可以看出,党的各项决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群众不仅是监督者,更是践行者。在现阶段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大背景下,落实“三个务必”重要思想,要践行好群众路线。
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向人民群众宣传“三个务必”精神要义,把服务群众同武装群众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力构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起强大的动力之源和坚实后盾。首先,党员干部要在深入掌握“三个务必”形成脉络和主要内涵的基础上,以通俗的语言、精简的文字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三个务必”的思想精髓,将理论真正地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中。其次,可以借助图片、短视频、电影等媒介形式,创新主题教育宣传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三个务必”的深切含义。最后,全体党员要起到模范作用,带头将“三个务必”践行于自身生活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将“三个务必”践行到群众生活中。把党的政治号召转变为民生实践的行动指南,不仅是科学理论引路指向的开创之举,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新时代,要想筑牢“三个务必”宣传阵地,就要紧密贴合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凝聚人民力量。首先,国家在制定各项惠民政策时,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次,搭建更多有效的监督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使用监督权,加强对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从而保证党的纯洁性。最后,各级党员干部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淬炼思想武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21]529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全党同志要牢记“三个务必”,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一方面,以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为动力来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审视自己、批判自己,及时清除思想杂质、纠正不良作风,维护党的先进形象和肌体健康。第二,加强道德修养,纯洁党性品行。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官本位”走向“民本位”,在风险诱惑前要时刻保持党性原则,以自我净化的勇气提升思想境界,强化自身建设。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勇于修正错误。自我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抓短板、补漏洞,自觉构筑起一心为公、遵纪守法的思想防线。与此同时,坚定政治立场、厚植人民群众、消弭本领恐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作风扎实、本领过硬的时代先锋。
另一方面,以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为追求来贯彻落实“三个务必”。众所周知,产品不革新,就会过时,被市场舍弃;科技不革新,就会落后,被社会淘汰。人的思想也如此,不革新、不进步,僵化、固步自封,就会跟不上时代,被时代抛弃。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改革创新。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新思想、接受新事物,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开拓创新,永葆青春活力。第二,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君子检身,常若有过”,通过主观自评与客观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标先进、弥补不足,有的放矢的解决思想作风上的问题。在自我剖析、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叩问初心,达到敢于揭丑亮短、治病救人的理想效果。第三,坚持严明党的纪律。“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22]770,以铁的纪律增强全体党员的拒腐能力与政治定力,营造积极正向的党内气氛,从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使党时刻保持生机活力。
(三)扎紧制度笼子,完善“三个务必”制度体系
制度是精神的有力载体,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转化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出的重大论断。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就注重以制度促进落实,以制度谋求长久。由此可见,践行“三个务必”,需要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
一方面,完善“三个务必”理论学习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22]53理论学习是领会指示精神的首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实践力度取决于学习深度,以理论学习的方式加强党性党风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推动“三个务必”主题教育规范化、体系化,从源头上制止那些由于自身理论储备不足而导致理想信念丢失的错误倾向,从而达到激浊扬清、治病救人的目标效果。
另一方面,完善“三个务必”制度落实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是打通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要搞清楚,执行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负责。沉迷在自己的小圈子,将制度停留在口头上,只会弱化制度的威慑力。要在建立健全全方位监督机制上下大力气,推动责任落实,用好问责利器,克服落实不力,随意裁剪制度等制度空心化现象。要在推进各方面制度规范化上下大功夫,推动“三个务必”系统化、具体化。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统一党的意志和纪律,将“三个务必”的理论效能转化为制度效能。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刘海春,张力一翔.“三个务必”生成的四重逻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02):20-28.
[3]李祺,梁大伟.“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1):7-13+34.
[4]丁俊萍,李泽鑫.新时代“三个务必”的内涵、结构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1):33-45+2.
[5]杨海.“三个务必”的哲学基础、理论蕴涵及其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03):14-22.
[6]刘金祥,郭岩.“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J].党政研究,2022(06):15-20+123.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9]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