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2024-08-08 00:00邵玲
新农民 2024年20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外在症状,并对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小麦种植期间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与要点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把握合适的防治时间、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强化收储管理,并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提升,为其他地区同类工作的展开提供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流行的气候性病害,也是小麦种植期间常年发生的一种病害,典型症状就是灌浆中后期出现半截枯白穗,因该病具有“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点,一旦侵染危害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和籽粒中真菌毒素超标,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如果预防不力,发生流行轻者减产5%~10%,大流行年份可减产20%以上。除减产以外,发病麦穗病粒含呕吐素和赤霉烯酮等毒素,人畜吃了病粒较高的小麦会引起急性中毒,以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基于此,必须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力度。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侵染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防效最好的“窗口期”。在这一时期,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群众务必抓住当前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开展全面预防。

1 小麦赤霉病的外在症状分析

1.1 苗枯

染病小麦苗在出土前期,会发生根部腐烂的现象;出土后,初生根会转变为褐色,长势较弱;当染病情况严重时,很容易发生小麦苗枯死的问题。

1.2 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在环境湿度提升的大背景下,小麦苗发生软腐烂现象的位置,能够观察到大量粉红色菌丝体的产生,在染病后期会逐渐转变为黑褐色菌丝体。

1.3 穗腐

小麦灌浆期,染病小麦植株会发生穗腐现象,而随着病程的发展,发生腐烂问题的位置会逐渐扩展至小麦植株的穗轴位置,相邻的小麦植株也可能染病。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凸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竭,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在赤霉病的发病初期阶段,基部接近穗轴的位置为主要发病位置;在赤霉病的发病后期阶段,能够在被侵染的,麦穗位置观察到煤屑状物质。

2 导致小麦发病的主要因素

2.1 气候条件

长期降雨、高温气候更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暴发,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内遭遇连续阴雨,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大范围暴发的概率会大幅提高。

2.2 品种抗性

在相同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的不同,也会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在实际的小麦种植期间,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抗病性较强的

品种。

2.3 田间菌源量

田间菌源量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发病程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当秸秆还田面积比例、冬闲地面积比例有所提升时,田间菌源量也会显现出随之提高的变化趋势。

2.4 栽培措施

栽培措施包括田间排水情况、田间土壤湿度等,如果实际所应用的栽培技术措施不合理,则会使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概率明显提升。同时,若不及时组织开展投药、病虫害防治,也会发生较为严重的赤霉病病害。

3 小麦种植期间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种植抗病品种

为更好实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农户必须从种植准备的方面入手,依托耐病性强、抗病性高的小麦品种的选定与播种,优化品种布控,达到对小麦赤霉病进行有效预防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要在选种期间重点落实对小麦扬花期长短差异的分析与把控,尽可能选择扬花期相对较短的小麦品种,以此达到对赤霉病发病时间有所缩减的效果。与此同时,农户还应当重视对多种新的优势品种的定期性轮换种植,以此促进不同小麦品种对于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的有效维护,提升小麦赤霉病的现时防治效果。

3.2 把握合适的防治时间

合适的防治与作用时间是提升小麦种植期间赤霉病防治效果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要在强化预防的基础上,在小麦齐穗到扬花初期及时组织开展赤霉病综合防治,并结合不同防治方法的使用选定针对性设定更为合理的防治作业时间,以此确保赤霉病防治手段的作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小麦抽穗扬花期打药为例,在进行打药时间点的合理选择时,必须清楚掌握小麦扬花期,以及在该时期内小麦是如何逐步完成开花的。小麦见花打药的时间指的是,当农户站在地头上往麦田中看,如果能看见地里有极少数的小麦开始扬花时,就是小麦“见花”打药的最佳时间。小麦的扬花期一般只有2~3 d,扬花初期小麦植株上的花色是淡黄色的,中期小麦植株上的花色是黄白相间的,后期小麦植株上的花色是白色的,如果农户观察到地里的小麦有少数开花且花的颜色是淡黄色时就是“见花”打药的最佳时间。通常情况下,小麦集中开花、开花量最大的时间,或者说小麦开花最旺盛、最高峰的时间为上午

9∶00—11∶00和下午16∶00—18∶00。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期天晴、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起穗期就可以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3.3 农业防治

3.3.1 科学秸秆还田

在组织开展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期间,秸秆还田技术的科学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秸秆还田的优势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当前的实践中,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项要点操作的落实。一是要提前针对所有应用于还田中的秸秆实施全面性的、彻底性的粉碎处理,不得在小麦种植田内留存块头较大的秸秆残桩。二是要组织展开实际的秸秆还田处理期间,要求所投放的粉碎秸秆均能够深入埋于土壤内。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条件下,一般需要将粉碎秸秆埋入土壤深20 cm以下的土壤层内,然后再实施镇压处理,以此促使粉碎秸秆对于赤霉病菌生长与繁殖的抑制性作用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三是要持续落实对秸秆腐熟技术的完善与应用,落实对秸秆腐蚀微生物核心种群的持续性丰富与扩充。四是要综合落实对粉碎秸秆的利用,在实际进行秸秆还田处理期间,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秸秆综合利用新方向的探讨与开发,包括秸秆能源、秸秆肥料等。

3.3.2 强化种植管理

一是尽可能降低小麦田间赤霉菌的菌源量。湿度与小麦田间赤霉菌的菌源量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实践中,出于降低小麦田间赤霉菌的菌源量的考量,应当及时落实对三沟的清理,保证沟系配套且沟内并不存在积水;在降雨后,及时落实田间排水,使得田间的湿度得到进一步下降。要求及时组织开展对田间杂草的清除作业,保证透光以及通风性理想,优化小麦生长环境,降低赤霉病的发病率。另外,前茬病残体残留也与小麦田间赤霉菌的菌源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基于此,在进行小麦种植期间,必须及时完成对前茬作物病残体残留的彻底清除,深翻沤肥,以此达到降低小麦田间赤霉菌的菌源量的效果。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对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提升水肥运用的科学性,保证施入的基肥充足。其中,所施入的基肥主要为复合肥,不能够直接投放氮肥。在小麦拔节时期适时追施拔节肥,以此促使小麦本身的抗病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严格保证施肥的均匀性,严禁发生偏施氮肥的问题,设定2∶1∶2为氮肥、磷肥与钾肥的追施比例,以此使得小麦苗本身的强壮程度得到明显提高,赋予小麦苗以更强的抗病能力。当小麦生长至抽穗扬花阶段后,应当适当落实对磷肥、钾肥追施比例的提高,充实灌浆,让小麦苗更加壮实,保证小麦籽粒饱满。

3.4 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穗,是小麦的重要病害。近年来,赤霉病持续重发,部分麦田受害损失较重,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看,防治小麦赤霉病关键是做好施药预防,重点要抓准施药时期,选择对路农药、喷药均匀周到。在实际展开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期间,需要着重把握以下要点内容。

3.4.1 适期用药

小麦齐穗到扬花初期是防控最佳时期,要求“见花打药”(齐穗期扬花5%~10%),开展第一次防治,可视天气等情况开展第二次防治,时间最好选在第一次后5~7 d。小麦扬花期如果有连阴雨或大雾结露天气,选择雨停间隙或抢在雨前施药,施药后3~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效。小麦一般齐穗后2 d开花,在温度高时很有可能提前,而且每块田有时也会不一样,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单纯依赖经验与策略进行打药。

3.4.2 合理选药

要选择对路药剂,并且掌握好剂量。另外,建议要及早备药,确保能适期打药。可侧重选择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对赤霉病防效好的单剂或复配剂,最好用复配剂[1]。目前登记在小麦上的防治病害药剂有200多种,主要成分有三唑酮、福美双、井冈霉素、己唑醇、烯肟菌酯、氰烯菌酯、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等单剂或复配剂。

3.4.3 科学施药

可选择自走式宽幅打药机,使用弥雾机需15 L水,手动式需2桶水以上并加入助剂。小麦抽穗扬花期打药时,每667 m2搭配100 g左右的磷酸二氢钾一起使用,磷酸二氢钾既能促进小麦抽穗扬花和穗粒发育,又能增强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还能预防小麦上的倒伏、干热风、早衰等问题。同时,小麦抽穗扬花期时防治病害时,抽穗后到扬花期结束前一定不要进行田间浇水,否则容易导致小麦花粉掉落或花粉湿度过大而影响小麦正常授粉受精。另外,小麦抽穗扬花期时防治病害时,药液要重点喷打小麦的穗部,因为穗部是赤霉病侵染小麦植株最集中的部位。

3.4.4 坚持一喷多效

穗期是多种病虫盛发期,要以赤霉为重点,兼治蚜虫、吸浆虫、灰飞虱、锈病白粉叶枯,并注意与防早衰的叶面肥相结合,即选用杀虫剂+杀菌剂+微肥+调节剂。如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 g/667 m2、吡虫啉20 g/667 m2、磷酸二氢钾100 g/667 m2、烯唑醇40 g/667 m2、芸苔素6 mL/667 m2等。

3.5 强化收储管理

对于感染赤霉病菌的小麦籽粒而言,其在潮湿条件下可继续侵染,由此使得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基于这样的情况,为切实提升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除了要在选种与种植期间组织开展对赤霉病的防治以外,还要在小麦成熟收获阶段,继续加强小麦收储管理工作,尽可能做到及时收获,晾晒烘干,彻底剔除赤霉病粒,保证在安全水分以下收储。实践中,要始终确保收获的小麦能够干燥入仓。在确定小麦转入成熟期后,相关种植人员必须及时组织开展对小麦的收获,并进一步实施晾晒烘干处理,以此确保小麦能够干燥入仓,防止由于麦粒湿度过大而导致赤霉病菌再次侵染繁殖、产生毒素的问题发生,尽可能避免对小麦的质量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3.6 注意事项

一是强化宣传力度,通过与电视台、广播等的协调,在多个重要时段内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信息加大宣传;采取字幕、滚动、广播通知、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普及。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明白纸、现场宣传、手机短信、微信、QQ等方式,将赤霉病发生的信息以及防控技术第一时间传递到各种防治组织、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手中。二是施药要严格把关,用药量、对水量均要充足,且对准麦穗喷施,确保防治的效果。施药的器械可选择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热力烟雾机、智能植保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以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提高防治的效果。三是如果田里小麦处于扬花期前后,有大量开败的花药挂在穗上,赤霉病病菌孢子落在这些花药上易萌发、侵染,造成危害。如果田里小麦在雨期处于扬花期前后,穗上有大量颖花扬花或有大量开败的花药,而在遇雨之前1周内没有正常用药防治过赤霉病,特别是前期一次都没有防治过的田块,宜在雨前施药防治赤霉病。易感病的白皮麦品种宜将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种(可以用戊唑醇或丙硫菌唑、叶菌唑、氟环唑,加氟唑菌酰羟胺或氰烯菌酯)足量混用预防。雨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施药。5月初的连续阴雨,是小麦防治赤霉病的最后一关,因此必须在雨前及时主动用药预防,不能等雨后再施药。

在重点关注穗部赤霉病的同时,农户也不能忽视对上三片功能叶的保护。小麦叶部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叶枯病,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看,可选择的防治药剂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符合“一喷三防”的要求,杀菌谱广,对茎部、叶部、穗部的病害都有效。二是内吸性强,保护期长,并对抗性赤霉病菌有效。三是符合见花打药、耐雨水冲刷。四是价位适中,不会导致小麦种植的成本明显提高。

4 结语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流行的气候性病害,所带来的危害也相对较大,因此在当前的小麦种植实践中,必须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力度。在此期间,依托种植抗病品种、把握合适的防治时间、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强化收储管理等措施的合理应用,实现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小麦种植的增产,提高了小麦籽粒品质。

参考文献

[1] 蒋中亚.埇桥区小麦赤霉病不同药剂田间综合防效试验初探[J].现代化农业,2024(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