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保无人机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一项重要成果,正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本文结合江夏区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建议,包括农民培训与技术普及、项目示范与专业服务以及多方发力政策支持等,旨在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问题建议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中,离不开植保。近年来,植保无人机作为农业技术的创新,为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环境影响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1]。植保无人机结合了航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具备快速、精准、高效安全等特点[2],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种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和推广高效率植保机械及其应用技术对于江夏区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较传统植保机械,无人机的喷防效率高,受地形环境、作物高度影响小,作业效率高、成本低、农药利用率高,广泛适用于大面积农作物的植保喷防,成为现代农业专业化防治的重要力量。
1 植保无人机在江夏区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素质低
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航线、规划等比较复杂,这要求操作人员素质较高。无人机作业中地形复杂、作物多样、规模不等,作业情况复杂,对无人机植保作业技术要求比较高,操作人员要根据作物、地形、有害生物等实时调整最佳的作业状态,这要求操作人员既懂飞机能熟练操作,又懂农业熟悉植保专业知识。但是江夏区目前大多数购买无人机的农民本身年龄、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素质低,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复杂的无人机操作流程。另外施药过程中,无人机用药剂量不同于常规的人工施药剂量,现有无人机操作人员作业大多凭经验或参考地面喷雾确定剂量,往往因为用量或配置不科学影响了作业质量,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植保无人机人员素质低。
1.2 培训不到位
当前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通常是由生产制造销售企业负责,缺少标准化的流程与教学体制,甚至有的企业重销售轻培训,培训质量无法保障,真正达标的操作人员较少,经常出现操作员操作不当造成无人机植保作业出现问题。
1.3 融合不充分
目前无人机植保中农机与农艺二者的结合还不充分。无人机植保作业因类型不同,适应性和稳定性不同,对农作物植保措施效果不同,它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组成。在无人机植保作业中操作员因植保农艺知识缺乏,没有科学的植保农艺知识指导,农机与农艺不能有机融合,导致在有害生物诊断、农药(品种、剂型、浓度)选择、作业适期等选择判断失误,过度依赖并使用化学农药时有发生,也造成防控作业效果失效和环境污染、作物药害等不利后果。
1.4 价格还偏高
植保无人机因其类型不同,价格也有所区别。例如用得多的多旋翼无人机一般裸机3万~5万元,加上电池组和喷药系统等全套下来8万~10万元。对于普通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需要对操作人员专业的培训学习,收回成本时间周期较长。价格高成为阻碍大部分农户利用植保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潜在客户也因价格高而打消购置念头。
1.5 服务不完善
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因有关配套产业链分布不均,当农户遭遇产品损毁等问题时,或因配件不到位,或因服务网点远、人手少,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维护或维修,造成服务不及时。
1.6 生产有短板
植保无人机载重过小、续航时间短。现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多采用电动机组,喷洒1箱农药只需10 min左右,需要频频起降添加农药;并且1组电池只能工作15~20 min,更换电池浪费时间而电池充电时间较长,如果1 d工作时间较长,则需要准备多块电池才能保障正常的喷药作业。
目前真正专门用于植保无人机施药的农药制剂、助剂仍有短板,急需适用于植保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的专用药剂和助剂,才能充分发挥植保无人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优势。
1.7 扶持待加强
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不仅能够大量节省劳动力,节约农业投入成本,也能节省农药和农业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湖北省植保无人机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但是各级补贴资金叠加起来不会超过50%,无人机更新换代太快,1~2年就升级换代1次,电池等耗材花费很多。因此,政府应加大扶持,这既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面源污染。
2 江夏区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建议
2.1 农民培训与技术普及是关键
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对农民的技术素养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技术普及活动。为了加强对植保无人机新型技术的应用,应积极开展对农民技术教育与生产作业技术培训。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元化的方式,满足不同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
2.1.1 指导员指导培训
派专业的指导人员深入实地,在实际的生产中有针对性指导实现农民对技术的掌握,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推动农民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应用植保无人机。
2.1.2 基地培训
可以通过农业培训基地,为农民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展系统专业培训,实施农业植保无人机飞行作业操作人员岗位培训与资质认证体系建设,实现持证上岗,促进农民对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经验的掌握。
2.1.3 现场观摩培训
充分利用不同的农业生产季节,召开生产现场会、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涵盖从无人机基础知识到飞行操作、数据收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无人机植保的优势。在培训过程中,农民将了解如何正确操作无人机,看到或者听到无人机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通过培训,操作人员既懂无人机能熟练操作,又懂农业熟悉植保专业,提高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和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无人机的使用效率,加快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
技术普及也是成功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关键。通过培训以及各种渠道如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农机专业合作社、政府机构和农业企业等向广大农民宣传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普及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让他们认识到植保无人机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的重要作用。在普及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册、演示视频、现场展示等,以确保农民能够理解并逐步接受这项新技术[3],应用无人机植保。只有技术普及,广大农民接受,无人机植保应用推广才能实施实现。
2.2 项目示范与专业服务更有效
2.2.1 实施示范项目建设
建立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项目,是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有效手段,为农民提供可信的参考。通过项目示范,农民可以更好地体验植保无人机的操作流程和效果,更好地理解技术的价值。示范项目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它发挥了包括基层农技人员在内的各方农业专业技术力量,做到科学栽培管理、有害生物诊断、植保方案的科学合理制定、农药制剂(品种、剂型)及用量选择、用药时期确定、可能的风险评估,最终在相关的技术规程下通过植保无人机现场安全高效施药作业,植保无人机作业服务效果明显。通过项目示范展示已经取得的成就,如作物产量的提高、农药使用的减少、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效果的显著等,可以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实际效益。近年来,江夏区的统防统治项目工作开展,引导、吸引了更多农民使用、应用植保无人机,去年全区无人机植保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我区洪光耀农机合作社2021年购买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服务,两人1台无人机作业面积1 333.33 hm2,收入10多万元,1年赚回成本还人均收入3万多。广大农机手、农业种植大户看到无人机价格低、作业效率高、作业精准、安全可靠和效益好,纷纷使用、购买。江夏区这2年的无人机购买都在20台以上。示范项目通过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帮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愿意尝试应用无人机。
2.2.2 积极鼓励支持专业化统防组织建设
由于当前农户种植规模有限,植保无人机购买成本高,小农户购买不划算,但可鼓励建设专业化的植保统防组织,把专业的农业植保专家、植保无人机和农资及无人机操作手进行资源整合,开展有效植保服务。以无人机企业、农资企业、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组织为载体,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这样农户不仅可以省去购买和维护植保无人飞机的费用,还可以避免使用植保无人机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操作问题。专业化统防组织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植保服务,实现植保无人机最大效率利用,提高作业服务效率。专业化服务是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最有效方式。
2.3 多方发力政策支持是保障
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不仅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还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多方发力及政府政策支持。
2.3.1 企业
无人机生产销售企业在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它们可以为农民提供无人机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传感器、数据处理软件等,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操作指导、故障排除等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运用无人机技术。无人机生产销售企业还可以与农民签订合作协议,包括生产、技术、维修保养等,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实现双赢。通过企业可以解决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配件不到位,维修服务不及时等问题,保障无人机正常使用。
2.3.2 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在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中可以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改进无人机的性能和传感器技术,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操作的简便性。科研机构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根据不同地区和作物的特点,制定适合的植保方案。通过飞防专用制剂和喷施系统开发,更好地促进飞防作业效果最佳发挥和技术普及。植保无人机作业技术规程(包括质量标准、作业规范、效果评价规范等)的建立完善,促进植保无人机健康发展。通过科研机构的支持,解决无人机生产技术短板,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升植保无人机技术的水平。
2.3.3 政府
第一,政府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制定相关政策,为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二,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开展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培训、示范项目建设以及技术创新研发等。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例,如无人机购置补贴,可以减轻农民和企业的负担。第三,通过政府监管,加强制度规范,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及无人机安全生产。政府政策支持无人机推广得到保障。四是传媒,媒体可以对无人机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宣传与推广,引起农民的关注,进而应用到农业生产工作中。传媒宣传使得植保无人机更快发展。
3 结语
植保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充分利用植保无人机在病虫害监测、精准施药、地块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然而,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需关注农民技术素质、示范带动以及政策支持等问题,以确保植保无人机技术能够为广大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蒋小新.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机,2023(3):3-5.
[2] 韩二锋,李佳民.植保无人机在现代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广东蚕业,2023,57(5):81-83.
[3] 杨映娟,刘泽凡,张曼琳,等.云南植保无人机应用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云南农业科技,2018(S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