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泗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的原则,制定畜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生猪为主导产业支撑的畜牧养殖业格局,连续十余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猪传染病是影响养猪业发展和养猪户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常见的商品猪疫病防控成为养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病、非洲猪瘟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给商品猪养殖造成较大困扰,必须加强饲养管理,重视这些常见疫病防治,最大程度地防止疫病发生,及早发现与防控,促进商品猪养殖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品猪;常见疫病;诊断;防控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是商品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肠道感染疾病。生猪生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2周龄以内仔猪及6周龄断奶仔猪的发病率较高,以重度上吐下泻和失水为临床症状表现。死亡率可达100%。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发展使该病发生疫区更为扩大。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发生发展给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
1.1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潜伏期为1~7 d,商品仔猪染病后早期出现呕吐症状,病情不断发展,出现绿色水样腹泻,病情严重的猪粪便伴有血液或乳凝块。5日龄以前的仔猪患病及死亡率可高达100%。成年猪患病后死亡率极低且患病症状不明显。
1.2 病理变化
病猪胃底黏膜有出血点,胃内容物出现大量乳凝块,肠壁变薄为半透明状,黏膜绒毛萎缩,伴有淋巴结肿胀等病变。
1.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方法主要采取临床症状及病理分析等诊断方式。由于商品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会对生猪脾胃、肠道、肝脏等器官造成伤害,该病发病前期排水样粪便,出现腹泻症状,粪便颜色发黄或发黑,病猪有呕吐现象,带有未消化呕吐物呈凝乳块,排出恶臭粪便,免疫力下降,脱水,病程持续大约1周,病猪死亡率较高。
1.4 预防
商品猪养殖场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严格禁止引进疫区商品猪,对妊娠母猪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二联疫苗,7 d内可产生免疫力,使商品仔猪处于被动免疫状态,免疫期可长达断奶后1周左右。在妊娠母猪产前肌注弱毒疫苗,产生抗体后仔猪吸吮乳汁后获得免疫。弱毒疫苗可选匈牙利的CKP疫苗及德国的BI-300疫苗。商品猪养殖场制定严格的卫生清洁制度,早晚各1次对猪舍粪便及污物进行清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卫生。做好确保舍内空气新鲜流通,猪舍通风保温。重点是加强哺乳猪舍的温度调节管理,防止因温度过低诱发本病,冬春季节由于温差较大,致病因素增多,病毒蔓延,应对能繁母猪及刚出生商品仔猪做好药物保健(如添加微生态制剂、电解多维、葡萄糖氨基酸)等增加疫病抵抗力,防止因季节致病因素增多,病毒蔓延。夏季天气炎热时在日粮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能有效缓解热应激的VC粉,提高商品猪群夏季抗热应激生产性能,能有效缓解商品生猪肠道感染概率症状,减少生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
1.5 治疗
生猪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后可使用广谱抗生素药物,如四环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等,快速止痢以避免出现交叉继发感染,病猪在短期内痊愈后快速隔离,减少对健康生猪传染的风险,对猪舍彻底消毒,在饲料或饮水中投喂口服补盐液或多维电解质,防止病猪因脱水死亡。
2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属的一种,病毒特性类似于痘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单核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成功复制并不断增殖,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非洲猪瘟毒能从被感染猪的排泄物中、血液内脏、组织液中传播出来,室温中可存活数周,低温环境下可存活5—6年。该病毒在高热环境下不易存活,在60℃10 min,病毒就会被杀死。对消毒剂和脂溶剂极其敏感,短时间内也可以将其破坏。非洲病毒可经过口鼻等器官侵入猪体内,在鼻咽部产生感染后蔓延到下颌淋巴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散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观察不到明显的反应呈现,但细胞早已死亡,但发病突然,死亡率较高。被弱毒感染后,可观察到发病反应,显微镜观察细胞核有变大现象,细胞核发生丝分裂。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不同。高致病性毒株致死率可高7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传染疫成年动物的致死率在30%~40%,幼年动物的传染疫病死率在50%~70%;低致病性毒株传染疫病死率在20%~30%[2]。
2.1 临床症状
病猪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起潜伏期则为2~5 d,发病时病猪体温可升高至41℃,约持续3 d,直到病重时体温下降是该病其特征,发病初期几天,病猪表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走路步态不稳,体质虚弱。精神委靡,不愿走动,尤其后肢更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病情严重时有贫血表现。发热后第4天开始有死亡现象,个别严重症状出现仅2 d就有死亡的情况。非洲猪瘟根据感染程度可以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4种症状表现。最急性型非洲猪瘟病猪在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死亡原因只有解剖及实验室化验后得出结论;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2℃,病程为1周左右,病猪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不适,眼鼻处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亚急性型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1℃,慢性型病猪食欲不振、发育不良,关节肿胀,有呕吐现象。
2.2 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疾病的症状和病变相似,非洲猪瘟与猪瘟的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临床症状直观感觉极难分辨,大多需要用实验室病毒分离方法鉴别。商品病死猪解剖后出现脾脏和淋巴结有充血现象,形如血肿,则可疑似为猪瘟。真皮内的细小血管肉眼可观察到的紫色斑呈严重的充血现象和显微镜观察血管周围有分布许多嗜酸球内部形成纤维性血栓。切开病死猪观察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澄清或血色液体。商品病死猪猪耳、鼻、腋下、会阴部有分界线较为明显的紫色斑点。病猪耳朵边缘褪色,腹部皮肤可见到深暗色分散性出血点。耳朵皮肤上皮可察到血管内有血栓坏死现象。
2.3 实验室诊断
红细胞吸附试验:取健康猪的白细胞加上非洲猪瘟病猪的血液或组织提取物37℃环境下培养,如发现白细胞上吸附许多红细胞呈现桑椹体状或玫瑰花状,则诊断为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法,如见培养液细胞质内有明亮荧光团,则诊断为阳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将病猪非洲猪瘟病毒接种在长满Vero细胞的玻璃片上,与未接种病毒的Vero细胞进行对照。试验后,该检样品在细胞质内出现明亮的荧光团核和许多荧光细点则可被判定为阳性。
2.3.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野猪、商品猪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病毒通过商品猪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虫媒间接传播,当商品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引起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腹泻,大面积死亡。规模化商品猪养殖场的非洲猪瘟发病率普遍较高,一旦暴发非洲猪瘟,高死亡率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2.3.2 确诊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病理变化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在专业的实验室内结合抗体检测、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抗体检测进一步确诊。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聚合酶链式反应或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实验后确诊病例。还可以采用鉴定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测定进行确诊。
2.4 预防方法
非洲猪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粪便、血液等载体中存活并有强大的传染力,商品猪养殖要严格清洁消毒措施,严进严出。针对非洲猪瘟病毒不耐热的特性,可通过焚烧、蒸煮的方式有效杀灭病毒。疫情发生期间,杜绝从疫区引种购猪,杜绝染疫猪肉及其肉制品进入场区,进场人员要做好清洗消毒。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对病猪做好隔离、送检。
2.5 治疗措施
目前非洲猪瘟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仍以预防为主,通过规范管理防范非洲猪瘟传染病的发生。加强引种控制,不得从疫区区域引入商品猪。在养猪场周围架设隔离设施,避免外部交叉感染;定期对猪舍消毒,驱除舍内蚊虫等害虫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提高猪群免疫力,在猪饲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以增强猪群体质,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定期打扫猪舍卫生,清理猪的排泄物,保持圈舍内通风换气,做好环境消毒。
3 猪流行性腹泻病
3.1 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病发生时主要表现症状分为仔猪白痢症状、仔猪红痢症状、仔猪黄痢症状、猪痢疾症状等疫病。
猪流行性腹泻的仔猪白痢症状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仔猪,患病仔猪全程无呕吐症状,排出白色粪便,有腥臭味,少数病猪体温发热。由于仔猪日龄较小,腹泻症状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已经病情严重。患病仔猪1周内死亡率高达90%以上。猪群患病后交叉感染时间较长并且反复发作,损失较大。抗生素类药物对仔猪白痢较为敏感,口服药物效果最佳。
1周龄左右的仔猪感染仔猪黄痢症状和仔猪红痢症状的概率较大,该病发生早期病猪有呕吐症状,排黄色或红褐色稀便,患病仔猪患病过程较短且死亡率高。解剖病死猪可见肠内有暗红色残渣内容物,小肠壁有出血点,局部小肠壁内有坏死灶。此病疑似猪传染性胃肠炎病与猪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预防该病可在能繁母猪妊娠后期注射猪红黄痢疫苗,预防效果较佳。
猪痢疾症状和仔猪副伤寒症状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主要感染2月龄以上的育肥猪,患病育肥猪排黏液状稀便,颜色呈鲜红色,病猪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斑点,有败血症症状,该病一旦发生,治疗痊愈难度大,常出现大群死亡现象。
3.2 诊断
流行病学。此病冬季较为多发,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入猪体内引起感染,诱发为猪流行性腹泻病,该具有发病急、病毒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猪流行性腹泻疾病对仔猪危害较为严重,患病死亡率较高。
3.3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产房和保育舍的温度保持在22~25℃,经常通风换气,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种公猪、母猪每年春季、秋季二次接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使出生仔猪可以通过母乳哺乳实现间接免疫。仔猪断奶后15 d接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1次。养猪场尽量实施封闭管理,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在日常管理中对猪舍采用氯制剂、酚类制剂或碘制剂定期喷雾消毒,改善养猪场环境。
3.4 治疗
发生生猪疫情后,对病猪可肌内注射猪白细胞介素、阿托品注射液干扰素等,止吐止泻。如果病猪腹泻较为严重,可以口服硫酸黏杆霉素、痢菌净粉配合治疗,连续口服3 d,以降低仔猪死亡率。当月龄较大的成年猪发病时,可采取限制进食疗法,减少进食2 d,1 000 mL饮水中添加3.5 g氯化钠、1.5 g氯化钾、2.5 g碳酸氢钠和20 g葡萄糖,均匀兑成淡盐水或电解质水,让病猪自由饮水防止脱水。提高治愈率。
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4.1 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主要通过病猪相互传播和患病商品猪的排泄物、精液、呼吸道传播,染疫时间短。发病范围广且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妊娠中后期的母猪和初生仔猪的发病概率较高。具有传染病暴发快、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
4.2 临床症状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病症发生程度分为隐性、慢性、急性3种病症。其中,隐性型病猪有咳嗽病症,诱发肺部疾病,呼吸困难,迅速消瘦。慢性型母猪患病后有腹泻症状、身体发热,站立不稳,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公猪染疫病后精液质量降低,性欲下降,受孕率低。急性型病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长时间卧地处于睡眠状态,呼吸困难,肌肉颤动,有腹泻症状,病猪耳朵呈蓝紫色。并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全身皮肤呈紫青色。
4.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解剖可见,胸腔存有积液,肺部水肿,肺叶表面有大理石纹病变、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胃底黏膜出血,心肌严重出血。
4.4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养猪场尽量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避免从疫区引进仔猪。定期清洁圈舍严格消毒措施,保持圈舍良好的饲养环境,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及冬季保温通风工作,保持圈舍内舒适度。合理日粮配方搭配,日粮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提高商品猪群体免疫力。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定期对猪群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注射。
4.5 治疗
对病症初期的病猪按体重注射不同剂量的200万IU链霉素、400万IU青霉素或1 g头孢噻呋钠,每天注射
1次,严重的病猪可每天注射2次,连续注射3~4 d。饲料中拌入替米考星或氟苯尼考辅助药物治疗。
5 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养猪场要重视猪常见传染病防治工作,定期对猪舍清理消毒,减少传染病传播途径。发生传染病时,及时对症下药,尽早控制病情,减少养殖场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梁万春.猪场主要疫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38(4):138+140.
[2] 姜红军.中小型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0(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