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破除目前农业科普过程的缺点,充分解决农业科普模式单一、资源破碎、品牌模糊等问题,就需要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普形式,有效整合地区的农业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优势资源,从而促进科普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形成专业、特色的农业科普平台,助力粮食产能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向盐碱地要粮,挖掘后备耕地资源成为热点,对于耐盐碱作物育种、配套种植技术进行科普就显得非常重要。水稻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全面深入了解水稻对盐胁迫的响应,对盐碱地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耐盐碱水稻为例,对盐碱地种稻的多元化科普推广展开研究,为满足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迫切需求,紧跟国家科技攻关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围绕寒地盐碱地稻作核心技术,创作系列农技科普微视频;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融媒体传播方式,进行精准农业科技传播和科普服务,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科普形式;粮食产能提升;耐盐碱水稻;科普微视频
在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下,要想进行农业科普,就要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对新的科普模式进行探索,从而破除旧有农业科普教育的问题,不断提高农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部分传统的科普主体因其自身资源的短期和理念的不足,并不能有效组织多种主体共同协作,也就无法完成科普资源的聚合,不能形成规范的科普体系,无法真正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研究学者考虑到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是应对全球人口日益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以耐盐碱水稻为例,将科研人员育成的耐盐碱水稻品种,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进行推广,通过多元化科普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宣传效果,深入探究农业科普的创新模式。
1 耐盐碱水稻科普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普形式的整合与转型,目前我国各大主要的科研机构都成立了相关的科普产业。而在农业科普的领域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些机构进行科普联盟模式的组成。在2018年,上海市就成立了长三角范围的科普场馆联盟,不仅针对农业,还将各类博物馆进行了组合,从而把各个行业中的群众进行密切的联系,从而向公众科普最近的科学研究和各领域的技术。但是,这种联盟并不存在以农业为主的科普新模式。农业是我国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地基,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是进行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后备军。目前,我国农业科普的主要问题在于科普模式单一,并不能真实提高农户的农业知识水平,相关的农业知识并没有多元化的科普形式,这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1 农业科普机构动力源头单一
考虑到我国农业科普项目主体大部分都是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项目,并不具备市场化特点,因此导致科普活动的动力源头单一,不具备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机构。
1.2 农业科普缺乏统一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农业科普供需失衡,这也导致相关的机构运营资金不足,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升级科普模式,而传统的科普模式无法对农户进行有效科普,缺乏个性化的产品需求。
1.3 农业科普特色不够鲜明
农业科普特色不够鲜明,主要体现在其相关的活动定位模糊,并不能够依赖科普真正提高农民的种植能力。其活动内容缺乏特点,并不具备较高的辨识度。如果要促进农业科普的效果提高,就需要打造鲜明的科普品牌,不断提高活动的辨识度,从而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导向性。
1.4 农业科普水平不一
农业科普的主要方式通过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同时也对盐碱地种稻的种植者提供有效的品种推介和种植知识,传播科学的种植理念,弘扬科学种植模式。农业科普的实质仍旧是科学,需要科普从业人员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推广,通过专业的知识和人员进行专业的科普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普门槛低,缺乏监管,这就导致各类教学、培训的水平不一,也不具备行业规范,从而导致行业较为混乱。农业科普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1.5 农业科普方式单一
农业科普的方式单一,这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普并没有跟上信息化的时代节奏,并没有在科普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农业科普信息传播。目前大部分的农业科普形式仅仅停留在人工讲解、纸质宣传等传统的方式中,并没有利用网络、新媒体甚至VR等技术进行科普形式的升级,这就很容易导致农业科普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要想进行农业科普的推广,就要从传播途径上下功夫,借助新的媒体渠道,来让公众更易接触和学会农技知识。
2 多元化科普形式提升粮食产能
2.1 促进科普主体的多元化
促进科普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提高在农业科普活动中非政府机构的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探索新的盈利点,通过这些盈利点来吸引非政府机构参与到科普推广中,从而有效促进科普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建立农业科普的产业联盟,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从而以多种方式体现出科普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借助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关项目就可以具备政府和企业的多种优势,提高了科普模式的效果,也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源和社会主体能够积极投入到农业科普中,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普的认识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科普主体的多元化。
例如,以耐盐碱水稻为例,目前大部分科普活动都是由政府机构主办,这就无法提高科普活动的有效性,无法激发政府主体的活力。如果引入相关科研单位来进行农业种植科普的讲座,探索在科普行动中的关键点,那么就能够有效提高科普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提高农业科普的效果。考虑到目前较多的种植户的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都沿用老一辈的种植经验,并没有在农业现代化的当前来更新自己的种植技巧。这就要求当地的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相关的社会主体,定期举办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从免费科普的角度来向种植户们传授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技术,并且让相关的科研人员解答对品种技术的疑惑,从而助力盐碱地粮食产能的提升,加速盐碱地的改良和综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筛选优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辅助农业农村部门进行科普,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优质耐盐碱品种推荐给种植户,“以种适地”和“改土利种”双向结合,也有助于科普主体的多元化。
2.2 促进科普联盟的产业化
目前我国农业科普联盟还没有成型。相关机构可以参考联盟的产业化,吸收社会优势主体和科普资源参与到农业科普中,可以形成以县区为单位的科普联盟,促进科普的产业化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从而促进耐盐碱水稻科普资源的相互利用。只有形成了联盟的产业化态势,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调动相关主体的活力,利用农业市场作为导向,从而让产业化形成更多满足种植户需求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2.3 促进科普联盟的品牌化
在目前农业科普联盟中,需要探索新的科普模式,明确科普特色,不断细化科普分类,逐渐打造科普联盟的品牌化,提高科普联盟在农业农村中的辨识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就组成了非常好的科普联盟品牌形式,逐渐成为当地科普的核心品牌。近年来,当地科研院所依托国家级的种植平台,围绕农业种植科技进行了充分的品牌宣讲与种植业讲座,逐渐开发出了大量主题鲜明的农业科普模式,从而促进了科普联盟的品牌化。
例如,当地农科院的特色品牌活动是对水稻进行科普,通过邀请农业专家到场进行问题解答与开展讲座,让当地的种植户从水稻的名称开始,逐渐了解水稻的历史起源和生长习性,并且从形态特征、栽培技术、药用价值等全方面了解水稻的特点。除此之外,农业专家还带领参与讲座的种植户进行现场的科普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服务模式,形成了品牌化的农民科普品牌,专家还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当地成立“新时代农民进修学校”和“海南农家课堂”等品牌形式,逐渐形成了“农科院所+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博士+农民”的“五位一体”科普服务特
色品牌。
2.4 提高科普联盟的专业化
除此之外,要想达到粮食产能提升的目的,就需要将农业的科普联盟进行专业化改革,要在这个过程中以农业科技知识为核心,提高科普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可以组织专业科普人才到科普队伍中举办讲座,重视科普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通过高效的企业培训以及科普培训等方式来开展相关科普联盟的认证工作。要在全过程中评估科普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否合格,还可以筹备建立专业专家库来为科普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从而确保农业科普的专业化得到提升。通过进行农业科普联盟的组建,能够大幅提高科普机构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保证科普活动的规范化进行,更加确保农业科普队伍有真正的技术实力。
例如,考虑到盐碱地的特殊性,与普通水田种植差异性很大,不仅需要优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还需要有配套的栽培技术,盐碱地种稻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种植户,且有充分的愿意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尽可能培育与本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而这要求相关单位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性。我们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和农科院共同研发的模式进行相关品种的开发。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农科院提供专业人员,以科普小组的形式开展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从而培育耐盐碱水稻的新品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农业专家入驻科普小组,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来筛选出现有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性,降低耐盐碱水稻培育成本[1]。只有专业人才的加入,才能够提高整个科普队伍的专业性,相关的品种也能得到优化,真正通过科普和研发的结合来达到科技惠农和科技兴农的目的。
3 结语
水稻种植产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耐盐碱水稻和配套的栽培技术还未能普及。因此,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使盐碱地种稻的粮食产量得到提升,当地政府都要重视对于多元化科普形式的开展。结合当地科研院所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农业科普联盟模式的优势,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升粮食产能,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陈妹,杜丽清,陈佳瑛,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普新模式探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1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