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盐碱地改良利用情况及对策措施

2024-08-08 00:00乔志红
新农民 2024年20期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的盐分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超过土壤对水的耐受能力,造成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不良改变,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产的现象。目前,我国盐碱地改良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在盐碱地改良利用过程中,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的重视力度。本文基于盐碱地改良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盐碱地改良利用水平,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措施;综合治理

盐碱地改良是我国耕地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产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利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它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对粮食安全带来威胁。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利用,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盐碱地概述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可溶盐,造成土壤渗透压升高,作物根系无法从土壤中获取水和养分,甚至会造成植株水分渗漏,最终导致植株脱水、枯萎而死。在盐碱地中,含氯或高硫酸盐,具有高pH值、低有机质、瘠薄、无肥力、形态不佳、含阴阳离子多,对植物的生长形成有毒害作用。

治理盐碱地,首先要对盐碱地进行全面地认识。盐碱环境是指无论是水体、地层、大气还是土壤,以及各种宏观、微观的环境,都含有大量的盐分。盐碱环境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区域,在中国广泛存在,包括海滨、平原、荒漠和草原,按其盐分含量可分为轻、中、重三类。盐碱地养分匮乏,植物在盐碱地中生存困难,大部分盐碱地表层盐分含量大于0.6%,这极大地限制了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及景观层次。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在盐碱地上很难进行园林绿化,同时,也制约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

2 盐碱地改良技术

2.1 生物改良技术

生物改良技术是通过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的自然吸收和调节作用,降低土壤中盐离子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方法。生物改良技术的优势在于经济、高效,并且能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生物改良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还能为盐碱地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的循环。生物改良技术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生物改良技术只能在盐碱地上应用,无法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应用,这就限制了生物改良技术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

2.2 化学改良技术

在盐碱地改良中,化学改良方法是利用化学制剂来改变土壤的pH,从而达到抑制土壤中水分蒸发和盐分上升的目的。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化学制剂对土壤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其应用效果也存在差异。而且在盐碱地改良中,还需要考虑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分布以及对植物的影响等方面。化学改良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改善盐碱地,但是,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盐碱地改良中,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化学制剂,并且对其用量进行科学控制,从而达到最佳的改良效果[1]。

2.3 农业综合开发技术

农业综合开发是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将农田建设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改善灌溉条件,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是解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4 工程改良技术

基于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工程改良技术主要有暗管排盐、沟渠排水洗盐等。这些技术通过引导水流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出,从而达到降低土壤盐分的目的。然而,这些技术普遍存在改良效率持续时间不长,盐分容易重返表层土壤的问题。这使得盐碱地的治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针对不同地区盐碱地形成原因及自然环境条件,尝试不同的改良工程技术。如在卤泊滩地区,研究者们将其改排为蓄治理模式。他们合理布设蓄水沟,实现水地共处、和谐生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将土壤盐分稳定控制在耕作层土壤以下,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2]。

3 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对盐碱地改良认识不到位

盐碱地改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盐碱地改良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政府对盐碱地改良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将其上升到战略性高度,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另外,一些主管干部对盐碱地改良认识不够到位,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盐碱地改良工作中来,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在上级领导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后,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积极响应。甚至还出现了部分主管干部为个人私利而忽视群众利益、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种植一些“高效益”农作物等错误做法。

3.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脱节

由于盐碱地改良所需资金较多,对改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大部分盐碱地改良工作都是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但是由于投入资金有限,科研投入不足,因此,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较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脱节。虽然盐碱地改良所需资金较多,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且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提高盐碱地改良效率才是当务之急。

3.3 治理模式缺乏针对性

盐碱地改良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治理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地方都是以经验和政策为指导,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盐碱地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理。例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类型多样,土壤结构差异较大,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不一。因此,不能以某一种治理模式为指导,应该根据具体的土壤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良[3]。

3.4 盐碱地治理投入不足

我国盐碱地改良投入资金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盐碱地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盐碱地改良见效慢,大部分农户缺少治理积极性。由于治理投入资金不足,一些盐碱地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4]。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盐碱地改良资金投入;同时,利用税收政策等进行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

4 对策措施建议

4.1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

盐碱地的改良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来实现。其中,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土质、气候、降水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所以,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时,要先进行土壤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土壤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改良措施。通过改良盐碱地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供肥能力[5]。

有机质是指由生命活动所产生或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可被植物吸收利用或在植物体内合成的物质。有机质具有较强的肥效,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对于盐碱地来说,提高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影响。因为盐碱地中大量的盐分主要是以盐离子形式存在的,而有机质是一种活性物质,所以在利用有机质进行改良时,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盐离子数量,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生长和作物品质产生影响。

除了增加有机质以外,还要注意改变盐碱地的理化性质。因为盐碱地大多是因为降水或灌溉引起的,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改善盐碱地的理化性质。在改良盐碱地时要注意控制灌溉量以及灌水次数,尽量保持排水系统畅通。因为水是影响盐碱地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且盐碱地中一般含有大量盐分,所以要避免灌溉水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能保证灌溉质量的话,那么可以采用喷灌、微灌或者是滴灌等方式来降低土壤含盐量。

4.2 控制灌溉水量,实施科学灌溉

我国大部分盐碱地都是在干旱缺水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匮乏导致土壤的含盐量增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我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灌溉水量,科学灌溉。对于盐碱地而言,科学灌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它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含盐量,减少盐碱对作物的危害。科学灌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控制灌溉水量。要根据土壤盐碱化严重程度和作物生长需要来控制灌溉水量。一般来说,对于轻度盐碱化土壤要采取灌排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良,而对于中度盐碱化土壤则要采取喷灌或者是微灌方式进行灌溉。只有对灌溉水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才能够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造成危害[6]。

第二,要选择合适的灌水方法和灌水时期。不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时机选择都会对土壤含盐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采取漫灌、沟灌或者是渗灌等灌溉方式比较合适。但是,对于那些中度盐碱化土壤来说,不能够采用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只能通过沟灌或者是渗灌等方式来进行灌溉。在进行灌溉时要注意适时适量和科学合理。

4.3 重视生物改良技术,实施科学施肥

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生物改良技术,促进盐碱地的改良。其中,生物改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结构改善和作物生长,有效提升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通过利用盐碱植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碱危害。当前,我国盐碱地中存在着大量的碱蓬草、碱蓬等植物,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缓解土壤盐碱化问题。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可以采取科学施肥的方式对盐碱地进行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化肥等方式实现盐碱地的培肥改土。其中,有机肥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肥效作用,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等。化肥在进行施用时应结合土壤实际情况合理施用,避免施肥量过大造成肥料流失或者施肥不当导致盐害等问题的发生。在有机肥和化肥施用过程中应注意掌握用量、时间等要素,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盐渍化问题的出现。但在有机肥施用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在寒冷地区使用有机肥。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光照不足等因素影响,会出现有机肥腐熟不充分的现象,影响肥料效果发挥。因此在有机肥施用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在冬季进行。

4.4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在盐碱地改良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治理方案进行施工。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应从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地资源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等方面出发,明确具体的改良措施。土壤盐渍化程度较轻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如通过灌水洗盐、机械排盐等方式进行治理。土地资源类型较多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改良措施。如在盐碱地中种植水稻,由于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则需要通过排盐工程进行处理;在盐碱地种植马铃薯时,由于马铃薯对盐分的耐受性较强,则可以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盐碱地改良利用过程中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通过采用“种绿”策略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一方面,可以利用盐碱地种植各种经济林树种,如白皮松、杨树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种植各种经济林树种如桃树、梨树等。此外,还可以采取“种草”策略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利用,利用农田周边的空闲地种植牧草品种如苜蓿、燕麦等。在盐碱地改良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同时要在盐碱地周围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地景观带,增强盐碱地周边生态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盐碱地是世界性难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壤改良技术逐步得到推广,为改良盐碱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工程采用了许多改良盐碱地的措施与方法,有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些则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盐碱地,逐步抑制盐,逐步改盐,优化土壤结构,以减少后期治理费用,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志军.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及其应用[J].南方农业,2021,15(05):7-9.

[2] 杜良宗,孙三民,谭昆,等.新疆土壤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改良措施[J].种子科技,2021,39(03):59-60.

[3] 高倩,卢楠.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发研究现状及展望[J].南方农机,2021,52(16):153-155.

[4] 童辉,石明吉,张君平.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7(23):194-196.

[5] 李娟,韩霁昌,张扬,等.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工程模式[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14(3):188-193.

[6] 张海鸥,师晨迪.盐碱地治理技术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