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紧密结合镇宁县生姜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打造“镇宁小黄姜”特色主导产业。本文主要介绍了镇宁小黄姜绿色防控示范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示范的主要组织措施和获得的多方面效益。示范区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通过开展和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镇宁小黄姜生产减少了农药用量、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证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品质,也达到了促农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镇宁小黄姜;绿色防控;示范应用
小黄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温胃、解毒、散寒、止呕、发汗等功效,也具有杀菌消炎、预防感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镇宁小黄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根茎分枝多,双行排列;节间短,节多;色泽鲜润,表皮薄、淡黄;肉质致密,纤维较多,淡黄色;味辛辣、香气浓郁。镇宁小黄姜种植面积9 473.33 hm2,主要分布在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双龙山街道、宁西街道、丁旗街道、募役镇、江龙镇、马厂镇、本寨镇等10个乡镇。3月中下旬—4月下旬种植,10—11月份霜降前收获,种植密度为4 000~5 000株/667 m2,预计产量1 800 kg/667 m2。目前嫩姜市场均价7元/kg,产值12 600元/667 m2,预计总产量25.58万t,预计产值15亿元以上,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浙江、湖南等地。近年来,镇宁县不断从推进绿色种植、强化产销对接、鼓励农民参与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推动镇宁小黄姜高效高质发展。为探索镇宁小黄姜提质增效途径,镇宁县实施了小黄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为小黄姜在省内相似区域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品种
选择优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抗逆性强的自留小黄姜品种。
1.2 种姜处理
播种前,提前取出种姜晾晒1~2 d,剔除干瘪、感病的种姜,选取姜块大、皮色好、无腐烂、无病害的种姜,每块种姜70~80 g,保留1~2个壮芽[1]。
1.3 示范区情况
示范区设置在丁旗街道桃源村2 hm2、塘堡村2 hm2、双龙山街道大山社区1.67 hm2、马厂镇张官村2.37 hm2和马厂村2.08 hm2、江龙镇杨柳村5.35 hm2、扁担山镇小抵拱村3.33 hm2、白马湖街道田其村1.33 hm2、宁西街道果寨村3.72 hm2、募役镇发恰村2.99 hm2,面积共计26.85 hm2,种植过程中将处理好的种姜按株距20 cm左右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姜芽朝上,随即盖细土4~5 cm,用种量250~350 kg/667 m2。每个点开展3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及现场培训,并设置示范区和对照区,示范区统一开展绿色防控,对照区则由农户自行防治。示范区使用农药有:乙蒜素、枯草芽孢杆菌、氯溴异氰脲酸、氨基寡糖素、0.136%赤·吲哚·芸(碧护)、吡唑醚菌酯、几丁聚糖、苦参碱、短稳杆菌、甲维·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挂黄板、芸乐收、极喷等。
1.4 田间管理
种植小黄姜时,做好浇水工作,种植前1 h内,应在沟中施肥,随后浇水。小黄姜出苗环节,为避免地表板结影响幼苗出土,通常无须浇水,种植区域春季降雨较多,应保持70%左右的土壤湿度,同时雨天需要注意开沟排水。出苗后,地面温度较低,在浇完水后需要中耕1~2次,并及时将杂草清除。当进入旺盛生长期时,植株逐渐封垄,杂草生长得不多,根茎快速膨大,根系增多,不适合再中耕,有杂草需要及时拔除,以免伤到根系。整个生长期中耕2~3次:生长前期深中耕、薄培土;生长中后期,浅中耕,厚培土。
1.4.1 肥水管理
基肥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 kg/667 m2(或有机肥300 kg/667 m2)及复合肥(15∶15∶15)40~50 kg/667 m2。追肥分2次,第1次追肥在幼苗期施复合肥(15∶15∶15)20~25 kg/667 m2,第2次追肥在根茎膨大期施复合肥(15∶15∶15)10~15 kg/667 m2。在姜苗一侧15 cm处开沟或穴施,施肥深度达10 cm以上。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1.4.2 收获
10—11月份降霜前,当植株开始枯黄进行采收,选晴天挖取姜块,应尽量减少损伤。收获后自茎秆基部削去地上茎,保留2~3 cm茎茬,不再进行晾晒,就地处理,及时包装、运输。
1.4.3 储藏
镇宁小黄姜采收后,去除茎叶,及时收贮,宜采用窖藏,贮藏时应轻拿轻放。
2 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黄姜在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病虫害较多,主要病害有姜瘟病(姜腐烂病)、姜斑点病(白星病)、姜炭疽病、枯萎病等,虫害主要有姜螟等。在病虫害治理上,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2.1 姜瘟病
姜瘟病又叫姜腐烂病,在小黄姜初发腐烂病时,植株叶片会变黄和反卷,病叶可以由基部向上发展,最终导致整株变黄枯死。至发病后期,内部组织会呈现糜烂状,并溢出白色汁液,只会剩下完整的表皮[2]。防治姜瘟和叶枯病可使用乙蒜素、枯草芽孢杆菌、50%氯溴异氰脲酸等农药,在小黄姜有1~2个分枝时开始预防。农业防治方面,指导农户开深沟排水,“大沟小沟,沟沟串通”,确保排水通畅,做到厢面不积水,不淹水。也可采用药剂防治,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混合施用,每667 m2兑水4喷雾器(每喷雾器15 kg水)进行叶面喷施,严重时须灌根防治。
2.2 姜斑点病
姜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 cm,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成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部分叶片或全叶枯干。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3]。防治斑点病、炭疽病和纹枯病可使用氨基寡糖素、0.136%赤·吲乙·芸(碧护)、吡唑醚菌酯、几丁聚糖等农药,并在小黄姜2~3个分枝时期开始预防,特别注意要在高温高湿导致发病高峰之前进行防治。农业防治方面,可指导农户进行田间除草、松土,使小黄姜田间通风透光,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从而减少田间的湿度。也可采用药剂防治手段,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混合施用,每667 m2兑水4喷雾器(每喷雾器15 kg水)进行叶面喷施,须整株喷施喷透,提高小黄姜免疫力。
2.3 姜螟
姜螟又名钻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从生姜出苗至收获前均能造成危害,姜螟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侵入处有明显的钻蛀孔洞。幼虫钻入后即向上钻蛀取食,造成茎秆空心,使水分营养运输受阻,被害叶片成薄膜状,且残留有粪便,叶片上有不规则的食孔,茎和叶鞘常被咬成环痕。苗期受害后上部叶片枯黄凋萎或造成茎秆折断,而下部叶片一般仍表现正常,所以田间调查时可以清楚看见上枯下青的植株即为姜螟危害[4]。防治姜螟(钻心虫)和草地贪叶蛾可使用苦参碱、短稳杆菌、甲维·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待小黄姜有3~4个分枝时开始。可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在姜螟或姜弄蝶产卵始盛期和盛期释放赤眼蜂,或在卵孵化盛期前后喷洒Bt制剂(孢子含量大于100亿个/mL)2~3次,每次间隔5~7 d[5]。也可在田间挂黄板或安装螟蛾诱捕器诱杀姜螟成虫,指导农户进行田间除草,保持田间干净,减少田间落虫卵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结果分析
邀请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农学院、安顺市农科院的专家和安顺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镇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组成测产验收小组,分别对宁西街道果寨村、扁担山镇小抵拱村、双龙山街道大山社区、马厂镇张官村、募役镇发恰村、白马湖街道田其村实施的示范区和对照区的小黄姜进行测产验收,测产验收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对随机选出的7个试验点进行测产,示范区单位产量都高于对照区产量,平均增产量达391.25 kg/667 m2,平均增产率为15.77%,达到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的效果。
3.2 综合效益评价
3.2.1 经济效益
对测产验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宁西街道果寨村农户陈怀书种植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442.4 kg/667 m2,增产率达19.00%;宁西街道果寨村农户张开平种植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336.09 kg/667 m2,增产率达13.14%;扁担山镇小抵拱村贵州天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433.77 kg/667 m2,增产率达16.58%;双龙山街道大山社区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285.9 kg/667 m2,增产率达16.20%;马厂镇张官村农户孙章宏种植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511.79 kg/667 m2,增产率达13.83%;募役镇发恰村农户杨顺强种植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407.52 kg/667 m2,增产率达15.78%;白马湖街道田其村农户谢兴刚种植的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达321.3 kg/667 m2,增产率达17.75%。综合各点测产验收情况,示范区对比对照区增产平均达391.25 kg/667 m2,增产率平均达15.77%,示范区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对照区。
3.2.2 社会效益
“镇宁小黄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完成后,镇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组成验收小组,通过现场实地查验和服务对象走访方式,对该项目的实施地点进行现场验收和满意度调查,验收结果显示:示范区的三次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已全部完成,涉及8个乡(镇、街道)10个村(社区),示范区面积共计26.85 hm2,通过对20户农户和3家企业进行绿色防控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达100%,社会效益显著。
3.2.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因地制宜地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标准化农业,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使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项目本身属于农业种植加工行业,对保护耕地、土壤修复有积极的作用,并无实质性的土壤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生姜的加工属于食品行业,也无有毒有害物质,亦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小黄姜生产加工工程的废弃姜渣属于有机肥料,经自然晾晒干后可再次用于农田。
4 结语
“镇宁小黄姜”作为镇宁县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其种植规模较大,种植面积在9 333.33万hm2以上。为提升小黄姜种植技术水平,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按照小黄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开展镇宁小黄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适时组织开展物理诱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集成技术示范,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和应用研究,充分发挥统防、统治组织优势和绿色防控技术优势,加强对统防、统治组织指导与管理,及时了解项目实施情况,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开展验收工作。示范区与对照区长势差异明显,示范区田间长势良好,表型整齐一致,抗病抗逆性强,姜块肥实健壮,芽多饱满,经现场测产,示范区平均产量达到3 051.075 kg/667 m2,比对照区产量高出500 kg/667 m2左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有效提升了镇宁县小黄姜种植技术水平,推动了生姜产业长效发展,有助于农民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 吴家丽,裴芸,肖春光,等.小黄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J].蔬菜,2023(8):75-77.
[2] 伍英,蔡汝翠.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14):57-59.
[3] 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等.小黄姜高产高效示范与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8(2):58-60.
[4] 程蕾,高青宇,周方梅,等.镇宁县生姜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7,30(7):42-44.
[5] 吴家丽,肖春光,严云刚,等.小黄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村百事通,2023(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