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是一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民俗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的是与本国截然不同的全新环境,中国民俗文化是他们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的[1]。民俗文化,属于中国文化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里面共计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等11个次类[2]。其中具有丰富的情节性、形式上较为简单、更容易为外国学习者理解的中国民间传说,在传播中华文化甚至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拥有巨大优势。民间传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文人的记录而得以流传下来,并受到文人的诸多改编润色而丰富多彩,从中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社会历史、知识智慧、道德规范、精神风貌以及想象力等,是文化意义当中的“他者”,了解异文化最质朴的办法。我国民间传说数量众多,在选择民间传说时,需要慎重考虑文化中的糟粕问题,如果选取的民间传说呈现出本国人都已摒弃,甚至厌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会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严重的文化误解,因此,民间传说的选取需要有较高的认可度。依据2023年出版的《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参考框架》)[3],四大传说被归入国际中文教育内容,其中关于孟姜女传说的教学内容未作详细论述,故本文选取孟姜女传说作为教学对象,试论述孟姜女传说融入国际中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为后期文化类教学提供参考。
1 将孟姜女传说引入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将民俗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对提升来华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民俗文化,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休克。并且,在汉语教学中需深入解读文化元素,确保学习者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这样不仅有助于目的语学习,还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民俗文化融入教学,还有助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让留学生成为文化使者,推动文化互识、互证、互补,为民俗文化与海外交流搭建桥梁,推动我国对外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孟姜女传说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例如在长城文化方面,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长城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长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长城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4]。在家庭文化方面,孟姜女传说这个悲剧传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和对家庭破碎的悲痛,是当时家庭情感的真实写照和深刻体现。最后在民俗文化方面,孟姜女传说还影响了不同地区的节庆和习俗,如寒衣节和《孟姜女调》等。故将富含文化元素的孟姜女传说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国际中文教育中民俗文化教学现状
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在文化学习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故要把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体现文化教学过程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基础层或基石,涉及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如何进行民俗文化教学,需要多方面考量。民俗文化教学,首先要了解、分析教学对象的民俗特征,包括教学对象的民俗文化底色,进而设计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在研究孟姜女传说中关于长城、家庭、节庆及国情等文化内涵时,将其与《参考框架》中所设定的教学对象能力水平进行对标,发现这些文化元素在教W9UJUPLcVNfltZ/8r1TMgg5hHG+guw1xJU3HbNMs1To=学对象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总体设计环节中,首先,必须考虑学生现阶段所处的能力水平,并预先防范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正面性和有效性。其次,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呈现出民俗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必须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进行讲解,同时,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也不能忽视。将民俗文化“古为今用”,一方面,可以辅助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语言,使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孟姜女传说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
孟姜女传说不仅反映长城与家庭文化,还连接现代文化,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教学中,可通过文化体验活动,如表演性活动、音乐和语言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姜女传说的含义,提升中文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3.1 孟姜女传说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功能
在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中,虽然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侧重于语音、词汇、语法等传统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文化教育较少涉及。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汉语学习者需求多样,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希望不仅学习汉语语言本身,更渴望通过语言,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孟姜女传说呈现的教学共通性,不仅体现在长城文化和家庭文化上,还与当代文化紧密相连。当今的文化教学,不应仅限于传承古代文化,更应强调对当代文化内涵的探讨。在《参考框架》中,孟姜女传说可以作为学习者极具兴趣的内容之一,在家庭、节庆、宗教等方面进行联动,以传说的形式辅助教学,深化学习者对文化的理解。故,将孟姜女传说引入国际中文教育,有利于展现家庭忠诚、抗争强权、勇敢反抗以及不畏挑战、勇于牺牲的精神。将孟姜女传说引入国际中文教育,还可以提升学习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对汉语学习以及汉文化的学习感兴趣,进而学好汉语。
3.2 孟姜女传说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策略
3.2.1 采用丰富的文化教学活动
在汉语课堂中,穿插丰富的体演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体验目的语的文化氛围,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这里的“体演”融合了“体验”与“演练”的元素,意指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中,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并融入其中。
孟姜女传说传播广泛,形成的四大传说区域各具文化特色。为让学生深入体验地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聆听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曲调,如江苏的民歌《孟姜女》和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同时,观赏黄梅戏、昆曲、越剧中的《孟姜女》演出,直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于不了解该传说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内领略孟姜女传说的魅力,探究其深层意义。
除了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入表演性的活动。在老师的提示与讲解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孟姜女传说进行重述,编写剧本,由教师指导,分配角色,最后展示,教师评分。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汉语交流、沟通,进一步对比不同文化间的异同点,从而客观评价文化间的差异。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其得体地运用中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3.2.2《孟姜女》音乐与语言教学的结合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以手指与脚趾的相似性来比喻音乐和语言结构的关联性,他强调二者不仅具有类似的形态机制,即通过声音媒介表达思想和情感,还拥有共同的发展基础,这体现在它们各自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的特性上。鉴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显著共通性,音乐同样展现出了语言的某些特点,这一点在汉语中尤为显著。汉语语音,因其音节界限清晰、声调变化丰富,以及语调抑扬顿挫等特性,使其本身就富含音乐性。
孟姜女传说在历史流传中被广泛传唱,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都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孟姜女传说本身,也传递了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例如,别具特色的古老民歌作品《孟姜女》,又称《十二月花名》,歌词写道:“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家家都有猪羊杀,孟姜女家中空荡荡。[5]”其结构紧凑严谨,采用十二月体作为主要框架,表达孟姜女传说情节翔实精细,旋律融合江苏民歌的经典元素,并进行了音乐上的润色和增饰,使其更显得悠扬动听。
本文根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6]所分的等级进行初筛,除去标点符号,《孟姜女》歌词共344个字,225个词,根据整理其中涉及1级词汇102个,占比40%;2级词汇13个,占比5%;3级词汇22个,占比9%;4级词汇8个,占比3%;5级词汇7个,占比3%;6级词汇6个,占比2%;7级词汇20个,占比8%;超纲词汇78个,占比30%。
基于上述整理的数据,笔者认为孟姜女传说,可以作为中高级语言教学的辅助教学内容进行讲授。通过课堂学习,处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既能巩固之前学过的新词,还能提高自身能力。根据《参考框架》中的要求,在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文化教学部分(《参考框架》),已经涉及相关的中国国情和制度。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基本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有文化教学作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更好地开展,学生汉语能力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2.3 孟姜女传说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今文化类教学,突出讨论当代文化内容的呈现。要研究如何从当代中国社会现状、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去寻找延续至今的古代文化,发现当代中国吸收的外来文化,概括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文化,并予以恰当地呈现。
孟姜女传说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基于《参考框架》中对长城、家庭、节庆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涉及女性形象的演变,从而丰富教学主题。在《孟姜女哭长城》的叙事中,女性角色孟姜女,在面对男性主导的权威社会及其最高领导者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的行动,不仅凸显了女性独立坚强的性格,更是对爱情忠贞不渝、敢于反抗强权的勇敢体现,彰显了女性在古代社会背景下独特的价值和力量。她的行动,更是不畏强权、巧妙地应对困境的生动体现,这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刻板印象。在汉语课堂中,采用“古为今用”的方法,引入孟姜女传说,可以帮助崇尚信仰、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地区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窗口。
4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旨在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民间传说,如孟姜女传说,富含文化内涵,可作为教学资源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促进学生理解、认同中华文化。通过讲述孟姜女传说,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俗、历史与传统价值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结合《参考框架》,将孟姜女传说引入国际中文教育,对外国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1]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58-61.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应用解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4] 韩芸华.“孟姜女哭长城”中的共同体意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4):106-111.
[5] 顾继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朱凯雯(2000—),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燕山大学;张奥晗,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就读于燕山大学;李鹏(1986—),男,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博士,讲师,就职于燕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