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广泛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小学阶段在学生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关键地位,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重视并加强对他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 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这涵盖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有效沟通等关键技能。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意味着将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核心素养中的批判性思维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紧密相连。学生通过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如诗词等,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应用。其次,创新能力与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也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教育的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意的文学作品。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qRMS5rwxdlnYfn3l3bW1/g==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传统文化,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丰富素材,更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潜力,深入剖析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将其有机融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将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与之相互融合,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传统文化渗透德育,不仅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更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品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充实,而传统文化则是我国蕴含着无数先贤卓越思想的文化宝库。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杰出作品的深入解读,可以深化学生对古人卓越智慧的领悟,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古代的杰出人物展开对话,从中汲取对方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有效地塑造自身的精神品格。
3 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筛选
在教授小学生传统文化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选择易于接触和理解的传统文化故事、寓言以及成语故事等,并适当降低内容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筛选教学内容时,必须兼顾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这意味着教师应选择涵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感受到各种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共通之处。此外,所选的传统文化内容,应具备代表性和艺术性,能够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例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古代诗词的赏析以及传统戏曲的导入等,都是富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1]。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师还可以根据所选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例如,通过阅读故事绘本并展开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则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技艺。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3.2 加强小组间的交流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确保学生掌握基础考点。此外,教师还需致力于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提升至更高层次,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在课堂上积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思考。授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研讨环节,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探讨。通过师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应能认识到哪些精神内核值得传承和借鉴。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能更准确地识别学生的价值观倾向,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教师应引入更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七律·长征》时,可设立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深刻领悟和体验人物精神,从而更清晰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3 融合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诵读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淡化。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如《红楼梦》《西游记》《论语》等,并通过阅读、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此外,为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还可以组织手工制作、展览、演讲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更好地接纳传统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3.4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课堂内容的单调乏味。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及传统文化的热爱,关键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当前,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多媒体工具,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例如,当教授田园诗或乡村诗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乡村风光,再引导学生表达自身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成果,以巩固学习效果。以《小池》为例,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一句,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深入剖析诗词的字句,打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5 注重生活引导,激发学习热情
经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情况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其实践成果普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语文教师未能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化教育理念相结合。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缺乏根基,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可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文化意识发展构成严重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扁鹊治病》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中医吗?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你们是否想知道古代的神医是如何施展医术、治病救人的?”通过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导,可以有效纠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误解,提升他们在文学作品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显著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效果。
3.6 理论结合实践,增强文化认知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若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其实践性特点,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将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更无法培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社会以及每一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在提炼和总结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更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应切实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践,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教育使命[3]。
3.7 创设情境和引导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传统文化之中,切身体验其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场景和角色等元素,构建富有历史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学习。例如,教授古代诗词时,可以让学生身着古装,模拟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时,可以打造一个仿真的节日环境。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他们可以全面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在构建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4]。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就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等议题发表见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历经数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智慧与文明。语文,作为传承这一宝贵财富的重要媒介,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不仅是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更是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许多小学生在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仍显不足。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的重大教学使命。■
引用
[1] 李治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3(5):70-72.
[2] 郑锦敏.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3(2):60-63.
[3] 田艳,姜艳群.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1):6-8.
[4] 陶文意.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10):39-41.
作者简介:张敏(1977—),女,山东聊城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就职于山东省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湖西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