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绵山地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

2024-08-08 00:00:00路甜瑞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3期

由寒食节演变而来的清明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节日之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将寒食节与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行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了三个议题:源——寒食来历、忆——禁烟寒食、传——清明纷纷,通过这三个教学议题的方式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背景信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言:“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绵上即绵山,这段史料首次将绵山与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联系起来,后经过人们不断地加工和演义,逐渐形成了“割股奉君”“携母隐居”“火烧绵山”等一系列民间传说[1]。介子推与绵山逐渐成为忠孝文化的一张名片,民间甚至有“南屈原,北介子”的说法。

寒食节又名禁火节等,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介子推原为晋献公朝臣,因晋献公宠妃骊姬恃宠结党营私,为己出之子霸权,杀害了太子申生,又想加害公子重耳。介子推等得讯保重耳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流亡途中,君臣遭受侮辱奚落时,介子推力推重耳韬光养晦;重耳偏安一时乐而忘返时,介子推激励重耳树立复国大志;尤其过卫国断粮三日,冻馁交加、重耳生死攸关之际,介子推毅然割股肉奉君。最终在秦穆公帮助下,重耳返国主政,成为晋文公,成就了一番霸业。但介子推不屑与狐堰、赵衰之流为伍,正当晋文公封赏众臣时,他悄然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迫使介子推出山辅政,竟下令围绵山,三面放火,然而青山依旧在,贤臣无踪影。晋文公为自己行赏不及又下令焚山,一错再错,痛心不已,大呼“足下”(从此,足下成为尊称)。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封绵山为介子推祭田,改作介山,山下县治称介休,民居村落称族介,至今依旧[2]。

2 课题选取

这节课属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序列化的探究活动,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3]。议题式教学是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理当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清明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节日之一,有必要了解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知晓寒食节的缘由以及介子推的忠与孝的优秀品质,以此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绵与发展。

3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概括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2)辩证认识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辩证地看待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3.2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者、宣传者,共振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科学精神。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科学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当代价值。

难点:中华优秀59d811ef971ff23813627cd2001e868decd335958db2b296e52d0fc439dab95a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 完整课程展示

4.1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黑板上的古诗,我想请问大家是否知道这描述的什么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吗?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很好,大家都非常棒,这就是我们的寒食节!今天让我们走进介休,走进绵山,来了解这座大山身后的秘密。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2 讲授新课

环节一:源——寒食来历

(1)孝,背母入山

教师活动:通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内容导入,让学生概括出本节课的主题:寒食节。由此可以串联语文学科的知识联系。由此提出问题:你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与清明节之间有何联系吗?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通过教师课前布置的作业,上网了解寒食节由来以及现实中清明节的习俗之后,进行小组汇报,将本组收集的内容进行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引出主要人物:介子推。从而追溯寒食节由来,侧面凸显中国传统节日的源远流长的特点,讲述介子推背母入山的故事。类比古代能人志士在不得志时淡出众人视野,韬光隐居,而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姜子牙垂钓渭水河、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诸葛亮隐居隆中,均远离家人,独善其身。不同于前人,介子推携母归隐,一者表达其断绝后顾之忧、绝不重返社会的决心,二者也表现出母子连心、生生死死在一起的孝心。由此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学生思考交流:联系介子推的“孝”与“义”的精神内核,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节日习俗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2)忠,割股啖君

教师活动:了解介子推背母入山的直接动机,通过多媒体的视频以及图片展示片段:割股啖君,让学生们沉浸式地感知介子推的心路历程,抛出问题:介子推的割股啖君的精神内核,这样的做法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和价值?共议: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议学提示:展示寒食节到清明节的时间脉络与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源远流长”。

追问:清明节还有什么做法与习俗?请一一列举。

学生活动:

(1)议学活动:课前预习,研读课件材料,注意关键信息,明确议题任务,小组合作搜集寒食节转换成清明节的资料,展示与梳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内容,侧面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小组代表发言后,学生总结归纳,深化认识。

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梳理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

环节二:忆——禁烟寒食

教师活动:结合晋文公放火逼出贤臣介子推不得之后的做法以及感伤,让学生们设想自己如果是晋文公,会做出什么事来纪念、怀念介子推?创设情境,联系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种种习俗,明晰寒食节与清明节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接续,深层次领悟寒食节的精神内核。

学生活动:借助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两种活动形式,结合调查的资料,各位小组人员按照角色分工,扮演晋文公、介子推。重现出晋文公失去介子推的场景,感悟失去贤臣的忏悔,以及此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举措,和历朝历代对寒食节的继承与发展的种种法令,体现出寒食节的精神延续。

环节三:传——清明纷纷

教师活动:抛出问题:从寒食节到清明节,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是否有一直存在必要?对待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传承重要还是创新重要?

正方:传统文化应该传承。反方:传统文化应该创新。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知晓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存在陈旧过时或者已经落后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事实论据,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有何重要价值[4]。

(2)小组交流讨论

1)合作共享:班级小组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合作交流。学科小组长:合理分工,安排好展示和点评同学,把握交流重点与难点。

2)成果展示:展示要层次化。非展示同学要认真修改完善学案。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作为辩手,展开辩论,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要求简明扼要,正确运用学科知识。

教师总结: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以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审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审慎地筛选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摒弃与现代价值观相悖的糟粕;秉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精神,不断革除陈规陋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当代的价值分别体现在以下几点:在道德价值引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等。这些品质都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助推剂。正如寒食节的精神内核是孝义,其中名臣的忠贞如一、廉洁的精神气节仍永存不朽。

4.3 课堂小结

像清明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重要性不言自明,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衍生出许多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与鼓舞我们的精神,仍然在今天熠熠生辉,赋予我们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管传统节日形式如何变化,不管内涵如何更迭,我们血脉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记忆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

4.4 布置作业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寒食节至清明节的演变对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启示。(10分钟以内)

(2)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假期期间走访绵山,感受介子推的精神品质以及寒食文化。■

引用

[1] 张磊.晋古绵山地望与介子推事迹流传考辨[J].地域文化研究,2020(4):20-26+153.

[2] 冯骥才,主编.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M].中华书局,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吴海英.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赣南:赣南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路甜瑞(2001—),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