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教育不仅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还强调塑造人文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思辨资源与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于促进高校学子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将儒家优秀文化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能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更全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深层次人文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基于此,本文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概念入手,剖析儒家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博学、修身、礼尚往来、舍生取义等人文素质教育元素,探究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吸纳儒家优秀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1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概述
当前国内对“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概念解读,这些阐释或聚焦于“以人文知识为主体内容,致力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或强调“以人文精神为基石,意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提升其人文素养”,抑或定义为“借讲授人文知识,以达到人性之完美”。尽管表述各异,但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围绕人的教育而展开,都旨在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塑造人性并涵养人文精神,从而助力个体构建独立的理想人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稳定的、内在的和全面的做人、做事和治学的品质。
2 儒家优秀文化中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2.1 博学修身和谐统一
在儒家的教育哲学里,“博学”和“修身”被视为相互补充的教育观念,它们共同为儒家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极力推崇“博学于文”,但更为强调的是“约之以礼”。孔子认为,人即使博学多识,如果没有礼仪之约束和内在道德修养,那么他的知识也很难发挥出其真正价值来。这里所说的“礼”,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礼仪和仪式,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的内在道德修为。
儒家经典之作《大学》中,明确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是一条由内在修养到外在事功的完整路径。其中“修身”这一核心环节,被认为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根本。修身不只是身体上的运动与养护,也是灵魂上的洗涤与升华。唯有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提升,方能获得内在的宁静和顽强,以更好地迎接来自外部的挑战与诱惑。值得注意的是,修身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博学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学识越广博,其修身的过程,也会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刻。因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思想,这些都会对他的内心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修身的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必经之路。
2.2 人际交往沟通艺术
在儒家文化中,人际交往的沟通艺术,被赋予了极高的要求,体现在诸多经典论述之中。《礼记·曲礼》中的一句名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该句深刻地揭示了儒家在人际交往中所推崇的平等与尊重的原则,不仅止于简单的礼节性往来。礼尚往来意味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当秉持着互惠互利、平等交换的原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1]。
再者,儒家文化中的交往观念“君子之交淡如水”,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淡泊、真诚的态度,避免过分依赖他人或刻意疏远他人。这种淡如水的交往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自然、和谐,有助于避免利益纠葛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儒家还十分重视“言忠信,行笃敬”的交往准则,即强调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不说假话、不做伪事,同时,在行为上表现出厚道和恭敬的态度,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种基于诚信和厚道的交往方式,不仅能够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2.3 坚持道德伦理底线
儒家文化在道德伦理方面的坚持,显得尤为深刻与独特,不仅有人们熟知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更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将“诚”的概念,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中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儒家将“诚”视为天道之表现,足见其意义之重大。儒家伦理观认为,“诚”既是为人之基石,也是人必须恪守之道德底线,需要人从心灵深处保持诚恳和纯洁,这种诚意不只表现在语言中,而且也渗透到人们的行动与观念中[2]。
同时,《孟子·告子上》中的一句名言也深刻反映了儒家的道德立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所表达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儒家在道德选择上坚定不移的体现。儒家认为,生命和道义有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道义,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精神,既表现出儒家对道德伦理极高的要求,又反映出他们面对困境的坚毅和勇气。
3 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3.1 引经据典,儒风润课堂
课堂是高校教育主阵地,也是高校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主要阵地。将儒家经典巧妙穿插于课堂中,既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又可以无形中陶冶其品德。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道德规范在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中,起着其他文化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文素质课程中,教师应当挑选儒家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例如《论语》里所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学生要勤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解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崇高精神,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鉴儒家文化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等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中国古代哲学”教学为例,教师以《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通过对孔子周游列国鼓吹仁等历史案例的剖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和谐中的意义。随后,教师援引了《中庸》中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个人道德中的核心地位,并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儒家的诚信理念。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布置了一项课堂讨论任务,让学生们围绕“儒家文化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讨论中,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既锻炼了其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其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与领悟。
3.2 设坛讲学,儒雅领风骚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思想,而将其他思想,融入学生思想认知体系之中,则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面对面的沟通和讨论,往往能够更加直接地打动其内心,带领其进入知识殿堂之中。例如:学校方面可以以“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解读”为主题,组织儒学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诚信,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远非字面意义上的诚实守信所能涵盖。讲座中,儒学专家从《论语》中的“言忠信,行笃敬”谈起,逐步深入到儒家诚信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社会价值。在讲座期间,专家指出,儒家诚信既是个体道德修养之所在,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之基石。儒家认为诚信是人们互信互敬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为使同学们对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的运用有更深的了解,专家们与大家交流了许多真实案例,如,有些商家由于坚持诚信原则而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而有些商家则由于诚信缺失,丧失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感与支持率,结果造成事业失败。这些事例形象地表明,儒家诚信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实践价值。
3.3 墙壁有话,儒史传千古
墙壁,作为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元素,可以成为传播儒家优秀文化的有力载体,通过精心设计墙壁文化,可以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儒家历史和智慧,使学生们能够从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感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底蕴。基于此,学校方面可以专门设置“儒家文化专区”,校园里的墙、饰不但有儒家经典语录、花纹,还融进许多内涵深刻的儒家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4]。历史中的“孔子求道于老子”,被细致地刻画在墙壁上,这象征着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两位杰出思想家之间的交流时刻。墙壁的另一侧,则呈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并通过生动的图画和文字,展示了儒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这些墙壁文化,都是精心规划设计而成的,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深思与感受。论证了儒家对“礼”的独特见解,并引导学生反思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展现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究和谐社会构建之路。这种墙壁文化,既美化校园环境,又无形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
3.4 思辨研讨,儒思启未来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的一颗明珠,蕴含着丰富的思辨资源与深刻的哲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例如:在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中,“思辨研讨,儒思启未来”的教学策略得到了深入实践。教师选取了《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为核心文本进行思辨研讨[5]。课程中,学生就这些文本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治理等话题,进行热烈讨论,而不只是对这些经典文献进行深度阅读。比如讨论《中庸》中的“中庸之道”,同学们讨论得很深入,比如怎样兼顾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怎样实现内心安宁和社会和谐这样一些话题。此外,本课还介绍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带领学生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问题。这一深层思辨训练,在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结语
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可用元素,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优化,以探索出更多实践路径,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引用
[1] 武群.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182-184.
[2] 李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3):64-66+96.
[3] 魏武.《论语》人文精神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2022,21(23):3-5+9.
[4] 魏武.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22(8):47-49+69.
[5] 钟舟海,罗家国.关于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以赣南地方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4-7.
本文系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儒家文化在高校课堂的传承与创新”(L2023C1023009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延平(1998—),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烟台市烟台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