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探索

2024-08-08 00:00:00孙琳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3期

戚继光,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将领,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战略智慧、忠诚精神以及敬业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将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与当代价值体系相结合,激发和引领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创造力,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分析了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现代社会背景下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1 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戚继光,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将领,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战略智慧、忠诚精神以及敬业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戚继光的战略智慧,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之一[2]。在抗倭战争中,他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善于灵活运用兵力、制定精准的战略部署,以弱胜强,收复失地,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提倡“外围防御、内部固守”的军事思想,注重战略布局与战术运用,成为中国军事理论的宝贵遗产。

戚继光的忠诚精神,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明朝的忠诚始终如一,无论是面对外敌侵略还是内部忧患,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这种忠诚精神,激励着他不畏强敌,勇往直前,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此外,戚继光的敬业精神,也值得我们铭记。他对军职的高度专注与全力投入,体现了一名优秀将领的职业素养。无论是军事训练、指挥战争还是激励士兵,他都以身作则,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而言之,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其战略智慧、忠诚精神以及敬业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楷模,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现代社会背景下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

2.1 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形式,得到延续和发展。通过教育体系的建设,戚继光的忠诚、智慧和敬业等传统价值观,被融入教育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学习戚继光的事迹和精神,接受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传统价值观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宣传推广,戚继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例如,纪念戚继光的活动、历史文化讲座等,都是将他的精神内涵传承给更多的人。在网络时代,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也为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文化、短视频等形式,可以将他的形象和价值观念传播给更广大的群体[3]。此外,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活动,也在积极推动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戚继光的机会,激发了公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2 军事战略思想的应用与发展

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军事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在国防建设和军事教育中,戚继光的战略智慧被引入到军事理论体系中,为现代军队的军事战略制定和实战指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在军事教育领域,戚继光的抗倭战争经验被用来作为案例和教材,帮助军事人员和军事学生学习和掌握战争指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他提倡的外围防御、内部固守等战略思想,被运用到现代战争理论和战场指挥中,为保卫国家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此外,在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下,戚继光的战略智慧也在不断得到新的应用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战的兴起,戚继光所倡导的隐蔽伏击、灵活运用兵力等战术思想,为当今军事战略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3 艺术表现与文学创作

戚继光的英雄形象和抗倭事迹,在现代社会,通过艺术表现和文学创作,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播。

首先,在文学作品方面,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塑造了戚继光的英雄形象,描述了他的军事才能、忠诚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也为人们了解和认识戚继光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其次,在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戚继光的形象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和传播。许多电影和舞台剧作品,以他的抗倭战争为题材,通过影像和表演的形式,将他的英雄形象展现给观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在美术、雕塑等艺术领域,也有许多作品以戚继光为题材,进行创作和表现,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他的形象和事迹,为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外,新媒体也为戚继光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络平台、游戏等新兴媒体形式,戚继光的形象和故事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3 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策略

3.1 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保护和传承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系统的介入,可以将戚继光的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首先,教育传承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注重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撰。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历史、国学、语文等相关课程,对戚继光的生平事迹、军事智慧以及忠诚精神,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同时,编撰与戚继光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渠道。其次,教育传承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纪念活动、主题演讲、戏剧表演等形式,将戚继光的形象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同时,建立以戚继光为主题的社团组织或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研究和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此外,教育传承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把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准确传达戚继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和创作,为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途径,与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相关文化机构、纪念馆等的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体验机会。

3.2 文化活动推广

文化活动推广是传承和发展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向公众传播戚继光的精神和价值观,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区需要定期举办以纪念戚继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戚继光诞辰纪念会、抗倭胜利纪念活动等。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纪念演出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戚继光的事迹和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展关于戚继光的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探讨他的生平事迹、军事智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深入挖掘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推动其传承和发展。此外,举办艺术表演和文化展览。通过举办戚继光主题的文艺表演、戏剧演出、书画展览等形式,将他的形象和故事展示给观众,激发他们的文化兴趣和认同感。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向公众传达戚继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使之得到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展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戚继光文化推广。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向广大网民推送戚继光的相关信息和故事,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同时,可以组织线上文化活动,如网络讲座、虚拟展览等,为网民提供便捷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3.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首先,可以开发戚继光主题的图书、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出版戚继光传记、漫画、绘本等,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展现他的英雄形象和抗倭事迹,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和生动的了解渠道。同时,还可以编写相关的历史小说、文学作品,以小说化、戏剧化的手法,呈现戚继光的人生故事和精神内涵,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参与。其次,可以设计戚继光主题的文化衍生品。如以戚继光的头像、标志性服饰、兵器等元素为设计灵感,开发戚继光主题的服装、手办、玩偶、文具等周边产品,满足人们对于戚继光文创产品的收藏和留念需求,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和市场空间。此外,可以策划戚继光主题的文化活动和演出,举办戚继光主题的戏剧演出、音乐会、舞蹈表演等文化活动。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他的英雄形象和民族精神,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推动戚继光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最后,可以将戚继光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戚继光主题的旅游线路、景点、纪念品等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和购买,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戚继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4 结语

综上所述,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表现出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特点。通过教育传承、文化活动推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策略,戚继光的精神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弘扬。教育体系的介入,使其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文化活动推广,展示其形象和故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商业价值。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戚继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用

[1] 王巨,熙伟.非物质文化遗产 骊山吹歌 乡土之音在高山 冬日里的喇叭队[J].旅游纵览,2007(12):40-45.

[2] 曲金良.戚继光与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兼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24.

[3] 潘明英.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运动训练理论的营养——试论戚继光练兵思想之精髓[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5):103-104.

作者简介:孙琳(1995—),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烟台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