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探索

2024-08-08 00:00:00张玉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3期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由来已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建设与城市的环境有密切关联。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一个美观且舒适的休息、娱乐环境,还起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减少热岛效应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加快,许多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人口过度密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污染等,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所以现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绿化工程。其不仅要满足美学要求,更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展开研究,以便让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带给人们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其他相关理论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1.1 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园林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植物配置,为生物增加更多的栖息地,为它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可以引入一些本地植物,或者构建一个生态廊道,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系统,还能够让物种有多样性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起到很好的生态保护作用,并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可以实施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或者湿地构建,对其进行水体修复,这样能够更好地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发生,让雨水更好地下渗。与此同时,使用雨水花园或者植被缓冲带等设计方式,可以让雨水更好地净化、让水质得到改善,从而使水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清洁和更可持续的水资源。

1.3 土壤改良与保护

合理的植被覆盖或者有机肥料,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可以让园林景观设计改善土壤的结构,防止土壤被损坏。而且相关的植物根系或者枯枝落叶可以让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得到增强,并促进养分的循环与水分保持[1]。可见,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土壤的生态功能,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2.1 生态破坏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这对城市发展形成了很大制约。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道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密集,城市人口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开发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的土地被用于房屋建设,这对原有的绿地破坏性很大,导致城市绿化率下降,不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物多样性丧失

城市中许多自然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很多的植物和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这不仅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还让很多物种面临灭绝或迁徙的危机,对于生态平衡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城市化开发过程中,土地表面的封闭和硬化使土壤受到严重挤压,土壤整体的水分渗透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城市因渗水不佳而出现洪涝灾害。另外,过度的园林绿化会让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发挥失常,城市生态环境也会不断恶化。

2.3 城市热岛效应与微气候变化

近些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这对于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影响。比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过度的混凝土和建筑物覆盖,会让城市规划和布局不平衡,使城市地表的热量吸收和储存效率不佳,导致整体气候环境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缺乏合理的树木配置和绿地布局,这样会导致局部区域的气温升高,而风速会减小,从而形成不良的微气候环境,这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感,还不利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

3.1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3.1.1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廊道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包括为城市中的珍贵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护和一个干扰相对较小的环境,让各种野生动植物能够安全地栖息与繁殖。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保护区建设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并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保障。

举例来说,新加坡滨海湾花园采用了一个充满创新性的生态城市景观设计方式,当地设计师将自然保护区融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为当地的植物物种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并为它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接触的场所。在该花园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地的植物与花卉,还能够感受到自然系统的美好。

又或者丹麦哥本哈根为了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开展了自行车桥项目。在当地有一座横跨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河流,将桥梁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将河流两岸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生态廊道,可以为自行车通行提供便利,还能够对河流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

3.1.2 物种多样性保护措施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对物种多样性展开保护,这可以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所谓物种多样性保护措施,是指需要建立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并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为物种的繁衍创造更好条件。

举例来说,在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对生物进行保护。比如公园内部设有不同种类的生态系统,如湖泊、河流、草地与森林,设计者在公园内部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栖息环境。而且在公园内部设置了人工湿地和人工巢穴,目的是为当地的水鸟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一个繁殖场所,如此设计思路下,千禧公园保护了很多濒临灭绝的物种,让城市生物多样性平衡发展。

3.2 水资源管理策略

3.2.1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可以很好地保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环境,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使用城市雨水资源,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格公园,内部就设计了雨水收集池和地下储存系统,主要是通过屋顶和道路进行雨水收集,并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和景观水体的补给,这样不仅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还能够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3]。

又或者新加坡的植物园使用了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设计,对于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不仅可以让公园中的景观植物得到美化,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栖息与繁衍,最重要的是将雨水收集到植物园里,可以解决城市中饮水管理问题,减轻城市的给排水压力,有效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3.2.2 湿地构建与水体修复

湿地构建与水体修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它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从而对生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将其应用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改善城市水环境,让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率得到提高。

比如中国广州珠江新城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考虑到水资源管理的问题,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和水体修复工作,建设了很多人工湿地与湖泊,将城市的雨水和废水进行收集与净化,从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同时,这些湿地和水体也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形象。

又或者,北京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其中拥有非常丰富的湿地和水体资源。这几年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颐和园的生态环境,对园内的湖泊和水系统进行了修复与改造,比如清淤、水质改善和植被恢复等,让颐和园的水体质量得到提高,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3.3 土壤改良策略

3.3.1 植被覆盖与土壤保护

对城市中的土壤进行改良,可以很好地保护其生态环境,加大植被覆盖面积,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够让城市环境更加美丽。而且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可以提升土壤的整体质量,为植物提供更加有利的生长环境。

比如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了很多的湿地和沼泽地,而且设计师们引入了大量的湿地植被,包括芦苇和香蒲,将其覆盖在湿地表面,这样既能够减少土壤的流失,还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湿地上,植被还能够吸收很多的水分,让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减轻土壤的压力,从而让土壤更加通气,给微生物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

3.3.2 土壤修复与污染治理技术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土壤很容易受到污染和破坏,而且现在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土壤的质量急剧下降,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形成很大制约[4]。因此城市要对土壤进行修复,并使用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从多角度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恢复其生态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北京绿色荷园位于城市中心地带,而且曾经是一片被污染的废弃工业区。设计师为了更好地改善土壤质量,使用了土壤修复技术,并引入了一些特定的植物与微生物,让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迅速得到降解与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的肥力与透气性。与此同时,设计者设法改良土壤的结构,并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调节,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为园林景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土壤基础。

3.4 气候调节策略

3.4.1 绿地布局与气候舒适性设计

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可以让人们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城市进行绿地规划与布局,将绿色植物覆盖率大面积提升,这样既能够降低城市的温度,还能够减少热岛效应的出现,为人们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比如广州珠江新城采用了绿地布局与气候舒适型设计的方案,设计者们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绿地的布局与分布,将大型建筑物与绿地相互结合,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城市景观,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而且通过增加绿地的覆盖面积,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树荫供休息和乘凉,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这样既可以降低城市的气温,还能够改善空气环境,打造一个人文宜居的生活环境。

3.4.2 树木配置与城市微气候调节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树木进行合理配置,既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调节城市中的微气候,让整体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场所。比如上海的世纪公园在设计时,设计师对其进行精心规划,选择了很多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树木,包括法国梧桐和银杏树,这些树木不仅可以让公园四季长青,还有一定的遮阳和降温效果。在夏季的时候,树木可以为人们遮挡阳光,降低地面的温度,还可以减少空调使用,降低能源消耗。最重要的是,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让空气的湿度增加,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微气候环境。

除此之外,在中国深圳的莲花山公园,设计师合理配置树木,形成了非常有层次的植被结构。既有高大的乔木,长着非常茂密的树冠,能够起到很好的遮阴效果;又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和草坪,通过它们覆盖地面,能够减少地表的热量与辐射。而且公园周围的湖泊与树木相互结合,可以调节周边的气候,营造出一个清新舒爽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避暑场所,也能够提高气候舒适性。

4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更加倾向于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设计师在今后的设计中不仅要关注美学与功能的相互融合,更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重复高效利用。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生态要成为首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多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减少对环境带来的损害[5]。

比如使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或者植被覆盖以及土壤修复等技术,这样既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改善,又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除此之外,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这样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并节约相关的维护成本,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4.2 智慧园林与技术应用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园林资源进行更加精准的高效管理与利用。比如使用智能灌溉系统对气象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对土壤的湿度进行合理调整,系统会自动调节灌溉的频率与水量,避免因为过度浇灌而浪费水资源[6]。

与此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对空气质量以及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比如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安装了智能传感器网络,这种装置对空气中的湿度以及土壤水分等多个环境数据都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其实际参数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园区的生态环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护措施,提高园林管理效率。

4.3 社会参与与公共空间优化

在未来,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让公众积极参与其中,设计师也能根据其需求不断更新完善设计方案,打造出更加舒适宜居的公共环境。比如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可以开展一些公众咨询会或者问卷调查,收集当地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期望,这样既可以让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增强当地居民对设计项目的认同感,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比如深圳红树林湿地公园在规划和设计前期就与当地的社区和环保组织展开合作,不仅成功保护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还让公众对其有一个了解与学习机会。人们可以到公园中多个互动展示区,进行相关生态保护知识学习,而且他们还自发组织了多种环保教育活动,提升其他人的生态保护意识。

5 结论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是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关键一步。通过生态设计原则,结合社会参与和科技创新,能够打造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研究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城市。■

引用

[1] 张琳.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12):149-151.

[2] 林祥辉.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研究[J].佛山陶瓷,2022,32(10):155-157.

[3] 龚志华.生态理念视域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2,45(19):143-145.

[4] 李清川.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8):78-80.

[5] 张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住宅设施,2022(7):52-54.

[6] 曾子航.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31-32.

作者简介:张玉(1981—),女,河北承德人,本科,讲师,就职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