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当今国家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新力量导演受其成长的时代与语境影响,更贴合观众审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其作品中实现了现代转化。本文从新力量导演的群体和作品出发,分析其代表作品,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作品中的现代转化思路。
0 引言
电影因其真实性、娱乐性等特性,基于本体影像世界与观众之间构建联系,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其受众群体和传播力度来看,电影无疑是“具有最大影响力的现代艺术”[1]。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至今,无论是《霸王别姬》《百鸟朝凤》对于传统文化形式的挖掘,还是《小城之春》《英雄》中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艺术意境美学,中国电影工作者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整体来看,中国电影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不光体现为艺术形式的革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还有中国美学精神、艺术精神与电影影像世界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2]。中国电影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也基于电影的艺术形式不断满足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并得到创新性发展。
近些年,中国新力量导演逐渐走上中国电影的舞台,新力量导演大多是“网生代”的一代,“他们更大程度上体现为多元化、自主性、个体户的特点”[3]。这代导演的创作在满足观众审美的同时,也在艺术和商业两者之中寻找平衡。他们的作品不仅支撑着中国电影市场,同样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现代转化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但是,当今部分新力量导演的一些作品也存在逐渐褪去传统文化的底色,虽从传统文化取材进行现代转化却并未成功,甚至出现低俗、主题肤浅、泛娱乐化、缺乏艺术性的现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重新审视新力量导演,分析这一群体及其作品,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当下态势。
1 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现代转化的语境、前提
电影艺术是通过电影语言来打磨时间、空间的艺术形式,其凭借影像空间和现实世界所构建的联系,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丰富体验和生命知觉。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指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4]。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受“全球化”“全媒介”影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站在电影艺术的视域中考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不光要从转化形式入手,更应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思考。陈旭光强调,讨论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艺术精神在银幕影像世界中“现代转化”的问题,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当下语境[5]。总的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现代转化还是要站在两个维度:一个是电影本身的维度;另一个就是观众的维度。
我们可以从电影“技”“艺”“道”三者共识性维度出发讨论,考虑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实现现代转化的前提。在“技”的维度上,优秀传统在电影中的现代转化要尊重电影本体语言,应从电影的镜头、景别、构图、色调、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影像世界有机结合,完成其外在形式的现代转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外在经验变革,比如交互式电影、虚拟现实(VR)电影等电影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但不能止步于此。在电影“艺”的维度上,就应该考虑其整体性,思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影影像空间如何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自然融合,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道”的维度上,优秀传统文化应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探寻影像空间与观众知觉世界的联系,通过在两者间建立深层次的精神、思想联系,与观众感知力量进行触碰,以此达到知觉中的诗意效果[6]。
2 新力量导演群体审视
自第六代导演后,新力量导演作为当前中国电影导演层的中坚力量,其作品在艺术层面和商业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力量”一词的命名,不光是国家层面的助推,也是因这一批导演在处理电影作品、面对市场和观众时的手段和方式存在共性。陈旭光对于这一导演群体从作品创作、行业出身、专业背景等角度进行总结并强调“他们几乎是轻松潇洒、游刃有余地在票房和口碑等多方面双赢多赢,他们试图处理好市场要求/个人风格表达之间的矛盾关系,游走于电影工业/美学的‘二元对立’之中。[7]”甚至在2020年以来的电影市场“寒冬”期,新力量导演依旧创作出了《唐人街探案3》《独行月球》《隐入尘烟》等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影片,而电影口碑也算差强人意。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导演对于商业与艺术的精准把控。且他们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根源上,深入市场需求、把握观众审美,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下文将通过对新力量导演个人和作品的特点进行梳理,讨论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现代转化。
2.1 新力量导演的差异与共性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促进着媒介革命。媒介文化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推动下,逐渐从大众媒介向数字媒介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新力量导演走向中国电影的舞台,“他们成长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动漫、游戏、二次元文化等如空气般弥漫于他们的生活空间,早已成为媒介现实或生活现实本身。[8]”
但似乎他们并不是很“专业”,从其教育和从业背景来看,很多新力量导演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有的是演员转为导演、作家转导演、制片转导演等等,也有的导演甚至在正式导演作品之前,没有过影视行业经验。有的导演是理工科出身,更有甚者像韩寒、王宝强等导演没有大学教育背景。以开心麻花为主的跨界导演也成功进军电影界,但在此之前,它们是小品、剧场导演,工种和电影导演有本质区别。总而言之,新力量导演中只有部分导演是电影专业科班出身,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创作反而不受传统电影理论的束缚,与第五代导演挖掘民族文化、第六代导演倾向于个人表达不同,作为“网生代”导演,他们深受互联网影响,更贴合市场,更善于迎合观众审美和利用数字技术,同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创作思维。
2.2 新力量导演作品中的现代转化思路
新力量导演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后,成长在互联网逐渐发展的新时代,其深受改革开放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同时作为中国导演,他们生活在中华文明社会体系下,其意识形态必然无法跳脱中华文化,如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中“孝悌”“仁义”的价值品格;吴京《战狼》系列中的家国情怀;《隐入尘烟》中的写意与情景交融手法的应用;陈思诚《唐人街探案》系列中对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挖掘等。
同样还有动画电影产业中涌现的新力量导演,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上映开始,此后电影市场陆陆续续推出了一些优秀的中国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崭露头角。2019年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下了50.13亿的票房纪录,随后《姜子牙》《雄狮少年》等电影的上映更是助推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进一步发展。纵观这些动画电影,它们有的是对经典传统神话故事的解构,有的是直接展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继承(如《雄狮少年》讲的是主人公想要学习传统舞狮文化的故事)。这些作品都获得了较高成就。
3 新力量导演作品案例分析——以《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为例
《唐人街探案》系列自2015年年底上映首部起,至今,陈思诚导演共出品了三部,三部总票房达到了88.94亿人民币,其中《唐人街探案3》于2021年大年初一上映,单部票房更是达到惊人的46.78亿。回归到该电影本身,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
《唐人街探案》系列讲述的是秦风、唐仁两人分别在泰、美、日三国唐人街面对诡异凶杀案进行探案推理的故事,该系列以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为主题内核,披着犯罪悬疑片的外衣展现喜剧故事,夹杂推理、爱情、惊悚等多个元素。陈思诚导演本人也提到“无需遵照好莱坞的商业模式,不用搬用艺术电影的方式,更不用国外成熟的类型样式来作标准,而是用现代人可接受的方式来构筑自己的爆笑、都市、探案、喜剧类型样式”[9]。该系列电影作为春节档电影,本就有档期优势,又因其故事结构紧密、人物性格鲜明有趣、追逐动作夸张搞笑而深受观众喜爱,非常符合春节阖家团圆的欢乐氛围,因此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
针对青年观众市场,一方面,陈思诚导演使用刘昊然、王宝强等明星品牌,塑造出生动的人物角色。他们鲜明的形象特点,拉近了观众与作品间的距离。以王宝强饰演的唐仁为例,他的造型浮夸,却懂风水、会武功,他的“丑角”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而刘昊然作为流量明星,陈思诚导演在塑造秦风形象的时候也是通过天才推理家、帅等一系列标签和符号对其进行定义,不仅满足部分粉丝的期待,还能让其形象更为立体,突破圈层,满足更多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陈思诚导演在电影故事、叙事结构、台词文本、影像运动等层面上基于“唐探宇宙”的影像空间,在将道家文化作为电影创作的思想之源的同时,把推理、爱情、惊悚等元素融入其中,因其悬疑叙事线带来的推理体验和未知感、人物台词和追逐运动的喜剧效果、影像世界惊悚场面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影片的内容,获得了不同观众群体的认可,由此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4 结语
纵观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作品,他们有对于艺术和商业的把控,有对于观众审美的了解,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他们的电影创作中,观众这一审美主体被放在了核心位置,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电影中实现成功的现代转化的不二法门。■
引用
[1] (匈)贝拉著.电影美学(2版)[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 李立,陈莉.跨界症候:从“第七代”的终结到“网生代”的崛起[J].当代文坛,2015(6):109-112.
[4]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旭光.论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J].艺术评论,2015(11):7-15.
[6] 刘志.电影艺术本体论新探[J].影视文化,2022(1):115-126.
[7] 陈旭光.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J].当代电影,2018(1):30-38.
[8] 陈旭光.“新力量”导演与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兼及“新力量”导演走向世界的思考[J].电影艺术,2019(3):63 -69.
[9] 周星.《唐人街探案2》:类型的快感与泛文化的隐忧[J].当代电影,2018(4):23-25+177.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文化‘双创’视域下山东影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研究”(2022RW07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旭东(2003—),男,甘肃庆阳人,本科,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董雨萌(2003—)女,河北廊坊人,本科,就读于北京城市学院;王卓凡(2002—),男,安徽阜阳人,本科,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通讯作者:张楷(1988—),男,山东淄博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