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研究背景
音乐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也可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同时,音乐的独特性在于,它可以作为心理上的医生。而中国正是音乐治疗的发源地之一,先民们很早便开始研究旋律与节奏的奥秘,在反复咀嚼中意识到其中的真谛。中国古代音乐疗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音乐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无论是贾湖骨笛,还是仰韶文化中的陶哨,无一不证明音乐在劳动人民心目中除了柴米油盐外,无可置疑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音乐观念,之所以可以与医学相融合,是因为其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巫医便凭借标榜与上天沟通的使者身份,借助音乐与舞蹈等手段,来实现缓解患者身上的病痛的目的。巫医以歌舞为形式,通过乐鼓振动等手段,以神明的名义来治病。在《黄帝内经·贼风篇》第五十八章中,岐伯有着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巫医在事先了解了病人的发病原因后,明白病人心目中认为与邪恶的东西有关,于是借助他们掌握的治疗手段,通过吟唱、舞蹈、击鼓等相应的干预方法,对患者的疾病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音乐治疗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推动。换言之,医疗条件的缺失,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治疗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五音与五行、五脏、五志等相对应的音乐治疗思想,这证明中国音乐治疗的雏形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在以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更加广泛的运用。
2 关于五行学说的研究
2.1 五行的循环相克
五行理论中,相克相生,生克相乘,相生相克。五种属性之间的生克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也就是“母子关系”,二者互为补充。
所谓“五行相克”,就是指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相互排斥的一种现象。相生相克是不能分离的,没有它,任何事物都无法产生和生长。若无“克”,则一切都将无所拘束,自然也就无法维持平常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古人相信,所谓“五行制化”,就是五种属性,互相克制。如果五种元素的生克太多或太少,就会破坏原来的平衡,产生相乘和相害的现象。从五行生克的原则来看,“相乘”是一种病态的疾病,即在五个元素中,一方对另外一方过分约束。
2.2 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五音音乐疗法的基础是在五音之上,将五行之体分为五种类型,并依据五脏的生理节律与特点,借助不同的乐法的各自的特点,针对脏腑机能与气血津液,来实现平衡的调节。“乐和和,天人合一”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想状态。中医心理学认为,音乐对人的情绪具有感染和调节作用,能深入人的内心,音乐的旋律和情绪,可以与人的身体产生共鸣,影响血液循环和精神状态。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音乐的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如心率、呼吸、血压等)相匹配时,会产生生理共振和共鸣。这构成了“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换句话说,音乐可以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来调节心理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缓解疼痛等一系列作用。
2.3 五音疗疾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古典音乐疗法中,五音疗法是最有特点的一种。五音与五行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五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五音在广义上指各种声音,如《灵枢·脉度》中所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而在狭义上,五音指的是角、徵、宫、商、羽,并与五行相结合,如《灵枢·邪客》中说道:“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唐代王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音注释为: “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 强调了五声的特点,为后人所用。
后世学者认为,五音对应天地身心,将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于土、金、木、火、水,五音通于脏腑,形成“五脏相音”之说,也就是“宫之声在脾,商在肺,角在肝,徵在心,羽在肾”。通过音乐和内脏的互动和共鸣,运用各种调律的乐曲,对身体的各个脏器,进行单独的疏通和调控,从而产生了“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的理论。中国音乐内在的内涵,是以“情”为轴的。
2.4 五音治疗在养生方面的运用
五脏中,心为首,心藏神,主宰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因此在五行中属火,而与之相应的音阶为徵音,徵调式乐曲有《喜相逢》《喜洋洋》《步步高》《摇篮曲》等,以其热烈欢快的节奏,充分表现出“火”的特性,当人心情沉郁无法倾吐时,便可以听该种乐曲来缓解。而脾在五行中属土,以宫调式为主,《十面埋伏》《平湖秋月》《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作为其代表作,多听能让人摆脱孤独的感受。肝在五行中属木,以角调式为主,因此容易生气的人可以多听角调式的音乐(《江南好》《欢乐颂》《姑苏行》《春风得意》《假日海滩》《阳关三叠》《江南丝竹乐》等),来疏肝解郁,以保持全身舒畅。而肺作为跟气体关系最近的脏器,在五行中属金,过度的悲伤,会对于肺造成影响,导致呼吸短促等问题。肺属商音,商调式音乐有宁心静脑、养阴保肺的作用,因此悲伤的人可以多听商调式的音乐,例如《嘎达梅林》《金蛇狂舞》《阳春白雪》《十五的月亮》等,以缓解悲伤的情绪。肾在五行中属水,以羽调式为主,羽调式音乐,有镇定、安神、助眠的良好作用,因此惊恐不安、睡眠不好的人可以多听羽调式音乐,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苏武牧羊》等。合理运用不同的乐曲以及调性,可以到达意想不到的效果。
2.5 五音治疗与常见乐曲,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将音乐治疗以更加能让人接受的方式,走入国人的心中。我国民族乐器,用另一种方式又可以分为体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以及弦鸣乐器四种,这四种乐器给人们带来的听觉感受各不相同。体鸣乐器易于激发人们心中的悲愤情绪,例如埙,声音浑厚且低沉,给人一种悲壮且悠远的意境。而膜鸣乐器以中国大鼓为首,以其躁动的鼓点、丰富的节奏、震撼的声响,鼓舞人心,宣泄压力。气鸣乐器更是能给人一种独立寒江头的仁人志士气节。而弦鸣乐器追求国画般的山水意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当前的心境,选择不同的乐器。换句话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绪状态,来选择适合的乐器。而不同的乐曲,也是根据调式发挥不同的作用。
以唢呐为例,激情四溢是唢呐演奏的特点。唢呐为气鸣乐器,大多采用徵调式音乐,其音色清亮动人,节奏鲜明,被归类为火音。音乐与医理相通,中医理论中,心脏被喻为火,象征着热量。丝弦乐器的声音,能深深触动人心。《黄帝内经》说:火音与心经相通,能疏导小肠经。心为神之舍,即心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丝音则能调和神志,疏理血脉,使血压保持平稳,疏通小肠,排出体内的毒素。因此,聆听火音有助于调整心和小肠的状态,让人体处于沉稳和谐的生理环境中。它能提升全身的气机,优化心脏功能,对脾胃有益,利于肺气的流通,激发人的精神活力,并进一步调节和改善心脏的功能。
3 五音治疗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在社会的重重压力下,人们常常面临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学业压力等各种压力源。五音疗疾,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舒缓效果,借助可能是上班或者上学路上的一段时间,用一些传统曲目,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面对因为各种原因失眠的人群,五音治疗更是可以与白噪音等应用软件(app)进行结合,通过人们对于心情的判断,做普通人免费的心理治疗师。
在中国的医疗界,五音疗疾更是发挥了大作用。在面对重大疾病(例如,肿瘤、癌症等)产生的负面情绪,在吕俭霞研究的五行音乐疗法改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的心理痛苦的实验中,患者的病脏在肺部的情况下,根据五行音乐脏腑辨证法中“虚则补其母”的原理,在干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时,要将商调音乐与宫调音乐结合,进行调畅脏腑气机,健强脾胃使气血生化源源不断,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控制疼痛方面,面对药物控制对于人体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刘晓梅等运用五音治疗法,借助温柔的羽调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疼痛。五音疗疾在临床医学上,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其成本低、接受度高获得了部分患者和医生的认可,在与病情的结合下,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4 五音治疗在学校中的推广
孩童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广泛推广五音治疗,还得从校园入手。在校园环境中,中医五音疗法的实施与推广可采取多重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深度融合音乐与疗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健康支持。
第一,利用校园媒体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校园官方软件账号等互联网媒体,作为一种强大且易于接触的传播媒介,能够快速将信息传递至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应该积极制作和发布相关短视频,以科普的形式,帮助学生缓解情绪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做法,不仅成本可控,并且能够有效地扩大音乐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第二,通过将中医五音疗法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学校可以有效推广这一疗法。课程内容涵盖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古代音乐鉴赏以及实际操作技巧等。通过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通过学习中医五音疗法,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五行音乐治疗理念与实践,堪称蕴藏着丰富文献底蕴与实用智慧的珍贵遗产。因此,将音乐疗法与中医经典理论交融汇通,不仅是对历史精华的传承,更是从中华医学与文化的深邃海洋中,提炼出最具民族神韵的音乐治疗策略与技术。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中医五行音乐治疗走向新的高峰,这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更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为世界音乐治疗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系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中国传统音乐发掘视野下的五音疗疾音乐治疗法研究”(S2023103470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欣苑(2002—),女,浙江台州人,本科,就读于湖州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刘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