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又称为黑管或克拉管,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其在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有变化,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器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深入钻研单簧管指法,对于单簧管学生成长为卓越演奏家具有重要帮助。
大多数单簧管指法并不一定要演奏者死记硬背,而是可以在了解单簧管指法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理解性记忆。本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与介绍和声序列,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单簧管指法,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系统的学习路径,进一步揭示如何在实际演奏中灵活借用和声序列理论来演奏。期望在阅读本文后,单簧管演奏者能够了解单簧管指法的基本原理,并充分认识到如何通过精进指法来提升演奏水平。
1 单簧管与和声序列
在音乐领域中,和声序列,亦被称为泛音序列,是由一系列波长为基波(最低频率的波)的整数分之一的波组成的音列。这些波长包括基波的1/2、1/3、1/4、1/5、1/6等倍,形成了一个算术级数,其中相邻泛音之间的频率差值为常数。由于人类对音高的感知在频率上是对数的,因此听觉上和声序列中的每个八度音程被划分为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多的间隔,使得和声听起来像是基音之上越来越高的音程。和声序列构成了所有音阶和调音系统的基础,被称为声音的基因(DNA)。对这一序列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乐器声音之间的独特差异,更让音乐家们得以探索声音世界的无限可能。而和声序列在单簧管演奏中格外重要,因为它是提升演奏质量和指法技巧的关键。简而言之,和声序列是音乐家们不可或缺的宝贵工具[1]。
对和声序列这一概念的探索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随着物理学与科技的飞速发展,音乐家和科学家们才得以更全面地揭示和声序列的奥秘。最初,人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以特定频率振动产生的。例如,当钢琴在一秒钟内振动261.63次(即261.63赫兹)时,发出的便是我们熟知的C4音符。然而,人们日常听到的声音并非由单一频率构成。事实上,任何可辨识的音符都是通过多个频率共鸣而成。音乐家将这些频率的组合称为和声分音,而每个单独的频率则被称为分音[2]。当这些分音同时响起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单一的音符。这种频率的组合方式,便是我们所说的和声序列。
和声序列,是由基础分音及其上的泛音相互交织而成。例如钢琴演奏C4音符时,它会同时产生C2,C3,G3,C4,E4,G4等等分音以及泛音。基础分音,如刚刚提到的C2,通常位于和声序列的最低端,是所有频率的核心。通过在其上增添泛音,便能让音符听上去更加和谐,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听觉体验。通常来说,一个和声序列里的泛音越多,它的音色就会越丰富。因此,例如A4这种拥有许多泛音的音符就是最和谐和稳定的音符之一。
经过对和声序列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音乐家们终于揭示了音符之间和谐共鸣的奥秘,这些和弦中使用的音符都是某个特定和声序列的分音,例如C大三和弦中的音符就同属于C4和声序列。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为音乐家们创作更加和谐美妙的旋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
2 单簧管指法与和声序列
和声序列不仅为单簧管演奏者们提供了学习非单簧管音乐知识的宝贵资源,更成为他们精进单簧管指法的得力助手。通过深入研究和声序列,演奏者们能够追溯指法的根源,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从而学会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指法来演奏。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单簧管演奏的表现力,还极大地提升了演奏者们的技艺水平[4]。
与钢琴不同的是,要找到单簧管和声序列中的基音和泛音并不是那么困难。通常来说,在单簧管的三大音域区域,单簧管低音区(Chalumeau)、单簧管中高音区(Clarion)和单簧管高音区(Altissimo)中,只有单簧管低音区音域的音符是演奏者仅凭单簧管的自然指法就能演绎的,它们便是和声序列里的基音。而单簧管中高音区与单簧管高音区音域的音符则无法通过正常演奏,而是需要使用名为过度吹奏的技巧得出。而当演奏者通过过度QG3egmTLtAd3gI0N2MchJw==吹奏的技巧,使用与单簧管低音区相同的指法所得到的不同于基音的音符,如C4的指法演绎出的G5的音符,便是该单簧管低音区音符所属的和声序列里面的泛音[5]。
正如上文所说,单簧管没有任何的自然指法来演奏单簧管低音区之上的音域。所以单簧管中高音区和单簧管高音区的音符都需要通过特别的方法来演奏。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高音指法,掌握它们的来源以及学习如何找到这些指法,单簧管演奏者必须了解单簧管的和声序列以及如何使用它们。以E3和B4的指法为例子,这两个指法的唯一区别是B4使用了高音按键而E3没有。要想了解为什么这两个音有着如此相似的指法,答案就在单簧管的和声序列里。
在单簧管的和声序列里,音符E3的第一个泛音是B4。而音符处于同一和声序列中便是为何E3和B4具有如此相似的指法的原因。当单簧管低音区和单簧管中高音区的音符都处于同一个和声序列中时,它们的指法便会非常的相似。当然,如果单簧管演奏者只使用来自单簧管低音区的指法来演奏相关的单簧管中高音区音符,单簧管的声音将会非常的不稳定而且难以吹奏[6]。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声音,单簧管演奏者必须添加一个高音按键来支持他们的单簧管,从而吹奏出更加稳定的声音。
而在单簧管高音区音域中,单簧管高音区指法与单簧管低音区指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簧管高音区指法仍然以单簧管低音区指法为基础进行构建。以音符E3为例,其第五泛音是E6。这意味着,演奏者可以使用与E3相同的指法来演奏E6。然而,实际上,E3的指法需要覆盖大量的键孔,这就要求演奏者使用更多的手指。根据单簧管调音系统的一条基本规则,覆盖键孔的手指越多,音调就会越低[7]。因此,如果直接使用E3的指法来演奏E6,音调将会变得异常低沉。
为了准确地演奏出E6的音调,单簧管演奏者必须根据单簧管的调音系统规则来调整他们的指法。这通常意味着减少覆盖键孔的手指数量,以提高音调。例如说,E3的指法要求演奏者使用左右手几乎所有的手指。为了从E3过渡到E6的指法,演奏者可以从右手开始,逐步减少使用的手指数量。对于E6而言,完全移除右手上的手指是实现音调接近正确值的第一步。然而,仅仅依靠减少右手手指的数量并不足以确保音调和声音的稳定性。因此,单簧管演奏者还需要在指法中加入高音键,并尝试多种指法组合,以寻求和谐且稳定的效果。例如,他们可以将G#键和右Eb键添加到指法中,或者选择添加右Eb键同时移除第一个左音孔按键[8]。
借助于前述的技巧阐述与和声序列原理的指引,演奏者能够细致分析,从而锁定与当前乐段最为契合的指法。以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那段脍炙人口的单簧管乐团片段中的63小节为例。在这一小节中,B5 - D6 - G6 - B5这组音符以八分音符的节奏编排。针对G6这一音符,传统上提供了两种指法选择:一种是运用左手食指与右手食指、中指;另一种则是使用左手中指、无名指与右手食指、中指。
通常而言,依据单簧管演奏的普遍原则,减少手指的移动被视为一种高效且优雅的演奏策略。因此,理论上,演奏者可能会倾向于第一种指法,因为它需要移动的手指数量最少。然而,在实际演奏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演奏者偏爱第二种指法,这是因为其音色更为优越,吹奏起来也更为顺畅[9]。
这一选择背后蕴藏着和声序列的微妙逻辑。在63小节中,G6属于A#3和声序列,而随后的B5虽也存在于A#3和声序列中,但其更紧密地与G3和声序列相连,也就是B5这个音符之后的音符。根据前文所述,同属一个和声序列的音都来自于同一基础指法。而使用同种基础指法的音符之间都有着更强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因此,与第一种指法相比,能够与D6演奏出更为和谐统一音符的第二种指法成为了这一乐段最为理想的选择。
学习和声序列对单簧管演奏者而言,是深入探索所有指法的关键,也是寻找最佳演奏方式的基石。同时,决定使用什么指法也远远不止有和声序列一个原则。为了找到准确的指法,演奏者首先必须牢记所有自然指法,并能够敏锐地辨别每种指法所带来的独特音调和音质。随后,通过运用和声序列的知识,演奏者能够迅速找到与特定音符相匹配的和声,为接下来的寻找指法奠定基础。最后,在熟练掌握单簧管低音区指法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不断追求完美的演奏效果。这一过程既是对技艺的锤炼,也是对音乐艺术的极致追求。
3 结语
本文着重介绍了单簧管指法原则,帮助读者学会如何为自己量身定制合适的指法。在引言之后,又介绍了和声序列,并重点关注与单簧管相关的和声序列。
本文虽将核心聚焦于单簧管指法,但单簧管演奏的其他关键要素,如优美的音色、正确的口型、吹奏技巧、舌头的位置以及其他乐理知识对于单簧管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对这些要素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单簧管学生能否真正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单簧管演奏者。
若单簧管学生还想了解更多详尽内容,可参考其他权威资料,如《单簧管诊所:舌奏练习和曲调训练》(Clarinet Clinic: Training the Tongue, Developing the Tune)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引用
[1] 谢寰.单簧管运指技术实践性教学探究[J].艺术教育,2022(10):94-97.
[2] 侯文轩.单簧管演奏中音色与音准的处理技巧[J].中国民族博览,2022(15):150-152.
[3] 丁鹏.指法在单簧管演奏中的运用[J].艺术评鉴,2022(5): 78-80.
[4] 吴志涛.浅析单簧管演奏中怎样才能找到最佳声音震动点[J].黄河之声,2021(24):99-101.
[5] 卫军.基于作品演奏中单簧管音准的训练技巧探究[J].黄河之声,2021(17):104-106.
[6] 张望.单簧管演奏中运指技术的教学探讨[J].戏剧之家,2021(25):59-60.
[7] 杨会章.萨克斯管与单簧管的演奏技巧比较[J].明日风尚,2021(16):76-78.
[8] 景兆铭.单簧管基础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分析[J].戏剧之家,2021(21):68-69.
[9] 张斯佳.单簧管演奏教学中的音准训练方式研究[J].戏剧之家,2021(12):111-112.
作者简介:刘家麒(1993—),男,广东广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理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