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发展,延伸出多种多样的途径,其中,与舞蹈相结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将非遗元素与舞蹈融合,给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相融合,既能提升舞蹈自身的精神内核和艺术的感染力,又能更好地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的路径。在舞蹈中融入非遗元素,一方面是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是将作品赋予全新的灵魂,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这样能够调动艺术家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的结合,为艺术家创作作品提供了更多的灵感。本文以杨丽萍舞蹈作品《龙舞》为例,叙述舞蹈作品中是怎样运用非遗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元素,展现人文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方式,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何被融入舞蹈创作中,并实现创新。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舞蹈作品中的必要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国际标准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群体、团体传承、实践并通过特定社会传统、风俗,所共享、认可的文化表达形式。[1]”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面对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能够跨越时代、依然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力量,这种力量激发了更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1 融入非遗元素的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成为一种创新性的探索途径。非遗文化盛行的地区,有很多缺少文字记录的系统传承,这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及历史带来较大的困难。而现阶段,从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出发,希望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发展之中,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能够更加具有发展的活力,而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之中,则是当前艺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融入非遗元素,不仅能使舞蹈作品更具特色,还能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
1.2 融入非遗元素的舞蹈作品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和重视,他们更愿意接受外来文化。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者。同时,许多舞蹈创作者,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常常创作具有高娱乐性和流行性的舞蹈作品,以追求经济效益,却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人们的文化认知,有必要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让更多人深刻体会其内在意义[2]。
2 舞蹈作品《龙舞》分析
2024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所播出的舞蹈作品《龙舞》,由杨丽萍总编导,是其生肖系列的第五个作品,融合了多种非遗元素,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非遗元素在舞蹈作品中的融入和创新。
2.1《龙舞》内容解析
《龙舞》是杨丽萍所创作的生肖系列舞蹈作品之一。九分钟的舞蹈给观众展现了三大篇章,传统高跷、现代街舞和社火龙舞文化,用图腾崇拜、原始信仰结合增强现实(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力量感。
大巫的一声呼唤,第一篇章随即开场。他在黄土地高声呼唤龙的出现,远处慢慢走来了一位身穿金色龙王服的踩着高跷的人,寓意着龙王的出现。紧随其后出现了一大群踩着高跷的人,他们居高临下,包围着九位头戴龙面具的“春官”。九位头戴龙面具的“春官”高声呼喊,从“春官”高亢嘹亮的唱声当中,观众感受到了古老而神秘的气氛。
身披龙鳞服的少年们带来了第二篇章的表演,他们在黄土地上翻滚跳跃着跑来,九个少年又代表着龙生九子,身着古朴的“龙鳞服”却运用的是现代街舞的舞蹈,一边是传统古老的文化,一边又是现代潮流的形式,二者碰撞出鲜明的火花,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在此刻有了明显的具象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篇章是热闹的舞龙表演,同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巨大的道具龙,加上灯光与烟火的配合,营造出最具感染力和活泼欢乐的现场氛围。一只巨龙腾飞在茫茫的烟雾之中,上下翻转,忽隐忽现,生动逼真,让人惊叹不已。
最后,作品将“龙”的形象定格出现在门上,象征着其成了一个门神保护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过年鞭炮声声响起,作品结束。整个舞蹈作品,像是一场大型的社火演出,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从远古时代过渡到现代生活中,时间线和文化线互相交融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2.2《龙舞》中所出现的非遗文化元素
舞蹈作品《龙舞》是对于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作品中出现许多非遗元素,而杨丽萍却将其完美地融入一部作品,这也是杨丽萍对于原生态舞蹈极致的追求。
2.2.1 鲁沙尔高跷
舞蹈作品《龙舞》开场的第一篇章中,最具看点的部分当属鲁沙尔高跷。鲁沙尔高跷,已于2013年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鲁沙尔高跷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且拥有高、悬、巧、奇的特点。舞蹈作品《龙舞》中,借助高跷,把高高在上、直上云天的龙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创新的编排,让600多年历史沉淀,通过2米高的鲁沙尔高跷展现,饱满的感情从自然连贯的动作和神情中流淌出来,高跷本身的线条及演员的动作之美,可以从中窥见。
2.2.2 铜梁龙舞
舞蹈作品《龙舞》中所出现的舞龙队伍的形象,是重庆十大民间艺术中排在首位的非遗艺术,它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代表,即铜梁龙舞。铜梁区因其独特的铜梁龙舞,在1996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龙灯之乡”的荣誉称号[3]。它是南方的一种龙舞形式,因此也具备了南方龙舞细腻灵活的特点。铜梁龙舞,拥有独一无二的道具与造型文化特征,既融合了北方龙的雄伟与威猛,又有南方龙的灵活与细腻,其龙头硕大、身躯修长,龙节内部装有灯光,以灯光代替传统的烟火,使得舞龙活动更加安全。铜梁龙舞,通过壮观的大型龙具、宏大的场面、复杂的套路和多变的花样,展现了细腻而精致的情感表达。
2.2.3 社火
作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社火集多种文化于一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载着多样的意义与功能。最初,社火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娱乐特性逐渐凸显,而宗教祭祀的特性则逐渐淡化。如今,社火已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社火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
2.3《龙舞》中对非遗元素的创新
2.3.1 形式创新
舞蹈作品《龙舞》中通过将非遗元素与增强现实进行融合,创新了非遗舞蹈作品的路径,让观众感受到极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美学观赏效果,增强现实技术与舞台表演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在舞蹈作品《龙舞》中,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制作的背景,不仅是一种环境元素,它还能与舞蹈演员产生互动,使舞台上的舞蹈展示,变得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在第三篇章铜梁龙舞中,呈现出的巨龙在滚滚黄尘中不断翻涌腾飞的场景,便是加入了逼真的增强现实技术造就烟幕的方式,来实现影像的承载。舞蹈作品《龙舞》在对非遗元素与舞蹈融合的基础上,还与科技结合进行创新,实现了跨界融合。
2.3.2 内容创新
舞蹈作品《龙舞》还部分采用了从国外引进的街舞来表现龙舞,与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融合,这既是对传统龙舞继承,也是对街舞中国化的一次大胆尝试。中国街舞的编创与传统舞蹈文化的融合,是通过艺术表现的方式,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4]。街舞的自由个性和不受拘束的艺术表达方式与传统舞蹈文化的结合,为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的方向。传统龙舞与现代龙舞的交融,展现了中国人对龙舞审美特征的持久追求。中国龙舞,因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标志和艺术象征。现如今,中国龙舞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特性,在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以多样的形式,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不息。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蹈作品中的融入与创新
3.1 传承与保护
传承是民族艺术和文化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它跨越历史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应当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想要将非遗元素在舞蹈作品中更好地融入,首先就需要深入民间学习非遗文化,增加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认识,充分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非遗文化中的元素,提取出来融入舞蹈作品。其次,也需要继续深入学习舞蹈知识,夯实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基础。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只有从根本上保护原生态舞蹈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地将非遗文化元素与舞蹈完美结合。
3.2 融入与创新
传承和保护只是第一部分,更需要更多的舞蹈艺术创作者,创作出舞蹈作品,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融入了非遗元素的舞蹈作品。在创作这类舞蹈作品时,还要思考哪些非遗元素能更好地融合到舞蹈作品创作中来,并且打破“可舞性”的桎梏,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既涵盖有形文化遗产,也包含无形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融入非舞蹈的元素,使舞蹈作品创新,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本就有传统舞蹈元素,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融会贯通,进而能够增加舞蹈作品的艺术审美。非遗元素可以多样的形式融入舞蹈创作中,由于其属性“不可变”的符号特点,在融入舞蹈创作后,可赋予舞蹈作品更多的意义[5]。此外,用新的舞蹈形式,去表现传统非遗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点。具有创意的舞蹈动作,不仅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而且紧贴现代人的审美情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舞蹈的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舞蹈作品《龙舞》中用街舞来表现非遗传统习俗龙舞,扩展并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同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因此,舞蹈艺术创作者,可以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舞蹈的形式相结合,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点和灵魂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永恒关注的议题。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背景下,作为舞蹈艺术创作者,更应该把握机会,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作品,这既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舞蹈作品赋予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引用
[1] 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83-187.
[2] 倪晓波.非遗视角下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研究 [J].尚舞,2023(17):139-141.
[3] 徐鹏举.融合与发展:非遗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艺术品鉴,2021(30):131-132.
[4] 陈建辉.新时代中国街舞编创与传统舞蹈文化的融合及发展 [J].尚舞,2023(23):147-149.
[5] 郑鑫垚.重庆铜梁龙舞文化符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作者简介:张佳仪(199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