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舞《唐印》中“舞俑”形象的塑造

2024-08-08 00:00:00苏新颖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3期

盛唐之印,强盛恢宏。汉唐古典舞《唐印》,以一个在展柜中苏醒的“仕女俑”形象为切入点,演尽大唐风韵由盛转衰,最后归为宁静的过程。“俑”形象的塑造,成为该作品的表演意象。本文对“俑”的历史和“舞俑”的塑造,进行了艺术化的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古典艺术相结合,凸显出独特的盛唐气象,以此来彰显该作品对“俑”形象复活的价值意义。

1 独舞《唐印》概述

1.1 盛唐之繁荣

《唐印》演绎了大唐的记忆和烙印。每每提到唐代,那种繁荣盛世便重现眼前。盛唐是蓬勃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和平盛世”景象的出现,让人们不再为战争和生存而烦恼,古代统治者的享乐喜好及政治的发展需求,更是为乐舞艺术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许多艺术家便有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其间,涌现了一批灿若星辰的舞蹈家和技艺高超的专业艺人,宫廷部伎乐舞的规模和民间歌舞的盛行相得益彰,在不同方面都有力地促进了唐代舞蹈的发展,呈现出“海纳百川、中外融合、求同存异”的景象。

大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发展的高峰,宫廷舞蹈发展的高潮。宫廷舞蹈样式多、种类全、分类细、内容范畴广,表演性舞蹈空前繁荣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宴享游乐还是民俗节日,都有各种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舞蹈表演活动,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百姓们的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毫不夸张地讲,唐代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寻找“水源”填充自己,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博大胸怀的“容纳”和“融通”,创造了属于大唐风范、独特且灿烂的舞蹈文化。

1.2 内容之丰富

女子独舞《唐印》是第十二届桃李杯的参赛作品,表演者为孙灿,编导是欧思维,由张军和秦洪宇作曲。该舞蹈作品,从现代女性视角,饰演了一位“俑”的形象,以丰富的历史题材,展示了大唐的繁荣,其中包括唐代舞蹈文化中“健舞”的刚与“软舞”的柔,还有胡旋舞“转”,以及汉代“翘袖折腰”等特色,当然也离不开古典舞的“美”[1]。从开头“静态俑”的造型,到最后凄凉鸟叫声长叹一声的“慢”结束,恰到好处地凸显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仿佛是现代人从梦中苏醒了一般,要面对现实。每个朝代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每个事物的灭亡是因有更好东西取而代之。

舞者开头在幽蓝色夹杂着黄色灯光的渲染下,像极了一件保存了上千年且完好无损的艺术展览品,以戏剧式的结构表现了“静态”与“动态”的艺术,高潮处对应着唐代发展的恢宏,结尾处哀叹许久的鸟叫意味深长,虚实相生,使作品内容层次更丰富。总体来看,舞蹈作品的起承转合,不仅处处在宣扬着唐代古老历史文化、展现大唐舞蹈风范,还烘托出女性身处封建社会,试图挣扎但又认清现实的无奈,仿佛唐朝盛世重现眼前,这也正是汉唐古典舞《唐印》人尽皆知的原因。

2“舞俑”形象的塑造

2.1 以“俑”探源

通过史料查询和实地考察,《唐印》所塑造的是“唐三彩梳妆女坐俑”的形象,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图片中女俑者坐在束腰形座墩上,发髻高梳,衣着橘绿相间的抹胸长袖襦裙,长绸带的蝴蝶结系于胸前,外罩为半臂绣花,每处的绣花均匀且相似,遍布满裙的柿蒂花。柿蒂花是一种四瓣之花,形似柿蒂纹理,常见于古代的各种文物、服饰刺绣、钱币上,寓意着吉祥、健康、平安。女俑左手持铜镜于左肩前,右手食指伸出,好似正向额上饰“花黄”,妆点额头。从整体效果看,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服装设计上恰当使用了视觉误差,使上下半身的比例显得更理想。这件唐三彩梳妆女坐俑雍容的气质、丰腴的体态、华美的服装,集中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意识。

在奴隶制时期,实行“人殉”。因为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故而其要为死去的奴隶主陪葬,同时,这也是奴隶社会的标志。后来,奴隶主逐渐意识到这些人也能继续为国家充当劳动力,若继续实行殉葬,便对整个国家的生产和发展都不利,便废除了人殉制度,逐渐开始用陶土制成的人俑来代之。所谓俑,是以泥、陶、铜、木等为原料而制成的小型雕像,是代替活人的一种偶人。“俑”词的出现在封建时期,意为不是“真人”入葬,而是以“俑”代人随葬,真人下葬的血腥场面可想而知,“俑”的出现也可视为社会进步的象征。

2.2 以“俑”谈演

作品《唐印》以戏剧式结构展开,漆黑的舞台上只有一束橙色灯光,舞者以“静态”造型呈现“俑”,双目无神,重心后靠。与“俑”的制造原料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多以造型感的形式呈现,让人眼前一亮,既干脆又灵动。因为俑的质地坚硬,就算将其真的“复活”,也不能立刻让它“灵”“动”起来。舞蹈演员在前段塑造“俑”的形象时,要使自己身临其境,想象自己身上真的被这些原料所覆盖,动作要做到路线简短、干净、利落。在逐渐密集且渐强的鼓声中,舞者以标志性“吸撩控旁腿”而展开,这是发展的起点和标志,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俑”。接着,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品酒”“醉酒即舞”“逗鹦鹉”“游庙会”的情节,这是唐代繁荣的标志,也是作者宣扬唐朝文化的体现。

“唐三彩女坐俑”雕塑的标志性动作,是汉唐古典舞的三道弯“拈花式”,是以食指拇指轻捏、其余手指自然微张的形态。以动作卡顿、手臂手腕的见棱见角完整地表现了“俑”的形象,又好似被操控的木偶,又好似与时代抗争的女性。汉唐古典舞是以汉代与唐代舞蹈为主要内容所创作而还原的舞蹈。汉代舞蹈仅继承了楚舞的特色,舞姿轻盈曼妙、动作连贯流畅,以及折腰舞袖的特点。古典舞蹈三道弯离不开翘袖折腰的“S”形曲线,袖与身体的方向相反。另外,“S”形曲线也体现了汉代舞者对纤瘦、轻盈腰身的追求[2]。博物馆中俑的雕塑手法,把三道弯“拈花式”舞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2.3 以“俑”听音

作品选用张军老师编曲的《霓裳羽衣》,马林巴琴、鼓等乐器的使用,不仅交代了环境背景,也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使得陶俑的形象鲜明生动。

大幕未开,但音乐已经开始了,使用马林巴琴独奏。灯光的出现晚于音乐的出现,也就是说,是先“听见”音乐再“看见”俑的形象,故在作品的开端,音乐起着关键作用。在此段中,琴的调式很平缓,旋律很柔和,已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平静地像在荒无人烟的夜晚,突然一束光线打到舞者身上,“俑”者要苏醒了。马林巴琴发出的声音更具有神秘感,带有“电音”的特质,像是从遥远的古代“飘”过来,揭开了古老的神秘面纱,在作品开端就奠定了这种基调,体现了配乐伴奏的独特魅力。

接着,是一段紧凑连续的鼓声,将前后两个部分完美地衔接。单次简短的击鼓声,给人以沉重、庄严的感觉。重拍有变化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的感觉。如:在逢年过节时,以击鼓来表示喜悦、欢乐。在该舞蹈中,鼓声采用连续不间断的击鼓声,重拍一致,旋律也无变化,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像生命即将破壳而出,鼓声给之助力。编导所设计的动作,是双手交叉食拇指相捏的拈花式,腿部动作是吸撩旁腿,以此拉开故事帷幕,翻开厚重的史册。接着,马林巴琴和编钟的配乐交织,进入主题音乐,此处与开头的节奏略有不同,节奏更强,烘托着盛唐时期的到来[3]。舞者动作与音乐旋律的走向是一致的,“亮翘式”舞姿与音乐旋律相呼应,俑者面视前方、嘴角上扬,不断上行的音型节奏,旋律带有兴奋、喜悦之情。在此段音乐中,舞者的动作有柔有刚、有快有慢,以高超的技艺显示出大唐的繁荣。

2.4 以“俑”表情

“俑”本身是博物馆的静态展品。舞蹈艺术的独特生命力恰恰是体现出这种静态的造型艺术所蕴含的情感。从外在的灯光、服装、妆容、头饰等方面,来还原一块冰冷石头的内在情感,都要以塑造“俑”的形象为主,外在的形式使人通俗易懂,内在的情感线索表达也要紧紧贴合在“俑”上[4]。汉唐古典舞《唐印》光从题目上看,是为了发扬大唐文化,使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历史,这样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弘扬。情节安排就像现实的唐朝历史,跌宕起伏——有光辉、有衰弱,以现代人的视角看也是如此。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会灭亡,所以出现了“历史”这个词。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好的一面,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舞蹈演员的情感表达——亲自演绎过的“历史”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舍、有无奈、有喜悦,也有失落,像一只藏在俑者体内的强大的生命力,曾与命运抗衡过,但无果,最终还是整个朝代走向灭亡,化而为“俑”,成为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情感,虽然俑静止不动,但是其成为艺术展览品供人欣赏,流传至今。虽然唐朝灭亡了,但唐朝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并以“俑”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这是值得人们欣慰的一点。俑者所展现的情感,也有与命运不公抗衡的“顽强”。如果当时没有奋力一搏,可能现在就早已不复存在。“女俑”所表现的顽强、坚韧,值得现代人学习。

3“舞俑”形象塑造的研究价值

最重要的是唤醒文化。“舞转回红袖,须臾见大唐。”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通过演员所塑造的“女俑”形象,带领观众再度游历那个被称为盛世的唐朝[5]。这既体现出唐代文化发展的“抛物线”历程,也体现出唐代的舞蹈特点,还塑造出一个在唐代苏醒的“女俑”形象,并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编导复活“俑”的价值意义。

放眼传统价值,该舞蹈作品宣扬了唐代文化。唐代的辉煌大家都有目共睹,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所有展览品与此文谈到的“俑”,让我不禁感叹文物复活的重要性。复活有许多种“活”,文物复活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是极为有趣的。通过观察静止不动的文物,再深度挖掘其创作背景,加上编导和演员的主体独特感受和理解,就能将毫无情感的静态的“石头”复活。

从文物新生的角度看,在舞蹈表演中能被欣赏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因为观看“动”的艺术要比观看“静”的艺术更生动、更有趣、更能唤起现代人的观看欲。文物新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文物新生,对于文化的传承、教育、保护,以及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塑造《唐印》中“舞俑”的形象时,要立足于整个时代,从文化背景、表演、音乐、情感方面切入,归结于传统文化,应当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引用

[1] 刘瑜.浅谈中国古典舞《唐印》的表现手法[J].戏剧之家, 2023(15):138-140.

[2] 张鑋樱梓.中国古典舞剧目《唐印》的动作语言分析[J].艺术评鉴,2022(5):67-69.

[3] 欧思维,王崇玮.以当下之眼寻盛唐之印——中国古典舞《唐印》创作手记[J].舞蹈,2020(5):81-85.

[4] 田雨鑫.从唐代舞俑探析古典舞传统审美[D].延吉:延边大学,2022.

[5] 毛毳.通过当代舞蹈创作中俑意象的视觉考古看文化时间的生产[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2):57-61+67.

作者简介:苏新颖(2001—),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