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制是运用代币对目标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激励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儿童增强正向行为、减少负向行为。本文首先回顾了代币制的研究起源,强调目标行为、行为价值表、代币价值表是影响代币制实施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成分。然后,系统梳理了应用代币制对单个儿童、多个儿童以及儿童团体行为干预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重点就代币制是否会使儿童丧失自主性、是否适用于儿童群体、是否更适用于特殊儿童、代币制终止后目标行为是否会保持四点争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针对代币制实施过程中现存的问题以及“数字化代币制”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未来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更好促进儿童发展。
儿童的攻击行为、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不礼貌行为等不仅严重阻碍其身心发展,而且不利于同伴交往和教师班级管理,因此对这些行为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代币制基于强化原理是行为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问题行为,增加适应性和亲社会性行为,改善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
1 代币制概述
代币制是一套行为改变系统,个体通过表现出期望行为以获得代币,从而换取具有价值的后备强化物。代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可以是任何物品或符号,例如,贴纸、筹码、印章、票券等,但由于它与物质或精神强化物存在关联,因此被作为一种条件强化物来加强和维持正向行为。Wolfe(1936)最早使用黑猩猩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交换价值代币间的差异、代币和食物强化物对行为习得和维持的作用,以及延迟和及时强化带来的不同效果,结果发现代币作为条件强化物可以达到与非条件强化物同样的行为激励效果。Kelleher(195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为强化程序形成了代币制系统,其中包含目标行为、代币、后备强化物、行为价值表、代币价值表、兑换规则、反应代价七个基本成分。Ayllon和Azrin(1968)率先将该系统运用至重度精神病患者群体,发现通过获得代币并兑换物品和特权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自我照护能力,从此掀起了代币制应用和推广的热潮。
在代币制系统中以下三个重要部分与实施有效性紧密相关。(1)目标行为。指期望儿童发生的正向行为。制定目标行为时,教师应邀请儿童和家长共同协定,以此获得儿童的认可和配合,促进行为在家庭和生活中的泛化,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目标行为的描述应清晰、准确、具体、客观,确保任何人都能用一致的标准观测行为。为了促进所有儿童行为改变的发生,在班级中还可设置差别化目标。(2)行为价值表。指为了获得代币,个体需要在何时表现出何种程度的目标行为。例如,当儿童在整节语文课(时间段)中能够举手发言(目标行为)三次(频率)即可获得一枚代币(对应代币数)。(3)代币价值表。指使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在何种条件下兑换多少价值的后备强化物。例如,当儿童积累了两个代币(代币数)后可以在每天放学时(周期)兑换一个价值1元的小发卡(后备强化物)。其中,后备强化物必须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并合理搭配物质、精神、活动、机会四种奖励。在代币制实施之初,教师需要利用图片、实物等可视化方式,向儿童详细讲解行为价值表和代币价值表,以保证儿童理解代币制规则。此外,Scheithauer等人(2016)对24个使用代币制进行治疗的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分析显示,代币制更适合用于在教学背景下对替代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同时一份后备强化物清单、适度的反应代价和初期密集的强化程序将更有助于巩固行为矫正成果,研究中91.67%儿童的偏差行为均通过代币训练得到改善。
由此可见,代币制是对行为分析和干预理论的综合应用策略,具有便于积累、便于分发、便于对行为进行量化,能够在目标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等优势,适合用于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研究和实践。
2 代币制对儿童行为干预的综合实践
2.1 代币制对单个儿童的行为干预
最初,代币制系统被应用于矫正个别儿童的行为问题。边玉芳和邵春辉(1995)最早在我国使用代币制对一名10岁小学生作业潦草行为进行了为期9周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作业书写状况不仅得到显著改善,而且产生了对生活卫生习惯的溢出效应,并且这些良好行为没有因代币制的撤销而消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代丽莎(2015)使用相同程序进一步探究代币制对5岁男童进餐行为的影响,结果支持了以往研究,证明代币制是矫正幼儿偏差行为的有效方式。除关注突出的某一问题行为外,研究者们还考察了代币制对个体多个问题行为的干预作用。针对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课堂中随意离开座位、尖叫、破坏桌椅、拒绝参与活动和回答问题等多种表现,分别采用单被试和多基线设计的研究均显示,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发展迟缓儿童、学习障碍儿童)都能从代币制方法中获益,学业和社会行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2 代币制对多个儿童的行为干预
随着个案成果的不断积累,部分研究开始验证代币制同时对多个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Petursdottir和Ragnarsdottir(2019)采用基于代币制的行为支持计划对3名7至8岁患有多动和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结果发现与基线相比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平均减少85%,学业参与程度平均增加78%。对多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而言,代币可以起到和一般强化物同样的积极作用,改善儿童在班级的行为表现。另一项对8名情绪障碍儿童的研究也表明,代币制能够降低儿童不受控制的哭闹、大笑和发脾气等偏差行为,并且重塑的适应性行为具有泛化效应,可以迁移到除班级外的其他情境。在以上这些研究中,多基线设计均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多被试代币制干预效果的方法。
2.3 代币制对儿童团体的行为干预
基于单个和多个儿童的研究结论,代币制逐渐被推广应用至团体中。对20个中度智障儿童班级实施代币制训练证明,代币制能够帮助残障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人际交往、活动纪律和劳动等行为,提升儿童的交换意识,并且可以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工具,其行为矫正效果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大多数教师表示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继续使用该方法。除残障儿童外,幼儿和小学生是代币制整群应用的另一重点人群。由于3~12岁儿童身心发育水平不成熟,仍处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塑造的关键期,再加之他们易受强化物吸引,十分渴望和重视外部评价,因此代币制被广泛使用在幼儿园和小学,成为教师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矫正的工具。Hendy等人(2005)结合代币制、自我选择和同伴参与三种方式对188名平均年龄为8岁的小学生开展学校午餐计划,以期增加儿童对水果和蔬菜的喜爱程度和摄入量,改善营养健康状况。与基线相比,学生在12顿午餐干预期间和干预结束两周后均表现出对水果和蔬菜的明显偏好,然而在7个月后这种偏好恢复至干预前,这说明代币制具有较好的行为干预效果,但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被长期、稳定使用才能达到持久的行为改变目的。王岩(2020)和张玲(2018)分别在小学语文和科学课上使用代币制对一年级整班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课堂纪律进行培养,通过为期一学期的实践发现代币制系统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纪律和习惯、激发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强化儿童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支持了代币制群体干预的有效性。
为培养儿童早期阅读兴趣和能力,以往研究使用基于代币制的班级管理策略和幼儿同伴支持学习策略对整班幼儿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幼儿的阅读技能和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使用代币制和同伴支持策略的效果显著优于仅单一使用同伴支持,证明代币制是幼儿整群行为改变的有效方式。然而,幼儿行为塑造还涉及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数学认知、表现与创造等多个目标,并且国内现有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代币制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展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考察代币制在幼儿园中对3~6岁儿童群体多种目标行为的干预效果。另外,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曾在班级中实施过小红花或奖章奖励,这一过程与发放代币存在相似性,因而代币制推行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不仅不会增加教师认知难度和实施阻抗力,而且设置强化物后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其自我管理、认知控制、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密切相关,而实行代币制通过积累代币换取强化物是训练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实施代币制干预儿童行为的争议与讨论
代币制因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吸引力强等特点,已被一些学校、家庭大力推崇和应用,但与此同时其在伦理道德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质疑和争论也始终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3.1 代币制是否会使儿童丧失自主性
部分学者担忧通过代币量化儿童的行为表现,并使用外部强化物给予奖励将培养出“功利性”的儿童,使他们只在代币制实施情境,面对代币的发放者,才会表现出特定的目标行为,即丧失内部动机、缺乏行为自主性。然而,另一些学者则通过研究发现,虽然代币制可能会使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达成外部目标,但并不一定阻碍其自主性的发展,这受到年龄、文化背景、外部动机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还有学者认为,从行为干预的视角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确保儿童表现出目标行为并获得随之产生的积极结果才至关重要。对于这一可能存在的危害,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解决。首先,丰富强化物种类,注重增加社会强化物。当教师为儿童发放代币和强化物时,应该伴随语言赞赏并具体说明获得奖励的原因,比如与之前相比在什么行为上有何种程度的进步,未来应怎样做。如果儿童因偏差行为被扣除代币时,教师应安抚儿童情绪并说明是因为何种行为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才受到惩罚,同时明确指出未来应该怎样做,鼓励儿童通过表现良好行为获得代币。其次,改变强化程式,系统地引入代币制撤销程序。当儿童形成目标行为且相对稳定后,有必要使用间歇强化方式,逐步延长代币获得和强化物兑换的时间,随机呈现兑换频率,淡化代币形式,降低强化物价值,直至完全消除代币制。最后,培养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代币制虽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行为矫正方式,但并不适宜长期使用,因此,要彻底改变儿童的行为,必须依靠儿童自身的力量,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作用,发展其对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这三种方式在保证代币制实施有效性的前提下,不仅有助于削弱代币和强化物的作用,增强个体内驱力和自我效能感,而且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和泛化。
3.2 代币制是否适用于儿童群体
有学者认为代币制的群体干预方式易忽视个体差异,因此效果差于个案研究。与群体干预相比,个体干预的确能够对单独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更细致且全面地跟踪观察,并且设计专属的行为矫正方案,然而其也存在成本高、受益面窄、不易推广等局限性。Reitman等人(2004)在一个实施“开端计划”项目的幼儿班级中就这一争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个体和群体代币制干预策略都能显著降低儿童的偏差行为,并且群体方式可以达到和个体方式同样的行为改变效果。不仅如此,一些教师还在实践中发现整群代币干预能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带动氛围,促进同伴支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些都是个体干预所不具备的。但总体而言,如果能够在群体干预过程同时照顾到某些儿童的个体差异,这将是更优的代币制实施方案。例如,可以根据全班平均情况设置基本目标行为,根据能力突出和能力稍差儿童的情况以及特殊表现设置附加目标行为,或针对个别儿童设置差异化的行为评价标准,以期使每位儿童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并且每次努力都能获得强化,达到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在全校或整班代币制应用场景中采用依赖型团体后效方法也能同时兼顾个体和群体的不同行为改变需求。
3.3 代币制是否更适用于特殊儿童
虽然与普通班级相比,更多的特殊教育班级中广泛应用代币制来干预儿童行为,但大量研究证明代币制对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都非常有效,并且两者的效果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代币制均能明显减少两类儿童的不良行为,增加适应性行为。然而,在代币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普通班级和特殊教育班级存在着各自的特点。首先,在目标行为设定方面,两类班级的教师都使用代币制对儿童的课堂行为(如遵守课堂规则、完成学业任务)进行管理,但在普通班级中教师更关注如何减少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在特殊教育班级中教师更关注如何增加儿童的正向行为,并且还将代币制用于培养特殊儿童的学习技能(如阅读)。其次,就反应代价设置而言,两类班级的教师都以正强化为主,但与特殊教育班级相比,普通班级中的教师更经常使用反应代价这种负惩罚手段。再次,在后备强化物方面,食物和小物品是两类班级中最常见的后备强化物,但在普通班级中老师的神秘奖励更受儿童喜欢,在特殊教育班级中活动类的强化物更受儿童喜欢,并且针对特殊儿童的强化物应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就强化程式而言,普通班级中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定时强化方式(如在一天结束后或一节课结束后给予儿童强化),而特殊教育班级中的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定比强化方式(即在固定的比率/次数后给予儿童强化)。相比于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的数字概念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了解代币制的兑换规则。
3.4 代币制终止后目标行为是否会保持
代币制效果的持续性一直备受关注,Regnier等人(2022)通过分析大量研究归纳了四种保持方法,分别是削弱、消退、控制转移、策略组合,它们均能促进代币制干预停止后目标行为的维持。削弱策略中包括三种具体做法:①在代币制实施后期逐步增加获得代币所需目标行为的数量;②逐步增加后备强化物所需的代币数量;③逐步增加兑换后备强化物的时间周期。消退策略包括:①改变代币制所涉及物品的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②逐渐降低教师/家长在代币制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控制转移策略包括:①逐步用社会强化物(如称赞)代替代币;②发展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策略组合指将削弱与控制转移或者消退与控制转移联合使用。已有研究显示,在平均8周的随访期间,就增强正向行为而言,策略组合的保持率>削弱>控制转移>消退;就减少负向行为而言,消退策略的平均保持率>削弱>策略组合>控制转移。此外,代币制效果的持续性还受到代币制实施时间和随访时间的影响。过短的实施周期(如少于三周),容易导致旧行为恢复。同时,随着随访时间的增长(如数月或数年),可能也会发现代币制成效的下降。因此,如何促进代币制终止后目标行为的长期保持仍需进一步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回溯了代币制的产生历程,强调目标行为、行为价值表、代币价值表是代币制系统中影响行为干预效果的三个重要成分。此外,梳理了代币制在单个儿童、多个儿童和儿童团体中的实践研究成果。最后,就代币制是否损伤儿童自主性、适用范围、适用人群、持续性四点争论进行探讨。代币制作为儿童行为干预的有效方法,适合在幼儿园和小学中以整群或个体形式实施。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由于没有接受过代币制的系统培训,错将使用“代币”误认为“代币制”,大大降低了代币制的行为干预效果,甚至培养出极端功利性的儿童。另外,在代币制的应用过程中,不应只着眼于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用于发展和塑造学习技能。值得提醒的是,在后备强化物选择、目标行为设定,以及代币制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具备性别敏感性,奥特曼不应只为男孩准备、芭比娃娃也不应只为女孩准备。最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线上课程的普及,如何使用“数字化代币制”激励儿童的学习行为,对比“传统代币制”和“数字化代币制”的干预效果,探究“数字化代币制”的影响因素,都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陕西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体系的建构与探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GH22Q279。
(作者单位:1.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2.咸阳职业技术学院;3.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