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类专业“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4-08-08 00:00:00杨蕊郡
知识文库 2024年14期

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本文深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分析该地区高校理工类专业构建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探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类专业“三全育人”的协同发展路径,培养出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类专业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是发挥综合性教育教学的体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广西西南地区崇左市,地理位置具有民族性和边疆性的特点,对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努力打造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有8个本科专业,涉及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类专业。作为在南疆国门办学的理工类专业学院,时刻紧扣“三全育人”各关键环节,充分结合融入边疆民族地区育人特点和区域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出既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又胸怀民族团结互助情谊,励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的新时代新青年;在面对大学生价值多元化、时间碎片化、需求个性化、知识快餐化的新特点,充分利用理工类专业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特点,融入育人教学环节,打造教育教学新路径,既符合现代社会信息化与技术的发展要求,又发挥理工类专业思政育人的作用,培养一批服务地区乡村教育和助力乡村科技发展的应用型理工类人才。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理工类专业“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是担负艰巨使命任务的工作。

2 理工类专业“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工类专业学生存在思维片面性

理工类专业从课程内容设置到教学实施环节再到社会人才培养方向,都与人文社科类专业存在较大差异。在日常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理工类学生也表现出不善文字语言表达、感情思维相对缺乏、价值观建设易被忽视等问题。产生理工类学生思维和性格差异性的因素和表现主要有几点:一是由于学科特点,理工类学生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公式推算、计算机机房代码实训和实验室研究,在教学环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逻辑思维,从而缺乏感性思维,不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思政教育学习的认可度不强,学习内容入心入脑转化行为举止的效果不佳。二是在重视科研和技术研究的导向下,教师和学生更多精力都集中在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的科研技术研究,一定程度上学生容易忽视大学中的课程与课余生活,造成人际关系淡漠,性格或思想方面出现偏差。同样是理科类专业,学院中设置的物理学和数学教育师范培养方向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大数据、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相比,师范方向的理科类专业学生在情感上更易与人产生共鸣,对精神文化活动参与度更积极,对思政教育和人生职业方向的价值引领程度更高。可见,虽然理工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群体性特征,但不意味着这些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拦路虎”,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及教学载体有针对性的研磨导入思政要素,将大力推进理工类专业思政育人工作效果的提升。

2.2 教育主体范围内存在认知偏差

“三全育人”其中强调的全员育人,包括了高校中的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班主任、行政人员、学生工作部、后勤部门等等。全员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目标要求中的第一育人环节,是进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前提,是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开展思政教育的集结号。但在实际育人工作中,各高校的辅导员承担了更多的育人责任和压力,甚至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教师只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关注学生专业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即可,对教书育人中学生品德修为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缺乏认知而忽略其重要性。目前,大多数理工类教师在科研压力导向下,存在对思政学习不重视、对“三全育人”意识缺失情况。更有甚者认为,理工学科专业知识深奥,教学研究难度大,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思想育人此类“不需技术要求”的教学工作不应再进行承担。因此,如果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缺失,对思政内容不重视,很难抓住“第一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发展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

2.3 理工科课程与思政内容存在融合困难性

与思政教育特点相比较,理工科学习以抽象、推理、逻辑等分析思考方式对客观存在事实进行验证和推导,更多是把自然规律、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不具备政治观点和情感表达。与之相反的是,思政教育是以国家民族意志为前提,在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输出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基本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政治观点,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两个领域相异、侧重点不同、教学方式迥异的学科要进行内容相互融合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认真研究如何真正把思政内容穿插、融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俗话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可见,不同学科领域都有情感的抒发,需要精神引领。而教学中也容易出现在课堂上仅是挑出一部分时间专门对思政内容进行学习,把思政内容生硬式、简单化地放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而我们需要真正地将思政内容贯穿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中,做到思政寓于课程,课程融入思政。

3 学院“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困境分析

3.1 全员育人缺乏系统性

在学校颁布的“三全育人”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学院结合专业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制定了具体的举措。但是在发挥全员育人作用,调动教师、管理、服务各类型岗位协同育人方面效果不佳。一是“三全育人”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育人工作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健全,各育人岗位的育人职责和标准未能有章可循,从而学院“三全育人”的整体水平不高。二是育人反馈评价机制急需建立,虽教师有教学评价,辅导员及办公行政人员有工作考核,但各岗位人员没有针对检验育人实效的具体考核方案和考核内容,也未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从而各教育主体工作的干劲和积极性不高。三是“三全育人”工作还未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流程,要把“三全育人”精神内涵贯彻至各行政办公室、教研室、实验室以及班级宿舍,树立工作责任机制意识,工作中建立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要有明确的指导要求和严格的监督落实。

3.2 全程育人缺乏衔接性

开展学生育人工作要切实结合“三因三循”工作规律的指导原则,在教育中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在不同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育人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学院根据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培养方向要求,将这四个时期又总结为新生适应期、能力培养期、实践活动期、毕业就业期,有针对性地对各阶段课程进行设置,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但是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缺乏衔接性的问题,一是作为应用型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每学期有一定时间的企业社会实践经历,以及一年的离校时间开展实习和见习工作。由于受学生长期在外的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限制,后期的育人工作止于表层不能深入进行,更多的是辅导员定期发布通知,解决部分在外同学提出的问题,因而造成学生毕业前期的重要育人节点存在衔接断链。二是除了把握学生成长节点,还需聚焦全程育人中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坚持以文化育人,依托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利用好优秀民族文化、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以此作为全程育人中的重要内容。但在育人实践过程中,未能归纳整理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的育人要素,也未形成有规律促进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传统文化活动,形成学院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因此,文化育人作为全程育人的重要内容也还缺乏衔接性。

3.3 全方位育人缺乏整体性

思政教学做的是铸魂育人的工作,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育人方式,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既要抓住第一课堂主阵地,又要搭建好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资源平台,由内而外彰显课堂内外德育工作的效果。但学院全方位育人存在还不够到位的情况,一方面,第二课堂涉及的各种实践环节方面,对于社会教育资源挖掘不够深,未能突出社会服务及专业技能拓展活动的德育效果;另一方面,第二课堂仍处于建设阶段,需要围绕学生四个时期成长成才的规律,发掘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特点,大力打造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应。特别是要强化实践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活动等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类专业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探究

4.1 聚焦系统机制建设,实现全员育人格局

(1)健全“三全育人”工作制度,激励全员育人齐参与

学院通过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制度,构建全员育人系统,激励学院全体教职人员齐参与。学院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组成“三全育人”领导工作小组,形成涵盖各个环节的责任负责制,严格把关制度顶层设计,监督落实改革政策的落实到位。将“三全育人”体系构建贯穿于学院专业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为学院各教职部门和人员制定“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相关配套措施,规范教学、科研、服务等各岗位育人工作标准,加强学生德育考核方式管理,加大育人环节的考核,激励全体教职人员积极参与德育教育。

(2)依托边疆红色资源,强化全员育人思想意识

教师是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人,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紧紧围绕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品行准则。因此,加强育人队伍的“三全育人”意识,共同肩负“三全育人”责任,树立一个健全且完整的育人体系意识,就要做好教师全员育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学院应积极发挥扎根祖国南疆培根铸魂,地处左江革命根据地区域办学优势,坚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环节,以提高教师对区域红色文化的了解,增强边疆教育事业的情怀,形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从而在育人工作中,将“三全育人”思政意识体现在协同育人的实效中,将思政内容真正地融入课堂中,将思政元素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

(3)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全员育人队伍建设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统筹办学育人各环节,积极发挥组织育人的引领作用,将“三全育人”工作落实到党建、团建、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各项内容中。一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教工党支部书记切实履行“双带头人”职责,鼓励带动党员教师在育人和科研工作上形成榜样先锋;在学生党支部中培养有能力有干劲的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以党组织中的先进榜样激发学生群体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二是发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作用,完善党团活动制度,创新支部活动开展形式,打造一批优秀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搭建好与学生沟通的育人桥梁。三是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队伍主力军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交流培训,搭建辅导员育人科研平台,支持成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室”,形成学院辅导员工作团队,围绕学院学科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育人工作研究。

4.2 尊重理工类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全程育人测评评价制度

(1)把握成长规律特点,夯实全程育人链条

大学生在高校四年的学习生活是逐步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社会品格的关键时期,其育人的关键要素也都体现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充分研究划分大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让不同的育人要素在成长关键节点上发挥重要影响力。大一新生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和新生适应方面教育,通过校史院史学习、校园文化感染、专业建设介绍、走访区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利用学校所在区域凭祥友谊关、龙州左江革命根据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资源,帮助新生树立校园身份认同感、增强专业自信、培养青年学习使命感,用文化育人开启大一新生的思想新视野。根据新生入学特点,还需关注心理、资助、服务育人方面工作,通过开展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开设答疑解惑网络平台,摸排新生心理卫生健康状况、宣讲资助政策,建立一人一档手册,帮助新生解决求学问题和心理困扰;大二学生开始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帮助其树立生活目标,学院将早读晚自习制度、晨练制度、劳动课开设作为这一时期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养成的关键。大二、大三时期还需加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大三、大四学生要做好考研、学科竞赛、实习实践、创业就业等相关课程和实践,引进先进榜样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奋勇拼搏的精神。同时借助网络育人平台,加强在外实习学生的教育联系,为其提供国家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政策,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2)打造“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建立育人测评评价制度

“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效配合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当前由高校共青团推出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其内在逻辑和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内涵价值。学院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借鉴采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尊重学生主体,围绕学生四个时期成长成才的规律,发掘理工专业课程思政特点,形成符合学院育人要求的特色测评评价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应。一是通过成绩单的测评制度提供实践育人计划,结合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培训7个模块内容,有效整合校园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与标准,针对学生兴趣,提供覆盖阶段全面、内容广泛的活动课程体系。二是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学习成长服务指南,公布各板块测评学分要求和不同学习阶段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以及未来一个月活动开展的计划安排,例如,培养大一新生要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这阶段需参加一次思想成长模块中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卡活动等。三是严格测评制度的审核、过程记录、考评和网络系统管理,保障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并设立学分预警机制,定期公布学分获取情况,提醒学生及时修习对应课程学分。

4.3 发挥专业学科特色与实践能力,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学院全方位育人要抓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条主线,贯穿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双向育人渠道,强化实践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要在理工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活动等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实践育人要立足于桂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好当地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例如,学院科普团队、电子科技协会等创新创业品牌团队活动受到崇左市科技协会、崇左市气象局等多家单位的肯定和支持。二是依托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以人工智能设计大赛、电子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专业竞赛为重点,“挑战杯”“互联网+”以及学院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带动全体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三是打造学院专业实践育人品牌,形成了科普团队、人工智能俱乐部、电子科技协会等学院创新创业品牌团队。其中,以物理学专业为依托的科普团队,大力开展“趣味科普边疆行”活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科普资源严重短缺、科普师资缺乏等科普教育的痛点,深入广西边疆民族地区100多所中小学开展趣味科普展演活动,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发展。通过社会实践、乡村教育振兴、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活动,全方位加强理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思想的培养。

5 结语

“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积极开展实践探索,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在构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中,努力创建符合学院学生成长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维护国家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桂西南红色文化融入本地区民族院校‘三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Z146);2022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专题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民族师范类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XGSZ023);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来桂东盟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KY078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