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有效性实践

2024-08-08 00:00:00张燕
知识文库 2024年14期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成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文中对此展开分析,希望为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1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作用

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就是要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体说来,人文关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精神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学语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尊重与传承,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关注,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在高校,大学语文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还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知识和精神并重的学科,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和美好品德,还能够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现阶段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虽然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现阶段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首先,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滞后,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观念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其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最后,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吸引力。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课程内容没有突出大学语文学科特点、没有体现大学生所需,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也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3.1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决定的。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人文精神却被忽视了。而大学语文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需要大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语文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引导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只有大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如在讲解《巴黎圣母院》时,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因素;在讲解《儒林外史》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表达出的情感;在讲解《出师表》时,大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诸葛亮一心为蜀汉着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在讲解《老人与海》时,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海明威面对困难时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

3.2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一次眼神的交流,甚至一个动作的暗示都可能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或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文章中主要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让学生对该文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彼此之间交流观点,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文章内容,使其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教授《边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边城》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环境、民族习俗、思想情感等方面,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或者事件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将进酒》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酒文化”这一领域中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酒在古代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酒”的古诗词或者是关于“酒”的故事等。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3.3 注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人文关怀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在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文关怀。比如,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战争背景、战争残酷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作者所经历过的战争场景,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教师要从这些文章中提炼出相应的人文关怀内容。再比如,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文章,在对爱情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并且让学生知道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但也非常短暂。爱情应该是双方共同努力经营出来的果实,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情感以及人文关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话,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当中去。只有教师能够将教材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及价值所在。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 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关怀因素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要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这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这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良好素材。比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故乡》《药》等作品,它们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但是文章中却饱含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而且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心。此外,这些文章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如《白杨礼赞》《我与地坛》等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等都是人文关怀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阅读大学语文教材中优秀文章,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所处时代人们所具有的一些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以及坚强意志,进而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精神洗礼。通过阅读优秀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感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认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中人文因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来让学生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孔乙己》这篇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好现象以及人们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并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形象以及人生价值追求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在这样深入挖掘文本中人文因素后,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价值追求方面的认识。

3.5 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人文关怀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例如,教师可以以《边城》为例,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例如,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可以将文中“不愿做情人的人”和“被遗忘在边城角落里的人”作为标题,让学生了解到边城人民对爱情的执着。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山海经》中蕴含着作者对“善”“美”“丑”等价值观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丰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抓住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意识进行引导与启发。例如,在讲解《诗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关注百姓生活。教师可以将这个意象与《诗经》中的其他意象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6 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人文关怀

文学作品是一种十分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式,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人文关怀,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时,应该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并且加强对人文关怀的渗透,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

例如,在教授《论语》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孔子所处时代背景进行阅读理解。《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论语》中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论语》中有关“仁”与“礼”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这两个方面内容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社会。而“礼”则是对他人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通过阅读《论语》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孔子所提倡的人文关怀精神。《关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经典的一首爱情诗。例如,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来学习理解《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内容。通过对《关雎》这首诗歌中人文关怀精神的学习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情况来学习理解《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内容。

3.7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社会热点话题来体现人文关怀

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社会热点话题来进行渗透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比如,在大学语文课程《论语》《庄子》等传统经典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社会热点话题来进行渗透人文关怀,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等,引导学生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文学经典课文的引路人,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文化氛围。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

另外,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论语》等经典课文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来进行渗透人文关怀的教育。比如在《论语》等经典课文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就体现了孔孟思想在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仁爱之心。又如《孟子》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体现了孟子作为一名教育家所具有的仁爱之心和仁爱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精髓所在。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经典课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起来进行渗透人文关怀教育,让学生对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知。总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要重视人文关怀的渗透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人文关怀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内核。只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仁爱之心、健全人格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3.8 强化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实现人文关怀教学

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对所授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内心出发,深入挖掘文章内涵,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文章内容与自身情感进行结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母亲的情感进行表达和抒发。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本人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并通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在对文章内容和情感进行感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对母亲有了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自身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和情感上的体验。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所描写到的一些细节进行详细解读。例如,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 作者主要描写了对于地坛人物形象的思考。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过的故事入手,对地坛这个地方产生浓厚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本人所处的情境当中。在学生体验了作者自身所处情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对于地坛这个地方所产生的情感变化,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中“母爱”这一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进行发散,并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故乡》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是以一个怎样的视角来展开文章内容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必然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去,实现人文关怀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人文关怀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才能实现学生素质提升、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