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系的表层化与内核缺失、资源配置静态性与动态需求的矛盾、指导教师角色的定位困境与功能异化,以及激励机制同质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冲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制约了社团的创新与发展。文章通过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旨在引起高校和社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为推动大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结论指出,构建内核坚实的管理体系、建立动态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激励机制,是提升大学生社团管理水平、激发社团活力与创新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大学生社团;社团管理;内核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49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ive Education
OU Zhenxiang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many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including the superficiality and lack of core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needs, the positioning dilemma and functional alienation of the role of guiding teacher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homogeniz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needs of incentive mechanisms. These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club members, and constrai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ub. The article aims to reveal the essence and root causes of these issues, draw high attention from university and club managers,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building a soli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core, establishing a dynamic and flexible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clarifying the role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of guiding teachers, and designing differentiated and personalized incentive mechanisms ar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 clubs, stimulate their vitality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iv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clubs; club management; kernel missing
在高等教育日益重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内重要的学生组织,不仅承载着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使命,还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社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满足新时代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需求。本研究旨在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社团管理的理念、制度、资源配置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本研究期望能够揭示出制约社团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体系,还能为高校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践指导,进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校园文化的繁荣。
1 大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分析
1.1 管理体系的表层化与内核缺失
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其趋于表层化,即过度关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忽视了管理体系的内核——价值观、文化氛围和共同愿景的培育。这种表层化的管理体系,虽然形式上看似完备,但实际上却缺乏深度和灵魂,无法真正激发社团成员的内在动力和创新精神[1]。
这种表层化的管理体系往往只关注于社团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流程的制订,而忽视了对社团成员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一个没有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社团,其成员往往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这种管理体系也缺乏对社团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培育,使得社团成员在互动和交流中难以形成共同的语言和符号系统,进而影响了社团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此外,这种表层化的管理体系还往往缺乏对社团共同愿景的规划和设计。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社团,其成员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难以形成持续的动力和激情。因此,这种管理体系不仅无法有效应对社团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还可能抑制社团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进而影响社团的长远发展。
1.2 资源配置静态性与动态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社团在资源配置方面面临着静态性与动态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高校的资源配置体系往往基于传统和固定的模式,其分配标准、方式和周期都相对固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然而,社团的发展需求却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社团规模、活动类型和成员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这种静态的资源配置方式往往无法及时响应社团的动态需求。例如,当社团需要开展新的创新项目或活动时,可能由于资源配置的滞后而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这不仅限制了社团成员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挫伤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错配,使得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最优的配置和利用。
1.3 指导教师角色的定位困境与功能异化
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中,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虽然指导教师在社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角色定位往往面临困境,功能也容易出现异化现象。
指导教师在社团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如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等,以满足社团多样化的需求。然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指导教师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由于缺乏对指导教师角色的明确界定和有效支持,指导教师容易出现功能异化现象——即从原本的“导师”角色转变为“监工”或“裁判”角色,只关注于社团活动的表面成果和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培养。这种角色的定位困境和功能异化不仅影响了社团成员的发展及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削弱了社团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1.4 激励机制同质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冲突
在大学生社团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对于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社团激励机制往往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化设计的问题,无法满足不同社团成员的个性化需求。
许多社团在激励机制设计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所有成员采用相同的激励标准和方式。这种同质化的激励机制忽视了社团成员在兴趣、能力、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个性化的激励设计,一些具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成员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进而影响了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2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社团管理优化策略
2.1 构建价值观引领的管理体系
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视野下,社团管理体系的深层次构建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乎规章制度的设立,还在于如何将这些规章制度内化为社团成员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独特的社团文化。为此,高校的首要之务是确立起一套清晰、明确的价值观体系,这些价值观应围绕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核心要素展开,成为指导社团活动的灵魂。
高校可以通过制订详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来确保这些价值观在日常运作中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可以设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明确要求社团成员定期参与,并将其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制订实践活动参与标准,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在社团评价机制中引入对这些价值观的考量。可以设立“创新指数”,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估社团成员在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方面的表现;同时,建立“实践成果评价”体系,对社团成员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定期评估,以此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实践之中[3]。通过这样的管理体系构建,不仅能够有效地将创新创业创造的理念融入社团的日常运作,还能够确保管理体系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为社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实施动态灵活的资源配置策略
在社团发展过程中,资源需求的动态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固定资源配置模式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实施动态灵活的资源配置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可以建立一个根据社团发展需求、创新能力和活动成效进行动态调整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应充分考虑社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确保资源能够按需分配,及时满足社团的需求。例如,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社团发展基金,该基金的分配应根据社团的创新潜力和实践成果进行动态调整,以鼓励社团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业、机构的合作,为社团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鼓励社团通过自筹资金、社会项目参与等方式,主动拓展资源获取渠道,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实施资源配置策略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通过对社团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源能够真正用于支持社团的创新和发展[4]。
2.3 明确并强化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
在社团管理中,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对于社团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角色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模糊化,导致指导教师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明确并强化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需要制订明确的选拔标准和培训机制,确保指导教师具备与社团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并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团发展的需求。其次,高校需要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中的具体职责和权力范围。指导教师不仅应该负责社团活动的指导和成员的培养,还应该积极参与社团的资源整合和对外合作。通过明确职责和权力范围,可以避免指导教师角色的泛化或虚化现象,确保其能够在社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高校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等方式,对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定期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提升。通过这样的机制建设,可以确保指导教师在社团发展中持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2.4 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激励机制
为了满足社团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并有效激发其创造力和积极性,高校需要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应充分考虑社团的类型、成员的特点和需求差异等因素,确保激励措施能够真正触动成员的内心,激发其内在动力。
对于学术科技型社团成员,可以设立科研创新成果奖、学术论文发表奖等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在科研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对于文化艺术型社团成员,则可以设立优秀作品奖、展演机会等激励措施,肯定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同时,还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行评审、社会影响力评价等,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社团成员的表现和贡献[5]。此外,在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注重激励措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确保激励措施能够公开透明地实施,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定期对激励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能够持续有效地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机制设计,可以为社团成员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有活力的成长环境,推动他们在创新创业创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3 结论
大学生社团管理在表层化、资源配置、指导教师角色定位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制约了社团整体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为了推动大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通过构建内核坚实的管理体系,建立动态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以及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激励机制,我们可以为大学生社团打造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创新力的发展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还将为高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沁.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表现、缺失及改进[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1(4):325-327,331.
[2] 梅丹琼,赵士银,周坚.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幻画报,2023(5):83-84.
[3] 李月彩.大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发挥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3.
[4] 杜婷丽.创新创业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8):163-167.
[5] 刘扬.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路径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为例[J].内江科技,2023,44(10):12-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