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构建:问题解码与路径创新

2024-08-08 00:00:00方华尚文月张博
科教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 通过“资助帮扶”实现“教育引导”,是高校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如资助体系建设不完善、内涵挖掘不深刻、方式更新不及时、宣传覆盖不全面等,构建“识别精准、思政融入、宣传赋能、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打造“滴灌型”“造血型”“发展型”的资助育人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多元资助育人;网络思政育人;全面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48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Models in Universities:

Problem Decoding and Path Innovation

FANG Hua1, SHANG Wenyue2, ZHANG Bo2

(1.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61;

2.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ask of universities i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guidance" through "funding and assistance".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in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ding system,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untimely updating of methods, and incomplete coverage of propaganda. Building a diversifi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model with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propaganda empower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ng a funding and education path of "drip irrigation type", "blood production type", and "development type"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diversified funding for educati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growth and talent development

1 模型构建:“识别精准、思政融入、宣传赋能、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的现实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在缓解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基础上,塑造困难学生品格修养、提高困难学生学业水平,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挑战。

构建“识别精准、思政融入、宣传赋能、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是破题之举。以全面摸底为前提,夯实精准育人基础,健全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调查研究摸准实情,依托信息化平台掌握困难学生家庭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在资助过程中做到信息第一时间掌握、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结果第一时间反馈。以思政融入为内核,提高多元育人实效,构建以“资助、励志、强能、感恩”为一体的“立体化”资助教育实践体系,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直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心理、人文素养等方面出现或潜在的多元化问题。以宣传赋能为依托,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宣传机制,用好、建强、站稳宣传阵地,培育一支“人人讲宣传、人人本领强、人人作风正”的“大宣传”队伍,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同频共振形成资助育人强大合力。以社会参与为保障,建立规范育人体系,打造资助育人协同机制,搭建涵养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资助育人体系,建立覆盖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学生层面的多级自主管理体系,在“大教育”“大资助”背景下,为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大保障”。

2 现实困境:体系建设、内涵挖掘、资助方式、宣传赋能亟待优化

2.1 资助体系建设不完善,“精准”“全面”育人亟待加强

精准性有待加强。目前,多数高校已形成了“奖、贷、助、补、免、勤”全方位资助体系,但在进行困难认定与资料审核时,主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学生的“自我陈述”,无法实现走访核查。而家庭的收入信息存在复杂性和隐蔽性,因此难以杜绝信息失真、“伪贫困生”占用资源的情况。此外,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但目前各地高校的认定标准却基本统一,难以精准把握各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多元的资助需求,模糊的界定边界容易导致“应助未助”情况的发生。

全面性有待加强。当下,国家大力支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格局也已逐步形成,但资助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在帮扶经济困难学生方面给予的重视度不高、资助力度不够,社会力量的巨大潜能还有待挖掘。同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协同、个人自为的综合管理体制依然有待健全完善,育人体系中各主体的协作关系、各环节的关联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2.2 资助内涵挖掘不深刻,“扶志”“扶智”育人有待提升

“扶志”导向有待提升。“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大多着眼于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济困”,而忽视了对其思想层面的培育。“物质脱贫”“经济济困”的资助方法仅能解决一时之困,而难以实现长效目标。同时,若缺少成长励志、感恩回报、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受助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容易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将资助视作理所应当,过分依赖外界资助,缺少感恩心理、自强意识与拼搏奋斗意识。

“扶智”导向有待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应以育人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扶困与扶智结合起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焦虑、敏感、无助等消极情绪,同时经济困难常会伴生学业水平、个人能力提升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会对受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一味强调经济、物质层面的资助,无助于受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

2.3 资助方式更新不及时,“现代化”“信息化”育人仍需发力

“现代化”育人模式仍需发力。目前,部分高校资助育人的方式较为老旧,育人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意识不足。海量的资助数据前,人工管理手段并不利于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度、规范度的保证,以及便捷度、精准度的提高。在大数据的使用方面,学校各部门单位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数据、学生消费数据等信息不能及时互通共享,资助数据的安全保护性不高,易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信息化”育人模式仍需发力。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与要求。当下高校多在网络思政工作方面下力,但在资助育人方面关注较少。传统的资助育人内容难以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诉求,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无助于资助工作的深化拓展,实现资助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

2.4 宣传赋能效果不明显,“矩阵性”“鲜活力”特点还需打造

“矩阵性”特点还需打造。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加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构建资助宣传的多元化平台,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资助宣传体系。但目前各高校对于各类网络媒体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积极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意识依然有待加强。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网络新媒体平台,但数据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不规范,网络育人格局建设不全面。

“鲜活力”特点还需打造。当下部分高校资助育人的宣发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对于“音、视、图、文”多种形式的使用并不熟练,作品原创性不足、创新度不够、更新频次低、发布数量少,“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线并举、多层共鸣”的宣传格局与宣发效果还未实现。

3 问题解码:打造“滴灌型”“造血型”“发展型”的资助育人路径

高校发展型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应在实现经济资助精准化和全覆盖的基础上,融合思想引领、学业成长、能力提升等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分类识别、施策、帮扶,提供发展化资助、个性化资助、适时化资助,构筑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多方部门协同配合、各个环节有序安排的资助运行机制,推动资助育人、人才培养、就业工作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循环的长效机制[3]。

3.1 聚焦“解困”,打造“滴灌型”补助路径

加强体面资助,兜住资助底线。推动搭建多层级资助育人体系,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学院—班级”资助育人网络。精准识别,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特别关注学生物质需求的分布态势、结构特征、更新趋势,切实落实需要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目标。动态调整,各部门之间要打造出可兼容、易共享的学生资助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时关注受资助学生的情况,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识别、困难认定及资助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化管理,完成对学生的“精准画像”,实现资助育人见实效、有长效。

强化情感关怀,把握资助特殊性。精准了解并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想状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认识到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及时为因突发严重疾病、遭遇重大家庭变故、受灾情影响而致贫的学生进行资助。坚持保护受助学生个人信息的原则,压实受资助学生信息安全责任,并在精细、精准、精密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

扎实有效监管,完善资助评价体系。加大监管资助育人工作的力度,从资助申请受理到发放的整个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能及时得到资助。关注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价指标,在目的、内容、手段方法、队伍建设等层面明晰、细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价准则,增强反馈调节机制,及时解决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3.2 聚焦“育人”,打造“造血型”补助路径

全员协同,转变资助模式。充分调动各部门力量,协力推进,保障育人成效。资助育人工作的负责部门应认真调研,积极总结、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丰富的资助育人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资助需求,推动育人工作的专业化开展;协同各部门将业务工作深度融入资助育人,将各自部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优势转化为资助育人实效。社校联动,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在就业创业、实习实践、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经济支持和项目援助的有效结合,提升育人成效。注重推动育人队伍解决问题、沟通协调、宣讲政策能力的提升,准确把握资助育人工作规律,保障高校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过程协同,实施分层教育。把握关键节点,分阶段、分群体、分层次,利用新生开学教育,从培养良好习惯、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团队精神、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主题教育,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利用毕业生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诚信、报国等主题活动,强化受助学生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感信念,推动其真正走向自立自强。

全方位协同,注重多维发展。采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成长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实力。创设思维资助育人项目,围绕道德浸润、精神激励、人格塑造、技能拓展等四个育人模块,大力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职业、就业能力。优化实践培育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育人活动,使受助学生在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培养受助学生勇敢面对逆境、乐观应对挫折的能力。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推进医校协同,帮助受助学生疗愈心灵、自我调适,引导其积极向上地学习和成长。

3.3 聚焦“成才”,打造“发展型”补助路径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用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注入精神力量,激发自主行为,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内驱力。

强化感恩意识。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推动国家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学生知感恩、图自强、懂回报。通过定期开展感恩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乡村等开展助老爱老与乡村振兴建设,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回馈社会,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强化诚信教育。高校应重视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贷款违约催缴工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严肃的诚信教育工作,为其详细讲解还款知识、违约后果等。同时,高校可以与贷款处理银行合作,建立联动预警机制,提醒学生按时履行还款义务,使诚信理念入脑入心。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2022年度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课题“基于网络思政教育的青年媒体素质及提升路径研究”(XTW2022010);山东大学2023年学生资助专项课题“‘躺平’与‘拜佛’思想下高校受助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路径”(2023ZZ1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