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翻译课程变译教学研究

2024-08-08 00:00:00李明玲
科教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 商务翻译课程中使用的译材包括各类商务题材与多种文体,兼顾中外互译,并根据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控制难度与长度;教学内容侧重于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等五种方法的训练;评价基于翻译结果、过程以及技巧的“宏中微”框架进行,这种变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树立变译意识,理解翻译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灵活多变的翻译手段去适应商务活动的需求。

关键词 商务翻译;变译教学;变译方法;“宏中微”框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36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 the

Course of Business Translation

LI Mingling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s used in the Business Translation course include various business themes and various genres,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ions, and controlling the difficulty and length according to the learners' acceptance level; The teaching content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five methods, including extraction, compilation, description, summarization, and summarization; The evaluation is based on the "macro, medium, and micro"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results,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This transformational teaching model helps learners establish a sense of transformational translation,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business activities with flexible and varied translation methods.

Keywords busines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variation methods; the "micro in macro" framework

商务活动的目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交流、解决商务问题、实现经济目标,商务翻译的目的是为特定的商务活动人群在具体商务活动中提供语言服务,具备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的特点。商务翻译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商务翻译人才的手段之一,其课程教学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传统翻译课程一般采用全译教学,但是在现实的商务活动中,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是放在首位的,只要提供的翻译服务能够满足商务活动各方的需求,即是有效的翻译。作为商务活动的译者,应具备灵活选择翻译策略的能力。为适应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需要,翻译教学中应进行多样化的翻译训练,除全译教学之外,变译教学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变译理论是从变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1],变译方法与全译方法共同构成翻译方法论的两大领域。变译方法论的核心是信息摄取,翻译结果具备信息密度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省时省力省篇幅以及针对性强[2]等特点。基于此,变译理论对商务翻译课程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开展变译教学,有利于培养译者的变译意识,以满足社会对灵活多变的翻译人才的需求。

1 变译材料的选择原则

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与商务翻译相关的书籍不少,从语种来说英语占比高,其他语种较少;从翻译方向来说,外译汉占比高,汉译外占比小;教材内容多按理论篇与实践篇的顺序编排,在实践篇中加入商务知识并探讨翻译方法;且教材多为全译视角,基于变译视角的仅限于翻译研究类的书籍,并未有教程。开展变译教学,如何选取变译材料(以下简称译材)作为教学内容关系到能否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课程特点、课堂教学特点以及学习者的特点,译材应具备商务性、应用性、可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

1.1 包含各类商务题材与多种文体

所谓“商务”,是指围绕贸易、投资等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包括贸易、金融、营销、旅游、新闻、法律、外事等领域[3]。商务文本包含多种文体,就其主要的文体形式而言,有公文体(如商业信函)、广告体(如商业广告)、论说体(如经济贸易评论)、契约体(如商务合同、协议)、应用体(如招商通告、请柬和说明书等)[4]。译材应尽可能选择与商务领域有关的内容,并能兼顾多种文体,使学生通过译材对商务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1.2 兼顾汉外互译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2011年中译外占据了整个翻译市场工作量的54%,第一次超过了外译中的比重,使中国翻译市场从输入型为主转变为以输出型为主[5]。但在懂外语、会翻译的庞大人员中,外译中做得好,中译外做得差;懂语言但是相关国情知识不足、表达立场和对外话语能力不够强大等是翻译界面临的问题之一[6]。因此,译材应兼顾汉外互译,通过增加译材的汉译外练习,培养译者具备受众意识,使其主动加强对受众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表达风格和理解能力的了解,提升其使用受众熟悉的话语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翻译的能力。

1.3 控制难度与长度

商务翻译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基本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具备较为扎实的外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翻译能力,但较为欠缺商务知识;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变译方法来设定,重在树立变译意识,培养变译能力。鉴于此,教师选取译材时应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结构,控制商务知识的难度以及译材长度,以达到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完成变译过程训练的目的,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查询专业术语。

2 变译方法的训练内容

变译方法自成体系,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等,十二种变译方法呈阶梯状逐级上升,难度随之加大[7]。受限于课程学时,变译训练主要侧重于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等五种方法。这五类方法训练的全部信息来自原作,变译者在原作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的信息量不超过原作范围,且学生通过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多年的学习,基本具备选取、编辑、转述、缩写、综合文本的能力,以这五种变译方法为主线串联商务专题,可使得教学内容具备内在联系,技能训练满足阶段性要求,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1 摘译

摘译指的是先摘后译的变译方法,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提供客户需要的信息,是最基本的一种变译活动,也是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使用过但却未意识到的变译方法,学生易于入手,因此作为变译方法中首先训练的技能,摘译内容由短至长,即由句至段。由委托人先行预设不同的客户需求,如摘译权威网站某日的经济新闻标题、各类说明书、操作手册中的某个部分、财经类论文的摘要等,学生根据需求先摘后译,培养建立基于客户需求进行选择性翻译的意识。

2.2 编译

编译指对原作进行加工整理后翻译的变译方法,顺序上编先于译,内容上译大于编。编译是常见的变译活动,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服务手段,编译者不仅要考虑客户需求,还要预测客户需求,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搜索能力、挖掘能力、筛选信息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还需应用合并、增添、调序等技巧形成一个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的编译结果,以使所编译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与服务性,相对摘译来说其挑战性更高。编译内容先篇内后篇际,训练时热点财经新闻报道是很好的素材,但需要注意委托人预设的客户需求必须主题清晰,简便可行,提供的译材具备可编辑性。

2.3 译述

译述指译者用译语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变译方法,其客观地反映原文内容,而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和内容,比摘译、编译多了自由转述的功能[8]。包括只就原作内容进行客观介绍的综述和在介绍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及其思想观点所作的选择性译述[9]。译述的核心之处在于一定程度牺牲对原文的忠诚度,以“内容筛取的灵活”与“讲述方式的自由”尽可能地提高拟传达文化信息的可接受度[10]。商务信函、通知通告等可以做译述训练,这类文体具备格式程序化、套语程式化、敬谦辞程序化等特点,商务访谈、会议记录等也可以用来进行译述训练,这类文体主要是对话体,冗余信息较多。译述训练强调转述,不拘泥于原文的语体,而是用地道的目的语去传达原文信息,避免译语翻译腔浓厚,生涩拗口,冗余信息取代了主要信息,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反而解决不了问题。

2.4 缩译

缩译指以较小的篇幅再现原作主干内容的变译方法,通过抓关键词句、归纳中心思想以及抓框架等方法进行紧缩式概括,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原作的大意。在商务活动中,商情瞬息即变,商机稍纵即逝,缩译能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原作的大意,使决策者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从而避免贻误商机。例如预设委托人的需求为了解留学目的校,则可通过该校的官网根据委托人的需求摘选内容后,按照“保留主要内容、删除次要内容”的原则进行紧缩式概括,使委托人对该校具备一定的印象。缩译方法涉及摘、编、译、述,要求译者具备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5 综述

综述指综合叙述,最大的特点是诸多信息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一般不做评论,不直接添加译者自己的看法,包含摘、编、缩、述,其核心在与“缩”和“述”。在商务活动中,综述法通常是为了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以便进行某项决策而采取的变译方法。综述虽然不表述译者自己的观点,但如何摘、如何编、如何删的安排其实隐含着译者的思路,要求译者在综述前必须全盘了解译材,并进行分析与提炼才可去粗取精。综述是以上几种变译方法的综合,放在课程的后期阶段,可起到交叉训练变译技能的作用。

3 变译结果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课堂活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同。商务活动具备时效性、目的性以及商务文本多样性等特征,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直接套用全译的评价标准。方梦之用一分为三的方法论将应用翻译的本体理论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11],可依此拟定变译评价框架,从“宏中微”三方面进行评价。

3.1 宏观评价

针对应用翻译的信息性、目的性、功能性、时效性等特点,方梦之提出达旨―循规―共喻三原则。“达旨”指达到目的,传达要旨,“循规”指遵循译入语规范,“共喻”指使读者畅晓明白,三者互为因果。宏观评价基于此三原则由课堂委托人对翻译结果进行评价。课堂委托人由师生共同组成,形成委托人小组,提供译材以及提出翻译需求,委托人小组作为评价主体,可有效避免评价主体单一导致的弊端,且以是否满足了委托人的需求作为评价指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体会到“译”以致用的内涵。

3.2 中观评价

中观理论是衔接宏观理论和微观技巧的桥梁,是贯彻宏观理论的手段,以翻译策略为表征。中观评价从变译方法的应用以及操作过程等角度进行,考核译者对变译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程序运用的得当程度,需要译者就变译的过程进行说明,使评价方能了解到译者的思路以及所使用的策略。如果说宏观评价是结果评价,中观评价则是过程评价,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译者进行说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变译方法由感性操作内化为理性理解、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通过自省去发现以及探索翻译问题,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内驱动力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3.3 微观评价

微观研究是直接作用于翻译操作技巧或方法的研究,语法、修辞、逻辑三者是翻译技巧的基石。微观评价由教师对照译材与翻译结果,从语法、修辞、逻辑三个方面进行点评,但要注意控制点评的方式与时间。习惯于全译教学的教师往往在语言层面下功夫,强调字斟句酌,但商务翻译时效性要求的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并没有留给译者字斟句酌的时间,只要能满足商务活动各方的需求,就是有效的翻译。因此评价应采取宏观中观为主、微观为辅的原则,微观方面的点评不能占据过多的时间。

4 结语

培养商务翻译人才,就是要培养变译队伍,要和市场接轨,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商务翻译课程采用变译教学模式,通过委托人小组提供多样化的译材以及预设翻译需求、循序渐进地训练变译方法、从“宏中微”三方面进行评价的教学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翻译课程教材单一、教学手段单一、翻译标准单一、翻译实践类型单一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树立变译意识,理解翻译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灵活多变的翻译手段适应商务活动的需求。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日语笔译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HDJY2041)。

参考文献

[1] 黄忠廉.变译理论:一种全8ae08f7bdca6d53321f7fb7d7b2eff430c1f486eaf65ae045039e8e3cde00678新的翻译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2(1):19-22.

[2] 黄忠廉等.翻译方法论(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9-31.

[3] 雷静.商务翻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 马会娟.论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J].中国翻译,2005(5):81-84.

[5] 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J].中国翻译,2018(3):5-8.

[6] 黄友义.抓好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满足时代对应用型翻译人才需求[J].上海翻译,2019(4):1-2.

[7] 黄忠廉,李红青.翻译教学:需要建立开发意识[J].外语教学,2004(1):52-55.

[8] 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83.

[9] 冯奇,万华.译述的“忠实”与“通顺”[J].上海科技翻译,2001(4):19-23.

[10] 张晓,邵谧.中国神话在《月夜仙踪》中的“译述”研究[J].外国语文,2023(6):122-131.

[11] 方梦之,孙吉娟.翻译研究的“宏中微”三分[J].上海翻译,2020(1):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