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审视与重构

2024-08-08 00:00:00姚远
科教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高校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方向引领和行动指南。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故而,高校可以尝试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出发,针对性解决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棘手难题,为提升当代中国话语能力奠定坚实的翻译人才基础。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21

Examin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omposite Talent Demand

YAO 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AS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00)

Abstract The Teaching Outline for English Maj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vides direction guidance and action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it is still inevitable to encounter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n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poor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weak "dual teacher" teaching staff. Therefore, universities can attempt to address the thorny challenges that ari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s from macro, mes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ranslation talent to enh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 ability.

Keywords composite talents; universities;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当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新经济发展业态激发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人才市场招聘岗位的任职要求也正从专业对口转向全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路径探索。《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与深厚的文化知识,且能娴熟地运用英语从事教育、科技、外事等领域翻译、研究与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视作主要教育目标,这为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指明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目前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下的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此,高校需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出发关照上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利用他者语言表征本民族文化的翻译本领,为中国国际形象建构与文化软实力提升而服务。

1 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

1.1 高等教育哲学理论逻辑:大学与外部市场休戚相关

基于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可以发现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一直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支撑[1]。从世界范围维度出发,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与外部市场利益共生的过程记录史。追溯至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欧洲中世纪大学,其最初的发展目的便是为了逐渐摆脱来自教会、执政者等外界的束缚与干扰,因此在大学内组建了一个个利益团体学者行会,并经过不断斗争取得了独立办学的特许状。随着欧洲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欧洲中世纪大学与社会各项事务的联系愈发紧密。就国内而言,自改革开放之后,大学与外部市场之间利益共存的关系也愈发明显。可见,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经过变革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学生不至于与社会脱轨,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平衡。对于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亦是如此。

1.2 个人全面发展需求逻辑: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化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将个体物化为简单的生产工具,回避了人要实现和谐、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鉴于此,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个体发展属于一个身体与心灵和谐成长的过程,最终目的旨在实现个体与所处社会的协调、统一。当前高等教育系统虽然想要通过通识教育,从品德、智力与审美等方面协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成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充斥着专业教育的理念意味,即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其被限定于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不能较快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变化与要求,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摆脱过分专业化的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审视

2.1 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导致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社会适应周期长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都将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与广泛的文化知识,且能够娴熟地运用英语从事外交事务、经济贸易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翻译工作,视为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这一目标虽然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相契合,但显而易见具有趋同性,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教育特色,且难以与学校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2]。这是由于部分高校管理者尚未清醒认识到高校与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市场逻辑密不可分,即大学与外部市场之间本就休戚与共,倘若地方高校不遵从市场发展逻辑,并对劳动力市场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紧缺的需求熟视无睹,那么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周期将被无限延长。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人文素养类、社会实践类课程不足

现阶段,高校要想实现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精心制订专业主干课程与方向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并快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但当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人文素养类、社会实践类课程课时量不足的情况在国内部分高校长期存在。以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根据其官网公布的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西方国家概况课程尚未开设,西方文明史、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等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总课时为72,占课内理论总学时的4.8%,而且英语演讲实践、英汉口译实践、同声传译实践等社会实践类课程的开课周数仅为1周。从中可以看出,该院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文素养类、社会实践类等课程不足。

2.3 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等与信息化教育时代脱轨

国内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存在诸多弊端。在教学方法层面,一些教师拘泥于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参阅PPT讲授翻译技巧理论为主要授课方式。这种单一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容器,自主思考空间被无限挤压,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手段层面,由于部分英语翻译专业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等一知半解,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档升级。在教学评价层面,大多数高校英语翻译专业都存在考核评价形式单一、平时成绩与期中期末考核成绩占比失衡、考核指标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2.4 “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调查发现,当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状况虽然有所改进,但是整体来看仍不容乐观。一是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或为新引进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或由传统英语师资力量转型而来,他们受限于自身专业背景而在翻译实践能力方面稍显匮乏,无法为学生讲授翻译市场管理、行业评价标准等翻译实务知识,不利于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3]。二是重研究、轻实践的职称考核评价机制使少数英语翻译教师在实践能力自我提升、课堂教学水准提高等方面懈怠心较重。

3 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格局重构

3.1 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市场接轨

高校制订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时尤其需要考虑市场因素,使学生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科理论、实践的未来走向。为此,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校理应将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视作最新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国家对外交流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4]。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早些年已将优秀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以期打造既拥有双语转换能力,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通晓国际事务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也于2019年制订培养翻译专业功底扎实、国际视野宏阔、人文情怀深厚的高端口笔译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正逐渐成为时代所趋。

3.2 构建科学且合理的课程结构培养跨文化沟通人才

为从根源上解决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不足的难题,高校需要兼顾学生特点、教学要求等,遵循以下两项原则开展教学实践。第一,适当增加西方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英语影视鉴赏、西方诗歌史等人文素养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人文情怀。第二,突破课时量瓶颈,实施大学英语翻译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高校应在赓续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与铸牢翻译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少而精的原则压缩传统语言基础课程,增加同声传译实践、专题口译实践、交替传译实践等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培养高质量的口笔译人才。

3.3 信息化与多元化的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特征

为助推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高校需要在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多个维度上下苦功夫、实功夫与细功夫[5]。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翻译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英语知识和翻译原理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二是教师在英语翻译专业课堂中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以解决现实翻译问题为教学导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沟通能力与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制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英语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即参加该专业考核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尽可能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真实;评价形式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为主;评价内容除考查学生的翻译知识掌握程度、英语语言基础能力之外,相应增加人文情怀、创新精神、思辨能力等考核指标,全面衡量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

3.4 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关键

教师是高校英语翻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职业化的“双师型”英语翻译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应持续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层面树立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观作为基础,而且需要外部管理机制保驾护航。其一,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英语翻译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经过深度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教育观。其二,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利用“请进来、送出去”方式优化英语翻译专业师资队伍[6]。如聘请翻译界知名的专家进校讲学或者担任兼职教授,拓宽英语翻译教师来源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行之有效地提升整个学科队伍的教学能力。其三,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利用制度保障方式促进“双师型”翻译教师队伍建设。例如,高校可实施“双证”制度,即鼓励教师先考取翻译职业资格证书再展开教学;制订“双师型”英语翻译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学成果量化并纳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范畴,激发教师不断精进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在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但当下,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导致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社会适应周期长;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人文素养类、社会实践类课程不足;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等与信息化教育时代脱轨;“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等。鉴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建设等维度入手,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困境提出了四条解决方案,以借助向内自我改革的形式推动大学英语翻译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变革:逻辑、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20(4):47-53.

[2] 刘华,刘军伟.基于“融通”理念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8(1):73-77.

[3] 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8):42-44.

[4] 王慧.浅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模式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536-537.

[5] 任文,蒋莉华.国际传播视阈下翻译人才的能力要素与培养——任文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22,43(5):1-7.

[6] 李娅菲.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1):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