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本科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探讨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文章分析了科研项目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核心作用,并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面临的潜在障碍和挑战,提出了增加科研项目资源、明确参与动机、提升科研能力等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能力;科研项目;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13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bilities through Research Projects
LU Lin, HUANG Wanying, LI Wangzhe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Abstract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explore training strateg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for undergraduates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re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Specific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undergraduates in participat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increasing research project resources, clarifying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and enhancing research abiliti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training strategies
目前国内本科毕业生大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在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仍比较薄弱,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亦未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1]。可见,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本科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许多学者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秦汝兰等[2]探讨了地方应用型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蒲成志等[3]研究了本科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选题、人才选拔和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但他们都没有提及科研项目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张立超等[4]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究中,提出了科研项目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重点分析了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但没有深入探讨在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可能会面临的障碍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科研项目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核心作用,并指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类困难,最后针对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所面临的各类困难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从而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
1 科研项目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核心作用
科研项目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实践与创新结合,锤炼本科生的科研实力,并可强化团队协作沟通,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1.1 实践创新双轮驱动,锤炼科研能力
科研项目是本科生获取实践创新机会的宝贵源泉,为本科生开辟了深入参与科学研究实际工作的途径,引领其探索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投身于科研项目,本科生得以接触并掌握高级的科学理论和应用,磨炼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科学论文撰写等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培育了本科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其科研道路上的坚实基石。
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本科生不仅需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还需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提出独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种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于锤炼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本科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5]。
1.2 团队协作沟通为本,提升综合素质
在科研项目中,团队合作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不仅要求本科生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强调其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出色的沟通能力。本科生通过与导师及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共同面对科研难题,推动研究工作逐步深入。这一过程锻炼了本科生在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身想法,以及作出明智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显著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科研项目中的团队合作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本科生需要保持冷静、灵活应变,并与团队成员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经历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还培养了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研项目不仅是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次全面培养,还是对其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提升,为本科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潜在障碍和挑战
科研项目作为重要载体,对于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往往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障碍和挑战,如参与机会不足、参与动机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等,具体分析如下。
2.1 参与机会不足
尽管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设备和师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真正能够提供给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参与机会仍然十分有限。科研项目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持各项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包括实验材料的采购、设备的购置与维护、研究人员的薪酬等必要开支[6]。然而,部分高校在预算分配上可能会优先考虑如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更为紧迫的需求,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的经费相对紧张,无法满足本科生的参与需求。此外,高端科研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成本高昂,且数量有限,这使得本科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时面临一定的竞争和压力。同时,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短板,缺乏具备丰富科研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教师来有效指导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本科生在获得科研项目参与机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制约了其在科研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发展。
2.2 参与动机不明确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动机多种多样[7],但部分学生的动机并不明确,这对其在科研项目中的投入度和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部分本科生可能只是出于从众心理或追求奖学金、保研资格等外部奖励而加入科研项目,并未真正领会科研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所在,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也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盲目的参与往往使他们在项目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停留在表面完成任务,难以产出真正有分量的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本科生过于看重眼前的成果和荣誉,将科研项目视为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却忽视了科研项目本身所需要的长期投入和深入研究。这种功利性的参与动机使他们在项目中显得心浮气躁,无法真正沉浸于科研的世界,也无法通过这个过程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动机的不明确性,无疑是对科研项目质量和本科生个人发展的一种潜在障碍。
2.3 科研能力不足
本科生因知识储备有限、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往往在参与科研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科研能力的欠缺成为一大挑战。
具体来说,本科生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通常较为有限,可能对一些科研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向缺乏深入了解。这导致本科生在科研项目中难以提出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难以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此外,与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相比,本科生的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对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熟悉程度有限,这导致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时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从而影响实验的进度和结果。同时,科研项目往往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如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团队协作等。然而,本科生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这不仅影响了科研项目的进展和质量,还可能对本科生的科研信心和兴趣造成打击。
3 针对潜在障碍和挑战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潜在障碍和挑战,下文将从三个角度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3.1 增加科研项目资源,优化分配机制以扩大参与机会
针对科研项目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科研项目数量和种类,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具体措施如下。
设立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基金,通过校内外筹措资金,为本科生提供稳定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该基金可以支持本科生自主申报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支持教师或研究团队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和评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加强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高校可以积极与校内外的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动。通过合作,高校可以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和资金支持,同时也让本科生了解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并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此外,高校还可以借鉴校外机构的科研管理经验和模式,提升本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鼓励教师开放科研项目。高校应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向本科生开放,吸纳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这不仅可以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促进教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并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和晋升条件。
高校在扩大科研项目资源的同时,还需要优化分配机制,确保本科生能够平等获取参与机会。高校应根据本科生的兴趣、能力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项目申报条件和选拔标准,主要包括:
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平台。高校应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发布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申报条件、选拔标准等,确保本科生能够平等获取参与机会。同时,该平台还应提供项目申报、评审、结题等全流程的管理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采用多元化选拔方式。高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如面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全面考查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潜力。同时,应注重选拔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偏见和不当干预。此外,高校还可以采用“滚动式”选拔机制,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本科生的表现和贡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优秀本科生能够持续参与科研项目。
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合作。高校应鼓励本科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和实施科研项目。这不仅可以拓宽本科生的学术视野,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高校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如提供跨学科导师指导、提供实验室和设备等资源支持等。
3.2 明确参与动机,多维度激发科研兴趣
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动机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和导师应当形成合力,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为此,可以采取下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科研项目的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有责任为本科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科研项目信息和资源。通过开设科研导论课程,可以让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就对科研工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定期举办科研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兴趣和热情。邀请知名学者、优秀研究生或本科生来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不仅可以让本科生亲身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和价值,还能以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投身科研的决心和勇气。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科研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科研氛围,使本科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和价值。
导师在科研项目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本科生科研道路的引路人,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对本科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导师在选拔科研项目参与者时,应当通过面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本科生的期望和目标,进而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还应定期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困难挑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引导,不仅可以帮助本科生明确参与科研项目的意义和价值,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科研工作。
建立科研兴趣小组或社团也是一种有效激发科研兴趣的方式。高校可以鼓励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建科研兴趣小组或社团,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措施。这些小组或社团可以围绕某个特定的科研主题或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也可以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实践项目等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这种形式,本科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共同成长和进步。
实施科研学分制度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高校可以将科研项目纳入本科生课程体系,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以鼓励更多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确保科研学分与课程学分之间的等价性和互换性,避免出现学分认定不清或转换困难等问题。
3.3 系统提升科研能力,注重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培养
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从科研方法、实验技能、文献检索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开设相关课程和实验训练。高校可以开设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和实验训练,如科研方法论、实验设计与操作、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这些课程和实验训练可以帮助本科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和方法,为参与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确保与最新的科研技术和方法保持同步。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高校可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如网络课程、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室等[8],这些资源和平台能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或实验室开放项目。高校可以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或实验室开放项目,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本科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科研项目需求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选拔和管理机制,确保科研助理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在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培养本科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鼓励本科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导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鼓励本科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探索性尝试。即使本科生的想法不够成熟或存在错误,导师也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
培养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组织辩论赛等活动,培养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本科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同时,高校应注重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和渗透,将其贯穿整个本科教育体系。
激发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实践基地等方式,激发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和渗透,将其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但是也面临本科生参与机会不足、参与动机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等潜在的障碍和挑战。高校应从增加科研项目资源、明确参与动机、系统提升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入手,制订全面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高校、导师和本科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确保本科生在科研项目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成长,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机制研究”(JGY2022259)。
参考文献
[1] 邹伟,余谨仪,毛一竹,等.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长效机制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8):100-102.
[2] 秦汝兰,关颖丽,于俊林.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8):105-108.
[3] 蒲成志,郭宇芳,李超,等.本科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22(2):71-73.
[4] 张立超,包先明,孙立强,等.关于高校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99-100.
[5] 张诚,张悦悦,张力群.本科生科研项目对个人科研职业发展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1):60-61.
[6] 林志军,崔也光,周一虹,等.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资源效率及科研成效评价[J].中国管理会计,2023(6):58-70.
[7] 方世巧,蔡朝笛,苏娜,等.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3,35(1):96-103.
[8] 古雪岩,苏莉,常旭红,等.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书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