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4-08-08 00:00:00左月双牛祥荣
科教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 通识选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以A师院为例,围绕其课程结构体系建设、课程开设运行、教学运行等基本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存在课程结构体系欠优、特色发展不明显、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结构失衡、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分类选课结果不均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分类模块课程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激励保障体制、构建校本精品课程、优化系统反馈通道等对策。

关键词 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11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UO Yueshuang, NIU Xiangro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are of great valu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aking normal college 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nds out such problems as suboptimal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weak in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and faculty strength, unbalanced curriculum structure, unsatisfactory teaching quality, uneven results got from categorized courses selection, etc., by conducting data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s basic situations in its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set-up and operation of curriculum, oper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etc.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perfecting categorized module/course group, enhancing faculty strength, improving incentive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ng school-based high-quality courses, optimizing systemic feedback channel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1 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现状

1.1 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情况

A师院自2009年至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共修订6版。通识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比例每次修订均有变化。第一,从总学分来看,2009年至2012年总学分比较稳定,2013年开始有下降的趋势。2018年开始实施专业分流,非师范专业总学分相较于2012年翻倍增加,2020年总学分与2015年基本持平。从整体上看,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总学分的要求主要是在8学分左右;第二,从课程类别来看,2012版相较于2009版更加重视课外实践;2015版开始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2018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教师技能类课程、学生心理及创新类课程更加重视;2020版课程类别进一步进行了调整,语言文字、学生心理及创新创业类课程调整为专业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类别增加美育类、生态文明类课程,并且各类别课程实行学分分类管理。

1.2 课程开设运行情况

A师院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类别上来说,目前主要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美育、创新创业、生态文明五大类,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开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课程的开设专业痕迹过于浓厚,可以说是专业课程的裁剪版,任课教师对于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理解不到位,对于跨学科性知识的教学理念认识不深刻;二是不同大类之间课程数量相差较大,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较多,生态文明类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较少,且后者主要为线上课程;整体来看,理论类课程占比较大,实践实训类课程占比较小。

1.3 教学运行基本情况

第一,教学方式基本情况。A师院通识选修课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种。开设的线下课程中,实训实验室和课外教学场地所占比例比较低,由此可以反映出A师院通识选修线下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线下+线上混合教学的课程较少,从整体上来看,任课教师对于一流课程、金课的申报主要集中于公共必修课、专业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相对较少;线上教学课程主要来自超星尔雅课程库,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和考核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第二,学生选课基本情况。选择线上课程的人数较多,同时反映出A师院应继续增加线下及线上+线下课程的开课量。从开设的五大类别通选课中看,2021―2022学年及2022―2023学年,人文社科类的选课人数占比最大,不管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选课人数均达到50%左右。生态文明类的选课人数最少,各课程类别选课人数对比差距比较明显,并未呈正态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各类别开课的不均衡。

2 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体系欠优,特色发展不明显

目前A师院通识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培养“一扎根两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识选修课程总目标主要分为五个方面,课程模块也是根据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进行设置,从整体上厘清了培养目标、课程总目标、课程模块设置之间的具体关联。目前通识选修教育平台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应用型”,这在课程总目标、课程模块中体现得比较全面,但是全面之下民族特色定位凸显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凸显地方民族性的课程比较少。综上所述,A师院通识选修课程其课程模块与课程群之间发展不均衡,解决之道可紧密贴合其办学定位,突出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逐步进行优化,并努力打造一批与课程模块相匹配且优质的“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课程资源。

2.2 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结构失衡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二者存在紧密的关联性。首先从师资数量上来谈,据统计,近四个学期,平均每学期有45位校内教师开课,按照目前的排课时段安排,每位教师每学期最多上4个班,每个班级设置55人,每位教师每学期最多授课学生为220人次,按照目前平均每学期45位任课教师的数量来算,1个学期授课学生人次为9900。根据目前在校生规模,平均每学期授课学生人次要达到18000左右才能满足学生正常毕业要求。从此数据可见,师资从数量上来说还不够。其次从师资结构来谈,从任课教师开课持续性上来说,近四个学期连续开课的校内任课教师数为7人,占每学期平均校内教师开课数的15%,可侧面反映出课程开设持续性不佳。最后,从任课教师职称分类上来看,通识选修课任课教师主要为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占比较少。由此可反映出通识选修课的师资力量从结构上来讲是失衡的。

第二,课程结构失衡。线下课程人文社科类基本每个学期的开课门数占比为50%左右,创新创业类及生态文明类占比较小,课程开设不均衡。由于受师资的影响,目前课程开设主要保证满足学生学习量的需求,存在“因人开课”的情况,不能按照课程总目标需求的课程模块群来开设课程,未能实现“因课设人”,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存在明显失衡,这也是目前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

2.3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分类选课结果不均

第一,课程教学方式欠优。A师院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下+线上混合教学3种。通识选修课线下课程授课地点主要为多媒体教室,任课教师主要授课方式为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A师院线上教学课程主要来自超星尔雅课程库,教师大部分为985、211知名教授或副教授,但无法更直接对学生进行管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规避以上两类教学方式的弊端,A师院目前采用此类教学方式的课程占比较少。

第二,分类选课结果不均。目前A师院通识选修课程采取分课程类别获取学分,各课程类别选课人数对比差距比较明显,从侧面反映出各类别开课存在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类别进行选课,但无法根据课程类别查看个人选课结果,学生在新学期进行选课时,可能已经遗忘自己以前学期是否选够规定类别的相应课程;另外学生在选课时比较盲目,忽略课程类别,仅注意总学分是否修满,因此导致学生分类选课结果不均。选修课程不均会导致课程总目标无法实现,而课程目标无法实现会导致培养目标无法实现,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3 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分类模块课程群

第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优化通识选修课程结构体系是契合学生的多元化选择,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通选课教学水平、培养宽口径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A师院通识选修课程模块主要分为5大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美育类、创新创业类和生态文明类。其特色类课程并不突出,作为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应发挥其民族地方优势,依据地方特色,增设民族特色模块类课程。可围绕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红色资源、非遗文化等构建民族特色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第二,完善分类模块课程群。课程目标的确定一是根据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来确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地方特色来确定。具体课程群的设置要以课程总目标为基础,目前A师院办学定位中的地方性、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平台和通识必修教育平台,通识选修教育平台民族特色定位凸显的力度还不够,其课程总目标与课程群未实现契合,课程模块与课程群之间发展不均衡。针对此种情况,一是应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整合,对专业性比较强、不符合课程总目标、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删减。二是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一批与培养目标和课程总目标相符合的优质特色课程。三是树立典型通选课程,对比较成熟的通选课,鼓励任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进行老带新,同时资助其进行优质课程建设,出版自编教材等。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激励保障体制

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故教师队伍建设是通识选修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A师院通识选修教育平台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总目标基本是契合的,也就是说顶层设计基本合理。但课程总目标与课程群之间发展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师资不足,不管是在师资数量还是师资结构上都无法满足需求,以致课程开设还停留在“量”的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可依据以下原则。一是“推老”。A师院通选课任课教师主要为讲师,教师队伍结构不均,持续性差,面对此现状,“推老”很有必要,学校要健全激励保障体制,通过增算教学工作量、资助课程研发等方式鼓励高职称、教学水平好的教师开课,组织老带新教学团队,构建跨学科教学队伍,不断培养优质后备队伍。二是“纳新”。聘任专职通识课教师,根据学校实际,可聘任暂无二级学院归属的青年教师,以稳定教学队伍,增强课程开课的连续性。

3.3 构建校本精品课程,优化系统反馈通道

第一,构建校本通选精品课程。鼓励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加大任课教师R9lloIMixx1MhxmGgqllNg==培训力度,宣传通识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关注学科知识前沿,组建交叉学科教学团队,管理部门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情况,初步遴选出优质的通选课给予立项资助,打造一批校本通选精品课程。目前A师院自建的校本通选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为避免后期校本通选精品课程流失,要在培育构建的同时加强循环资助建设,对于已经结项的精品课程继续资助,以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使开课连续性有保证,并辐射带动青年教师团队发展。

第二,优化系统反馈通道。优化选课结果系统反馈通道。选课结果是映射课程总目标、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优化学生端选课结果反馈通道,让学生能查看到所选课程的课程类别,保证其选课课程科学合理;其次应优化管理端选课结果反馈通道,以便根据学生选课结果调整课程开课情况。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通识选修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2021337)。

参考文献

[1] 张英.高校通识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91.

[2] 解登峰,谢章明.高校师范生通识选修课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2-114.

[3] 万爱莲.两所高校通识选修课相关政策对比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9):80-83.

[4] 李腊,金俊成.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研究——以皖西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20(4):102-107.

[5] 杜学领.通识选修课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4):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