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错专业,真的很常见
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为了避免退档,绝大部分考生会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因此也就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感受到的却是悲喜交加。事实上,不管什么专业都会有人觉得后悔。上豆瓣输入“大学后悔学”来搜索,你马上就能看到林林总总的专业吐槽小组——
看到这些动辄数万成员的小组,你是不是略略得到了些安慰——原来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倒霉蛋啊!
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糟糕
当然这样的安慰还是太肤浅。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其实没有被自己心仪的专业录取,这个事情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在大学里深入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各个专业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惊喜地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原本很抵触的专业,完成了一次“先结婚后恋爱”的轻喜剧。
与此对应的,也有一定数量本来心满意足的同学,发现想象中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从上述豆瓣小组的名称可以看到,即便是常人眼里的好专业——医学、法学、会计学也没逃过被吐槽的命运。读到自己想读的专业,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但很多人都是进入大学后,才知道曾经中意的专业到底有多不适合自己。
所以,既然已经收到通知书了,与其长时间陷入悲观情绪中,不如在暑假期间就提前了解被录到的专业,比如找一些专业的入门书籍来读,去跟对应行业的成功人士交流,去做一些相应的兼职工作……通过深入了解来重新判断自己是不是对专业有着偏见。如果发现录取到的专业确实不是自己最终想走的路,那就利用这段时间,找准自己想选的方向,提前了解大学的转专业政策,做好应对的准备。正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转专业的相关信息吧。
转专业,开始放松限制
转专业的规定由来已久。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2017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但转专业历来不容易。为保证冷门、热门专业的生源均衡性,绝大多数高校对转专业有诸多限制。如要求成绩排名、进行考核、限制人数、限制可转入的专业、限制申请次数,等等。每个学校转专业的规定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跟大一的考试成绩有关,很多要求大一的成绩要在本专业排名前10%甚至前5%才有资格申请转专业,达不到排名的学生连申请资格都没有。
对于各高校转专业普遍存在的“高门槛”,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认为这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悖论——在原专业名列前茅的学生才具有转专业资格,而这些学生往往对所读专业怀有兴趣和特长;希望转出的,恰恰是那些对专业没有信心和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大概率是不好的。他主张,让每个学生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体现。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政策——取消所有转专业的门槛(对学生的成绩不设限制、对申请转入的专业不设限制),有意向的一、二年级学生均可提交申请。中国农业大学成为最早实行零门槛转专业的高校之一。
近些年,更多的高校加入了放宽转专业限制的行列中。
一些学校降低了转专业的门槛——
武汉大学:从2024级学生开始,学校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这意味着,今年考上武汉大学的所有大一新生,无论所报专业为何,都可在学院内部自由选择专业,转出学院也不再受到限制。
沈阳农业大学:对本科生转专业政策适时进行调整,转专业可申请比例由最初成绩专业排名前5%逐步调整为15%、70%,直至2020年以来的100%,并取消了有违纪处分及科目不及格的一票否决等限制条件。
大连理工大学:放宽了转专业申请条件,不做任何成绩、专业的限制,完全自由申请。
部分高校扩大了转专业的范围——
上海交通大学:学校本部和医学院之间可以互转。
同济大学:转专业政策坚持“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原则,享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复旦大学:从2022年起,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之间转专业通道也已双向打通。
也有一些学校增加了转专业的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入校后共享有4次申请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沈阳农业大学:学校转专业分为集中转专业和即时转专业两种方式。凡有特殊专长,或因疾病、参军入伍复学者,可在学籍注册四学期内申请即时转专业,其他情况均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集中进行。
转专业还可以突破报考时的选科限制——
对于部分选考科目和志愿方向存在矛盾的考生,放宽转专业限制也能带来更多选择机会。
在2024年新高考地区,几乎所有的理工农医专业都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填报。只选择物理不选择化学,就不能填报计算机、医学等热门专业。但汕头大学有3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对选考科目没有要求,比如建筑学专业转到计算机类专业,有物理成绩即可,不需要化学成绩。
“热门”还是“热爱”,依旧是个问题
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扎根生长,这是转专业政策的意义所在。而更加开放灵活的转专业政策,不仅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从长远看也利于学科发展,倒逼各专业完善培养方案,吸引并留住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提供“自由恋爱”的探索,让学生与专业之间进行更具契合度的匹配,使“转专业”不再是尖子生的“特权”,这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转专业仍旧存在着一窝蜂往热门专业转的现象。由于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尽相同,如果全面放开转专业,出现大量由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的现象,是否有失公平?与此同时,从客观条件上看,院校的每个专业都有其最大容量,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很难让每个申请转专业的人如愿以偿。
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降低甚至取消转专业的申请门槛的同时,也会根据学生申请转入专业的师资、实验条件、办学条件测算出当年可以接收多少个学生转专业,并相应设置一些转入门槛条件,如上一年或三个学期的绩点、综合表现、面试考核等。
对于准大学生而言,则更应认识到,专业的冷和热始终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天坑”土木工程在不久之前还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而如今被热捧的计算机大类的招生人数年年上涨,谁能说不会有供大于求的时候?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努力实现专业“自由行”,把选择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但在技术加速迭代或经济波动剧烈时代,专业选择也越来越无法充当就业指引的路灯,很多同学仍然会对所选专业及未来感到焦虑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静下心来,从自身兴趣和能力特点出发,认真思考自己需不需要转专业,转什么样的专业才是真正适合自己,而不是盲目地追风所谓的“好”专业、“热门”专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跨专业的人才更有竞争优势。即便真的对某一专业情有独钟,也可以先把本专业学好,再考虑通过考研等方式追求心仪的专业。
转专业成功率为100%的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实行“三段式”培养,新生入学后一年半以修读公共课程为主,为重新选择专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有两次调整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在第二学期“主修专业预确认”工作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第二次是在第三学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时,最终选择自己所学专业。这两次只要提出申请,学生就可以转入自己想去的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之所以可以实现专业的自由转入转出,是因为它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校。该校目前研究生人数有一万多人,与此对应,2022届本科生仅408人,即便转专业人数达到了192人,学校仍有足够的师资来满足本科生转专业的需求。同样确保本科生自由转专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实也是因为有相似的情况。这是其他大学没有办法比拟的。
最好的热门是内心的热爱。无论是坚定地选择奔赴热爱,还是沿着原本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祝愿你们都能在大学中努力地探索自我、寻找自我,哪怕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挣扎、挫折,甚至是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