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进展与教学探索

2024-08-07 00:00:00赵奥孔蓝蓝
高教学刊 2024年23期

摘 要:基于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2017—2022年间有关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区演进等方面展示可视化图谱,得到如下研究结论。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思政建设、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协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涵与外延近些年都在不断丰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逻辑层面上是有机相联、同向同行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切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工作。

关键词:课程思政;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三全育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93-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during 2017-2022 based on Citespace.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the co-occurrence of key words,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related organically with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In the principle of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combine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research work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r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visual analysis; bibliometric;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些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展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方向性指导。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纲要制定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近些年来,围绕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对国内有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进行动态演进式梳理,重点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化历程进行分析,直观呈现出课程思政的理论建构与知识元基础,以期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建设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 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按照篇名“课程思政”进行初级检索,检索到近40 000条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运用高级检索功能,删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以及一些不适合可视化图谱分析的文献,只精确地保留了CSSCI检索、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条目,检索范围为2017—2022年,截至2022年12月1日共计检索出708条文献。

(二)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一款强大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它能够对多个数据库中的海量文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帮助研究人员快速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整体脉络和关键信息。通过运用文本挖掘、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能够生成直观的可视化图谱,展示文献之间的关联、演变趋势以及关键节点。本文借助该软件可以有效地对课程思政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研究进展情况的梳理。

二 知识图谱分析

(一) 关键词共现分析

按照Threshold=5、Font Size=15,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如图1所示,围绕课程思政这一研究主题,有立德树人、思政建设、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协同育人和思政元素等词成为主要共现关键词。课程思政确实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努力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全员”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全程”则强调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入学到毕业,都应保持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全方位”则是指思政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应通过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入学生思想深处,不论是理工科,抑或是新文科建设,都离不开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其中,立德树人作为主要关键词,与“课程思政”这一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共现程度最为紧密,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对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时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育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工作引领的发力点。

(二) 关键词突现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Burstness功能对近些年来突现出的主要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教学改革”这一关键词突现强度最大,并且在2020年达到出现高峰。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原始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必须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书育人”这一关键词突现强度排名第二,在2019年影响较大。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教书育人融入整个职业生涯。除此之外,“隐性教育”“同向同行”“教学方法”等关键词在2019—2020年间的突现程度也相对较高。高校课程按照其表现形态一般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隐性课程的协同相互作用。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隐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能够深入学生思想深处。

广大教师将思政资源贯穿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各个课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让课程每个环节都“处处有思政、环环扣思政”。2022年,“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出现了“通识教育”这一突现情况,相较于之前许多学者关注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通识课程更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并且,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是在大一、大二学年集中开展,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将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围绕“课程思政”,得到8个聚类,结果见表1。聚类中心隶属于第一聚类,即2020年出现的“课程思政”“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关键词。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是分不开的,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与此同时,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所有聚类结果均是围绕2018—2020年间而涌现出的,更加可以证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达到研究的高潮,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大致分析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价值引领”这三个主要聚类词汇是与“课程思政”最为紧密的,而这三个聚类关键词恰恰是推进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工作的三个主要发力点,“立德树人”是基础,“三全育人”是过程,“价值引领”是目标。

(四) 关键词时区演进分析

有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研究,伴随着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拓展,是不断深入的,二者在本质上是相融的。我们需要对有关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所涌现出来的关键词进行时间轴上的演进分析。如图3所示,图谱标记点为关键词出现的年份,累积量为出现频率,并在每个时区匹配对应的热点词,呈现出该领域历年的研究动态。该坐标系中的关键词是从2017年开始,并且呈现出由零散稀疏转变为多而密集的变化趋势,特别在2020年之后,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出现“井喷”状态,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是在不断拓展的。特别是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将更加与具体育人目标有机相结合。

(五) 基于图谱的热点问题分析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关系分析

二者从理论意义上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何玉海等[1]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一种思想理念,它不但需要运用整个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指导或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过程,更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理性认识。高德毅等[2]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还有学者从协同育人教育阐释二者关系,例如邱仁富[3]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着力点放在阐释同向同行育人方向上,认为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步调一致及共享发展的目标。

2 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关系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也是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重要保障。“三全育人”理念强调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层面落实育人工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方向指引[4]。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促进高校教育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5]。新时代呼唤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全面加强与改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6]。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是“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7]。课程思政与高等教育是同向而行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模式,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大精神力量[8]。因此,“三全育人”是思政育人的指导思想,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的抓手和实践[9]。

三 现实教学应用与展望

高校课程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专业课价值引领和思政育人的进一步举措[10]。结合经济学专业必修课产业经济学课程,经过五年5个教学周期的不断积累与改进,已经形成了6个成熟的思政案例教学样例,包括:①通过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使得学生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具备更强话语权,拥有信心和民族自豪感。②通过讲解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变动走势,使得学生认识到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与优化,结合高质量发展,突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③通过中国制造2025案例和德国工业4.0案例的对比讲解,使得学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对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通过国际对比分析,激发爱国之情。④通过国内外成功和失败的产业布局案例分析,使得学生了解产业布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并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产业布局关乎国家安全。⑤通过专题研讨活动,使得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卡特尔垄断定价的市场行为进行批判,并从产业组织理论层面上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劣根性。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产业政策的案例对比分析,客观地评价我国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和需要完善的问题,激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感。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程组采取了教学沙龙俱乐部、微格小型研讨、案例大赛等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在课程反馈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明显提升,并且能够主动融于课程思政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研讨亦或是撰写案例论文,都能够自觉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始终,这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就是一种成功尝试。

综上,要切实将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职业观。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将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与实践要义贯穿于整个课程的生命周期中,优化培养方案的设定,加快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步伐,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32-136.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4] 范文敏,石波.“三全育人”理念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7):99.

[5] 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4):265-270.

[6] 高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30-32.

[7] 李丽红.“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185-188.

[8] 赵彦.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大学教育,2022(11):211-213.

[9] 祁晓玉,张宇.“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J].大学,2023(3):129-132.

[10] 吴佳妍,眭国荣.“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1):35-38.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构与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JG21DB124)

第一作者简介:赵奥(198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