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为基础、广泛和深厚的自信,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具有多种含义和要求,通过认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深入了解高校中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改变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加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给出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自信;高校思政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89-04
Abstrac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more basic, extensive and profou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and the basis for realiz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has a variety of meanings and requirements. We clarify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understand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self-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rrent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we put forward the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schools, chang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deas.
Keywords: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assertive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on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多样文化的刺激与冲击,“文化不自信”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理,社会经验不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文化自信一旦受影响,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产生侵蚀。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在当下信息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培养文化自信、从多元文化中辩证地学习,是目前高校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含义与要求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强调文化自信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之间也存在互相融合,而大众传媒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也伴随文化侵略等冲突,形成了现在的多元文化背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向全面开放,原来的一元文化格局逐渐被打破,在强调社会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多样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转型期的新生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形成了国内的多元文化现象[1]。这种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冲击、互相影响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扩大影响,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产生侵蚀,这种背景下,尤其需要我们加强文化自信。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往往伴随着文化冲突。我国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对此只有保持文化自信才能加强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不是一味地接纳吸收外来文化,或是固步自封、固守本土文化拒绝交流,加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文化自信的要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看待外来文化,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秉承“扬弃”精神,批判性地总结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间的融合与发展。
其中批判性地总结本土文化,包括对我国的本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先进的部分。加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现代革命文化,学习和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2]。
吸收外来文化,要求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对我们中华文化中有益、提升的部分选择性地纳为己用,博采众长,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二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稳扎稳打地前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中华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之路。无论是从历史的脚步中,还是从现实的前进中,我们都要有信心地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寻找民族自信,并将其与大学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让他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同和依恋[3]。
(二) 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而育人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传播上要注意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推广中推广,使其在国内和国际上更准确、更精致地呈现,这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中的行为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现行制度和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专业学习意识。通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下,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等部门和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围绕建立机构文化自信,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同时为机构和文化交流创造渠道[4]。
学生对制度文化最大的信心是制度文化的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制度文化观念根植于意识形态”是质变,那么在质变中实现量变的积累,就是在加强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中,制度文化知识的转移和舆论的动员,也是制度文化知识获取的定位和推动。
(四) 有利于开展多资源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要依靠多种资源,尤其是新媒体等方式。新媒体的形式和内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习惯,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更容易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正确使用新媒体,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教学,提前筛选和判断网上信息,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教师在使用网络平台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三 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文化思潮,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的文化认识不多,却对外来文化如数家珍,变得崇洋媚外,觉得国外的月亮更圆。例如,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外国的节日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各大商家开始在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等日子里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里,由于年纪不大、缺少一些社会阅历等因素,更愿意去追逐潮流,过“洋节”的氛围更浓。后来,随着国家加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对这些“洋节”的新鲜感过去,也开始自然看待,没有特别推崇“洋节”。这也侧面反映出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中的文化自信现状。曾经在高校中开展的红色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很有成效的,但这些教育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宣传[5],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二) 思政教育团队缺乏创新性
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学生互动时,思政教育团队的教育者都应保证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通过同理心了解学生的真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6]。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如爱国主义、自信进取、节俭等以爱国主义、自信勤奋为代表的优秀精神道德理念。如今,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分为以下三种,首先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上的思政课教育,专业不同,思政课的数目也不同,除去思政教育类的专业,其他专业的思政课基本有十二门左右。其次,不同高校开展的不同的团日、党日主题活动,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途径。还有高校对大学生引导的课外活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影响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对简单、较少。一些学校也会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大多只是选修课,受欢迎程度仍有很大限制。事实上,除课程教学活动外,校园活动以及目前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相对广泛的网络媒体都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因此,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
在高校的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更多的老师还在讲台上或多媒体课件上“照本宣科”,把所有的理论知识点都讲完。教师采用单向的“说教”或“填鸭式”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缺乏课堂互动。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让学生真正与中华文化产生共鸣。
(三) 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滞后并且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多数高校主要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网和校园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相关网站上发布和更新校内外信息。但相关网站多为红色信息,出版物内容多为会议内容。网站的内容不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形式单一,网站缺乏特色,缺乏与大学生的互动,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也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表明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网络媒体的多媒体性、快捷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其共享性、群众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覆盖面和存储量。虽然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有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作为校系网站进行运作,并以管理思维开展相关的网站工作。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注重理论资料的简单化、扁平化,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媒体视听享受和在线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 多元文化视野下提升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宣讲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而一个合格的教师宣讲解惑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专业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有深入全面的把握,并能将两者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此,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加强教师对提升文化自信的系统深刻把握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二) 优化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
在学校方面,首先要丰富我们的教育课程体系,不要保守。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可以通过文化的渗透和课堂的生动呈现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简单地传授知识点,还可以通过文化的拓展和外延,将代表人物的故事和经典格言融入其中,融入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勤劳奋斗和改革创新等一些优秀精神。通过举例、典故等学生喜欢、生动而不枯燥的方式,能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进入“孔孟故里”“体验传统政治的利与弊”“感受民族革命精神”等传统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或者是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活动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改变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
为实现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思政教师应调整教育内容,以文化渗透为中心展开思政教育,同时了解学生对文化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思政教育中文化内容[7]。学生文化掌握情况决定教育效果,因此思政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前,需了解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融入文化自信,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包含历史、哲学等,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为文化自信的融入奠定基础。
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文化自信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扩展教学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文化,文化自信培养效果显著。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教育质量,思政教师需研究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特点,选择符合高校学生接受偏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活动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次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某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增加文化活动环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信心。学校可以组织和安排学生参观一些传统艺术表演或民俗体验馆,以具体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敬畏之心,增强文化自信。
(四) 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因此,学生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积累和认识[8],对西方文明有准确的认识,进而在深入分析本土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中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和意义,树立足够的文化自信。支持其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下的决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其深厚的个人文化基础,这样在课堂上的理论渗透和自觉影响下才会更具活力和说服力。
(五)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文化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文化教育,通过建设一系列核心网络平台,将优质信息资源推送给学生,达到以积而育人、以隐而育人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由于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日常习惯,将大大降低沟通成本,事半功倍。同时,还必须注意积极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的积极传播[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仅包括网站,还包括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因此,高校应充分考虑不同网络教育平台学生的受欢迎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高校需要继续推进特色网站建设,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创新网站模块设计,确保网站内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建立特色网站。例如,可以开设一些就业指导、学习问答、心理健康咨询等栏目,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第二,高校需要加强其他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如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避免灌输式教育模式的运用,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丰富高校学生的社会经验,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后,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全新的理解,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与此同时,教师可创新思政教育期末考核方式,将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引起学生对社会活动的重视,使新型教育理念贯穿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某高校思政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为学生创造践行文化自信的机会,保证了教育质量。
五 结束语
在多元文化碰撞的冲击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改变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并且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等新途径,才能逐步培养每一个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支持者,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元修成,张澍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策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3):54-56.
[2] 柴艳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评《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239.
[3] 周泰石.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讨[J].高教学刊,2022,8(20):173-176.
[4] 李凤亮,古珍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J].东岳论丛,2020,41(11):111-118,191.
[5] 刘白杨.高校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0):131-136.
[6] 张晨静.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11-13.
[7] 田媛媛.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53-55.
[8] 白云翔.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坚定文化自信[J].山东社会科学,2021(9):182-187.
[9] 崔晓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2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意象与认同——受众心理的思政传播”阶段性研究成果(JG21DB265,项目主持人为孙平)
第一作者简介:孙平(1970-),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