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金属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深、难和综合性强等特点。该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工作经历,从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队伍引入与整合、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多维化等方面,探讨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效果,为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39-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a crucial guarante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s of young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is a central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stry in which the course content is abundant, deep,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from these aspects: th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he introd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ea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study hopes that these practical result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graduate stud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method
古人云,“育人”先“育德”。自孔孟先贤开始,历代教育家就非常重视“德”的培养。思想品德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思想品德起着把方向的总开关作用。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关键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重要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历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研究生教育中开展好课程思政,培养“德智”并育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重点课题。本文结合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化学专业研究生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项目的实践,从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队伍引入与整合、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多维化等方面,探讨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效果,为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探索思路。
一 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 金属有机化学课程介绍
金属有机化学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2]。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涵盖:①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③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该门课程由于具有涉及广、内容深、技术新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功底。由于地方高校学生化学基础相对薄弱,对高深的理论内容理解慢[3]。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时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更加注重课程的应用性,着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将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专业目标和育人目标两大板块。
专业目标:①对金属有机化学理论和金属有机化学基元反应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理解金属有机化学理论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②掌握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对金属有机化学发展趋势、前沿领域有明确的判断;③掌握重要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常规制备方法、反应性质,以及在工业催化、酶催化、药物制备和材料合成中的重要应用。
育人目标: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对交叉学科及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与认同;②培养严谨求实和开拓创新的学风,了解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起步、发展、壮大历史脉络,增进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紧扣“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思政内涵,致力于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二 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一) 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与编排
根据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与编排,深入挖掘课程中涉及的思政育人素材,通过思政内容对专业内容的映射与融入,消除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春雨润物无声的目标[4]。表1列举部分课程思政元素案例以供参考。
(二) 教学队伍引入与整合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教学团队建设,围绕教学队伍引入与整合开展工作。主要的工作包括如下几点。
1 加强教学团队的组建与优化工作
选择配备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深、思想风貌清新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发挥教研室集体备课功能,定期开展研讨,群策群力,发挥集体评议的优势;引入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如邀请优秀校外专家为学生上示范课或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拓展课程容量与内涵,发挥好优秀专家的牵引作用(如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杰出青年专家进行授课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2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作用
邀请党支部书记及专家听课,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依托党建品牌工作室,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党旗飘扬在讲台上;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强化课程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
3 选派教师进修研修,提升业务及政治能力
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业、优秀高校、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和研修,开拓视野、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与趋势,提升业务素质及政治能力。利用进修研修机会,整合企业专家资源,利用科技企业研究案例,介绍金属有机化学知识,提升先进技术与课程的贴合度,打通“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堵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多维化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它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5]。为了适应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要求,我们从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1 教的方法
1)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对待金属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老师跟学生同样,既要教也要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掌握金属有机化学课程的发展动态。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刻苦专研的精神,用自身行动作为带动,赋以学生优秀的精神榜样,进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能。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关心学生,进而获得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2)课前、课中、课后三育并举。金属有机化学课程容量大、内容深,面临课时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因此教学中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育并举的方法。即课前老师指定预习阅读内容,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掌握,同时可以记录下预习中的疑惑和问题;课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授课,提升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课后教师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加强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3)传统讲授与翻转课堂并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远程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课堂的容量与边界,做好课堂讲授工作,注重课堂讲授的效率与质量:例如通过网络会议邀请校外专家参与课堂讨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应用催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同时也使表达交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 学的方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内所教授的内容受限于学时的多少,如何突破课堂容量限制,开拓好课外学习成为了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更应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可在老师指导下,加强文献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吸收的能力,同时将课堂内容与课外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提升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
2)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线下资源进行学习,同时线上丰富的资源作为补充。比如,在教学中规定学生一定的在线学习量:X-MOL、化学空间、实用有机合成化学APP在线学习、化学加视频学术会议和专利资讯等,学生以截图形式获得相应的学习积分。线下与线上学习方式的充分应用锻炼了学生的现代沟通工具应用能力,同时大大拓展了金属有机化学课程的边界,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并服务于生产生活。
3)个人与团队相结合。团队协作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本课程学习中,不仅强调独立开展学习工作的能力,同时注重密切协作、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让每个小组完成一篇综述论文,让3~5名学生根据各自的擅长进行自主分工,并在规定的时间上交论文。小组成员就工作情况进行自评,老师再对各自的工作进行点评,分析得失。各组同学不仅学会了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也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教学效果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系统检测。教学效果评价的合理应用是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6]。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基于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三个方面。
1 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受众主体,对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效果有直接的感受,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评价。我们制作了问卷调查表(表2),并且将请学生进行随机匿名填写,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课程改进提高。
2 教师自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对是否达成课程的智育和德育目标有着真切的感受。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采用了前、中、后三段式的教学效果自评,具体体现在:课前——教师自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及精神风貌等教学准备工作的状态评价;课中——教学工作进行到课程半期中段时,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检视,对达成度较好的地方继续坚持,对达成度不理想的地方进行调整;课后——整门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成绩等进行总体评价,分析课堂教学得失,提出整改提高的措施。
3 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监督手段。目前主要采用校内外专家结合评价的方式,专家来源于高校、企业及管理层,尽量确保评价结果公正准确,并且可以做到不同学校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在专家评价环节,要高度重视专家的意见建议,发扬向专家学习的精神,对需要提高的地方进行系统改进,并向专家进行及时反馈。
三 结束语
课程思政要求我们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并且随着我国“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趋势,研究生教育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7],对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结合笔者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上做了一些探索,主要体现在:结合学科特点精心编排课程思政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课程资源及专家优势,进行有效整合,从内容、形式、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有力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德育、智育双重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纲,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发展前沿,为打造“育人于德行、传人以精业”的润物细无声式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品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包丹丹.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百年——兼论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百年建构[J].教育史研究,2022,4(1):10-14.
[2] 宋礼成,王佰全.金属有机化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3] 欧亚平,毛芳芳,崔莺,等.地方高校开设金属有机化学课程的探索与分析[J].广东化工,2017,44(6):187-188.
[4] 王彦波,陈沛,陈露露,等.浅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18,46(12):136-137.
[5] 朱庭顺,汪波.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探索[J].大学化学,2023,38(2):1-6.
[6] 王丽,潘虹,刘大颖.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化学教育,2022,43(18):58-63.
[7] 陈榕,周璐,郝冬雪,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4):172-17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师资培训”(202102072054);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金属有机化学”(SZ202107)
第一作者简介:杨义(1985-),男,汉族,四川乐山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