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思政课教学的三维契合向度

2024-08-07 00:00:00薛晓芳
高教学刊 2024年23期

摘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的提出,反映出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新高度,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彻底变革的决心和信心。培育全民族新的文化使命感,自觉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上升到担当和创新的高度,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更要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德树人作用突出,理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理路,积极探释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多重契合向度,从而主动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契合向度;思政建设;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101-05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he major proposition of build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flects that the grasp of the law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reached a new height, and fully demonstrates the determination and confidence of the CPC people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Cultivating a new sense of cultural mission for the entire nation and consciously elev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a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ourse plays an outstanding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and itshould be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ctively explore and interpret the multiple fitting dimensions between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im i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undertake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building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fitting dimensio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关乎着国本、国运,是国家兴盛的精神支撑,而文化使命是主体人所担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文化责任。2023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再次强调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的提出,不但标注出了文化强国事业的新高度,而且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的新质内涵,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彻底变革的决心和信心。培育全民族新的文化使命感,自觉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上升到担当和创新的高度,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更要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理路,积极探释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契合向度,从而主动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

逻辑契合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纲要”课两者历史文脉相关联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或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2]。沿着人类历史长河探寻,不难发现,由于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和人口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文明体。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盛久不衰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3]。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曾高度评价中华文明,他将中国视为“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实体”[4]。法国学者于连·弗朗索瓦也认为“中国文明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独自发展的、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是从外部正视欧洲的思想——由此使之脱离传统成见——的理想形象”[5]。古老的中华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它内在包含着的“文明基因”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然而中华文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传统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西升东降”强势来袭中蒙受尘埃,“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鸿沟一度横亘国人面前难以逾越。事实证明,作为前现代性文明的中华文明在现代性文明的冲击下亟需实现转型。在向现代文明的早期艰辛跋涉中,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强有力的领导阶级,未能重新激活中华文明,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证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追寻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文明成就,有力回应了“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新时代清晰地勘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华文明的全新图景也由此被建构,那就是在强国复兴时代,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新的文明形态。所以从这里看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进步的标识。

回首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文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百年沧桑洗礼中经历了创造性转化的发展演变,而这一进程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变迁密切相关。“纲要”课所涉及的历史时段,“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6]。“纲要”课的历史虽然肇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但是以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开篇,浓墨重彩展现一幅恢弘厚重的中华文明图景,这一文明图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再现,对增强历史认同和坚定历史自信有了深厚的根基和本源。可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大举进犯,曾经的“天朝上国”神州陆沉,皇权陨落,文明凋零,中华文化由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化危机推动着文化的探索,在对中华文明现代化探索进程中,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轮番登场,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企图拯救中华民族出苦海。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对儒学思想极力维护和抱残守缺,面对着传统夷夏观被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文化保守主义以认同、回归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找寻民族文化的延续价值为使命,排斥和抗拒汲取西方优秀文化元素来实现民族新文化的发展,虽然文化保守主义在防范西方文化霸权和坚守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它明显的保守性、偏狭性难以指导近现代中国完成迫切救亡图存的使命任务。而近代文化激进主义则强调追随西方自由主义为取向,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主张以激进反传统,把历史推向新生,虽然他们以颠覆传统为己任主动迎合时事变迁,但是与传统血脉的割裂难以挽救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落败。事实证明,不管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文化激进主义”都人为地割裂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历史性解构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特性,它们“非中即西”“非古即今”的二元对立思维陷入到崩溃与解体的文化困境中,最终无力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走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7]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角度慎视和看待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路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满怀信心的强调:“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8]。“具有高度文化”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自信带动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开创着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他在阐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江泽民同志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社会主义文化”[10]。胡锦涛同志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谋划与推进,为党在新时代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奠定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崇高使命,清晰地擘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宏伟新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纲要”课180多年历史脉络审视,这段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又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史。一百多年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民建构新的文化形态和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契合无间,在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历史任务的同时不断推进着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因此,回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历程,不难发现这一演进历程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密切关联,正如有学者指出“文化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动员武器,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最终凝聚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它实际上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涵被不断扩大”[11]。从文化叙事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向文明跃迁上的历史主动性。

二 价值融合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纲要”课两者对文化自信相关切

先进的、繁荣的文明形态以其历史的连续性和天然的兼容性更容易激发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中华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显示出强劲的内驱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赓续向前文脉不辍,连遭忧患而不竭,究其原因是在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历经几千年而持续演进的“连续性”基因清晰地展现着中华文明从滥觞、孕育和不断发展的传承脉络,这一独特的内在机理为文脉的持久绵长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也为形塑文化现代化形态指明了坚实的特色进路。革故鼎新的“创新性”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2]。向内凝聚的统一性熔铸在各族人民的深层精神世界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兼收并蓄和协和万邦的包容性与和平性超越了零和博弈思维为特征的单向度文明,共同锻造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的内核特性,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发展进程,激发文化主体产生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文化情感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是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对创造性地推进中华文化所秉持着基本立场和态度[13]。其核心是文化认同。作为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一以贯之地保持中华文明原有的内核特性基础上,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展现出中华文明新时代全新图景,它也必将重拾文化主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紧密连接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对文化自信的坚定,是巩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纲要”课有自己独特的“立德树人”的使命,它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5]。从文化叙事的角度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致力于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继而实现了中国人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由被动转入主动的伟大转变,也从此踏上了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号召,到新时代奏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强音,对文化自信的前赴后继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承担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性。本课程所涉及的“四个选择”就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而“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百余年来,从遭遇文明危机到建构全球化语境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人类文明形态的彻底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由于“纲要”课教学内容承载了文化自信教育的历史根底与现实依据,因此“纲要”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自信教育从目的上具有耦合性,如若从文化主线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不难发现,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逐渐经历了从自卑、自省到自觉再到自信的文化蜕变,文化自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程的开启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培养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既要立足历史与现实的认知,也要着眼未来文化发展前yXwd2vYn42woK1blfcAN7w==景的把握”[16]。所以,“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依托中国近现代史这一载体,发挥“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摄入心魂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文化进路的深刻审慎与省思,帮助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渊源、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保持清醒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心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

三 实践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纲要”课两者对个体价值观塑造相关照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文明形态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而文明形态的演进是内部演化和外部通约嵌合互动的结果,既往文明形态的约束和不同文明主体的互鉴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具体样态的重塑。“人类文明形态正是在内部演进和外部交流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形成了继承性、关联性和开创性的统一”[1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明形态也正是遵循内部演进和外部互动交流的逻辑规律,奔涌而至。它植根于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沃壤,吮吸着“包括天下为公、 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民为邦本、 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九州共贯、 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 修齐治平、 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天人合一、 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18],传承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化学反应”,让真理之光重新激活中华文明,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为新的文明形态。同时它还秉持着尊重差异的“和合思想”和共通共生的民族品性,超越了以零和博弈思维为特征的单向度文明,在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从这里看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赓续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吐故纳新,是汇聚了西方文明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蕴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的生态观、民主观、文明观和价值观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激励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我们把握历史主动倾力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对这一新文化的生命体持有的坚定信心,是我们对这一新的文明形态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也彰显了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认同”。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终将能落实到个体微观层面,致力于个体价值观的塑造。“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本质是一种“内涵文化生命、体现文化价值、承担文化使命的文化实体”[1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助“纲要”课这一文化实体,发挥“以文载道”的渗透和传递功能,教育和引领当代大学生担负起文化的传承、实践和创新使命任务。因此,在“纲要”教学中,首先要关照当下所关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品格,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期独具特色的创造性成果,在日用不知中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所以要充分挖掘、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融入“纲要”课的教学要素,实现二者相融相通,使当代大学生在历史浸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从而发挥“纲要”课的育人功能;其次,要关照当下所关切的“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两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了精辟论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将“两个结合”通过“文化叙事”的形式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站在文化叙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历程,更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恢宏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视野,从而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最后,还要关照当下所关切的全球化语境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世界历史意蕴,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1]的期许,这一期许要我们坚守文化信仰,同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破解文明冲突论、新自由主义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对“纲要”课带来的负面影响,破除“西方化=现代化”思维范式,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引导大学生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任。

四 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变迁,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性变革,引领着文明和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赋予不同阶段的文明和文化建设以不同的使命担当”[22]。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蕴含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逐渐延展至世界维度,在繁星闪烁的世界文明中占据着最璀璨的位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塑造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中华文明作为总体的“现代”或“现代化”语境的具体呈现。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被赋予新的使命,那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虽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对文化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但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在肩的理论品格,也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契机的历史主动精神。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做到“知所从来”,更要在要旨达成层面做到“行所必至”。高校大学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作为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在大学开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看,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和复兴史,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理路高度契合。因此,“纲要”课要挖掘整合体现中国特色的本体文化这一教学要素,在教学内容上关照全球化语境下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力,从而主动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9.

[2] 吴定海.城市文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14.

[3] 习近平: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明自信[N].人民日报,2022-5-29(1).

[4] [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164.

[5] 乐黛云.文化自觉与文明冲突[J].文史哲,2003(3):17-19,23.

[6]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8]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0]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11] 林雅华.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文化叙事的历史演进与新时代内涵[J].广东社会科学,2022(4):130.

[1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6-3(1).

[13] 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8-01-08(15).

[1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

[15]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1.

[16] 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3):74-77.

[17] 陈庭翰,吴定海.束缚与勃兴:文明形态的变革与历史性展开[J].理论导刊,2023(12):109-114.

[18]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23-6-4.

[19]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50.

[2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1]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10):3-9.

[22] 李凤亮,涂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重自信[J].学术研究,2023(10):1-7.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教改项目“韶关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阶段性成果(粤教高函〔2021〕29号)

作者简介:薛晓芳(197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地方历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