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深度铰链作战的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8-07 00:00:00袁晓静罗伟蓬张宏强褚靖周永涛张泽
高教学刊 2024年23期

摘 要:紧贴装备保障岗位“随时能保、全时待战”要求,聚焦装备保障链自主保底急需,提出装备保障人才“五懂”能力模型,探索“一中心二驱动三传动三进阶”课程与训练支撑体系,探索保障能力五维促进机制,全链条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实现教员和学员装备保障能力“理论与实战、原理与实装、技能与实案”相融合,促使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与保障需求深度铰链,为军队院校装备保障类专业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提供科学的示范。

关键词:装备保障人才;为战育人;能力模型;新工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63-04

Abstract: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ready to be guaranteed at any time and ready to fight all the time" of equipment support posts, focusing on the urgent need of independent guarantee of equipment support chain, the "five knowledge" ability model of equipment support talents is proposed. The "one center, two drives, three drives, three advanced stages"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support system is explored. The five-dimensional promotion mechanism of support ability is explored, an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whole chain is improv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skill and practice"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realized, which promotes the deep hinge of equipment suppor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upport demand,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demonstration for deepening the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equipment support majors in military academies.

Keywords: equipment support personnel; educate people for the war; capability model;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装备保障是现代化高新端武器作战的基石。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优化、新型装备迭代升级,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加快,为破除制约部队作战能力的主要矛盾,依托全军联合大体系与发展自主保底手段相结合,打通指挥链,贯通杀伤链,畅通保障链,升级创新链。特别是部队训练持续高强度,装备常态化运用,装备保障“筹储供救”深度集成、铰链作战,培养可靠的装备保障人才成为“畅通保障链”的急需[1]。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对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很多综合性高校勇闯创新“无人区”,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顶尖高校教育专家从建设理念、思路、目标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在进行培养体系结构性改革的同时,着力推动新兴科学技术和新产业革命的扩展和融合,增加新的课程布局和课程知识,构建特色工程教育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有效提升了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2-4]。

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新机遇,如何积极吸取国民教育教学体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着眼装备保障人才进入作战链条的特殊需要,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撑、细化特种车辆运用保障课程内涵,塑造素质过硬的教学梯队,充分发挥功能集约运作高效的实践平台,推动机械工程专业学员适应部队装备保障实战化要求,成为解决提升部队急需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 装备保障专业适应实战化存在的不足

调研反映,毕业学员对岗位适应比较慢。经过梳理总结,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在部队特种车辆运用保障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不够贴近特种车辆装备保障任职需求、学员对自身专业定位仅局限于维修专业、装备维修与保障实践太少、对特种车辆结构认知不够深入等问题。

一是装备保障人才能力与部队需求对标不紧密。随着部队体制调整优化、转型跨越发展,装备勤务保障需求激增,装备保障类人才培养要紧贴新时代军事战略对装备保障岗位需求深化改革,准确勾画装备保障人才能力模型。

二是专业课程体系与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贴得不紧密。针对装备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岗位塑造不够、装备介入深度不够、研战思战不浓”的难题,要构建以保障筹划拟制推演为牵引、装备故障机理为主体、特情处置为依托融合保障指挥、组训管理和装备维护的能力塑造课程体系。

三是专业实践与装备保障运用结合不紧。着眼装备实战化保障需求,突破传统实践教学偏重维修技能训练不足,需要构建有限条件下特情处置,虚实融合维修训练和协同推演训练,以期满足新时代实战化保障“能力本位、问题中心”的战位需求。

四是考核评价与部队实战保障贴合不紧密。专业课程教员知识积累厚,但是设置的考核与部队装备接触较少、动手能力偏弱,对部队装备保障现实问题接触少、部队装备保障行动参与少、实践经验不足,为战育人的理念和启发学员紧密结合部队锤炼成长的意志理念还需要强化。

二 培养装备保障人才深度铰链作战能力的几点思考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指示要求,对体系化设计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内容框架,探索适应实战化装备维修保障教学新模式,构建深度铰链作战的装备保障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一) 着眼装备保障岗位实战化需求,系统论证构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装备保障深度融入作战体系,特别是典型冲突深刻启示,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在蓬勃强军实践中获得生机。一是装备保障实战化变革急需多层次装备保障人才。当前,部队实战化训练程度不断加深,装备保障涉及的指挥与技术管理岗位类型、数量成倍增加,急需懂装备保障理论、熟悉装备保障活动规律、知晓装备保障建设发展、精通装备战时维修保障的专门人才队伍。对标装备保障人才任职岗位迫切需求,系统重构装备人才队伍体系,分层次突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从“技能型”向“技指保”融合型转变,实现“生长干部—首次任职—岗位晋升”阶梯型一体化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非常必要。二是重大任务行动保障急需构建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生成体系。近年来,部队应对重大任务要求装备保障持续保持在高节奏运行,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提升装备保障水平成为迫切解决的课题。装备维修保障人才是保障领域的中坚力量,是保障装备高戒备可靠使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作战对手、作战环境、作战任务、力量编成和行动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适应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力量使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瞄准训练大纲和条令条例要求,贴近装备高戒备使用保障实际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多层次有机储备成为破解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三是装备高戒备值班急需装备保障人才新的能力。调研发现,部队对装备保障人才需求,已经由装备全寿命全系统维修为核心转变为实战化综合保障。

为此,针对装备高戒备使用保障实际、装备保障“筹储供救” 深度铰链作战,装备保障人才实现可靠的综合保障能力,必须突出围绕保障指挥、装备结构原理、装备服役机理,保障装备运用开展实践实训,构建适应新时代装备使用与维修保障人才“懂装备保障指挥、懂装备服役机理、懂保障装备运用”能力。其中,懂装备保障指挥,就是掌握装备技术状态、装备作战运用指标、装备日常状态管理和装备数量质量情况,为装备方案设计、装备应急抢救组织以及装备保障训练提出知识支撑。懂装备服役机理,就是掌握特种运输平台和工程保障装备的结构原理、电气原理、动力系统原理,掌握维修工程学原理、特殊环境下机电液设备的损伤失效机理,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可靠服役保障提供知识支撑。懂保障装备运用,就是要懂专用保障装备以及检测维护设备的运用,为保障装备的科学运用提供知识支撑。构建的人才生成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着眼实战化保障现实需求,重塑深度铰链装备保障的课程体系架构

近年来,随着部队装备高戒备常态化运行和应急保障,聚焦装备保障力量从“筹储供救”整体成系统实战化训练提升保障作战需要,聚焦“一个中心、两轮驱动”,围绕装备服役可靠性和稳定性,把握装备保障共性问题、探索能够装备性能保持和状态恢复的课程训练体系。一个中心是指塑造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就是着眼部队参加军事行动对装备保障提出的现实要求,以实现装备筹措、储备、供应和抢救为重心的综合保障能力需求;两轮驱动就是以机动平台和部队专用施工装备服役期间的可靠保障为驱动力。

要实现此,需要按照“五懂”能力生成要求,对标国民教育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突出部队装备保障专业特色,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一是强化保障战斗力持续生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保障战斗力生成急需要求,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特种车辆与工程装备服役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判断,能够系统认知装备服役过程中状态保持、性能恢复的重要性;能提出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系统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二是构建与能力生成匹配的课程传动链条。构建机械工程专业知识链条。要依据国民教育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体系,通过机械工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种车辆机构与原理等课程,构建学员聚焦特种车辆的素养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综合保障专业技能知识链条。要围绕全寿命全系统保障,突出维修思想的培养,通过维修工程学、装备失效与防护、液压系统原理与维修和机电设备检测与诊断等课程,突出装备保障专业技能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装备综合保障指挥知识链条。要突出培养学员协同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能力,围绕装备保障组织指挥、工程运用与创新能力需求,通过装备管理、部队装备保障等课程构建所需知识体系。三是强化实践体系整合重构。遵循“以战领学”原则,以装备保障人才教学体系为基础,优化整合零散的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为车辆驾驶模块、装备操作训练模块、装备维修综合实践模块和专业实习模块,形成持续递进深化的大型综合实践教学。系统界定装备维修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教学模块,紧贴装备保障实战化要求;以装备保障筹划行动为牵引,引导学员提前从后装指挥员岗位思考研究问题,通过装备筹划模拟训练系统和方案推演系统进行案例推演形成总体认识,引导学员从装备保障筹划、装备维修训练、装备使用训练等角度启发后续能力需求,构建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相同的培养思路,推动装备保障实践“向部队、向装备、向任务”的实战化需求转变。

(三) 着眼保障能力急需,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部队需要什么,院校就要培养什么”要求,遵循“以战领学”原则,系统界定装备维修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在训练层次上设置“专业基础认知训练、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装备保障要素训练” 进阶式实践训练体系。一是构建急需的训练条件体系。结合部队实打实保作战急需,以能够演示启发的综合实验类基本条件为主,建设综合性实践教学条件;训练装备器材主要对标首次任职岗位能力涉及的“车辆和工程机械装备运用、维修、管理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从专业基本技能、科目模拟训练、实装综合演练三个层面进行能力重构。对标专业基础训练领域,重在加强专业基础训练根基。首次任职岗位训练领域,以模拟训练系统和实训装备为主,突出特种车辆底盘、施工机械、后装综合保障能力三条线,着力构建装备保障领域成体系训练的思路。

二是突出保障急需的综合化实训模式。面对实战装备保障需求,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和保障的战场环境、信息通信平台和多样化保障背景,实现战场、装备、人员和态势等要素的随机组合,提升学员后装保障指挥能力。注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专业基础认知训练,是指装备技术理论知识和维修技能为主的训练,包括车辆与工程机械装备结构基础认知、检测以及基础维修能力训练模块。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在掌握不同环境下装备性能损伤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装备特殊情况下的检测、维护、故障排除与应急抢修,增强快速抢修和持续保障能力。后装保障要素基础训练,主要依托信息化平台重点训练后装保障专业学员,构造模拟逼真现实环境,围绕后装保障要素实战技能要求,设置抢救抢修、特情处置、伪装防卫等保障训练,以保障单元编组、全要素保障、不同层级相同要素,实现综合集成训练。后装保障综合演练,以典型重大任务为牵引,协同各级作战筹划、控制各种作战力量,实现联合保障行动控制,提供保障任务分析、任务区分、保障方案生成等能力。

三是突出军地优势资源锻炼的路径。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育目标就是符合部队发展需要,围绕部队需求培养合格人才,要让人才尽快融入部队发展事业,就要提前利用好部队优势资源。对此,要利用重大活动时机,将学员编入任务单位,侧重于部队实战装备维修训练组织实施、保障筹划指挥、战时装备维修问题处置等;还要把学员撒向保障前沿,充分利用现地实情催化转化学员向战生存基本技能,启发学员献身国防的价值认同。

(四) 着眼装备保障专业难题,构建“五维”促进机制

面对装备实战化保障需求,装备保障专业还存在“岗位塑造不够、装备介入深度不够、研战思战不浓”等难题,对此,需要着力构建“五维”促进机制。一是加大实装促训。要充分利用实装和总成级设备,按照“提高学员实际能力, 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的总体要求,将部队实际保障训练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演化生成保障训练,实现实装维修保障训练与实装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二是深化科研增趣。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和积极参加教员科研项目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理念有机融入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训练中,引导学员发表研究论文、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极大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员培养专业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依托实案提神。以参与部队装备保障行动为牵引,引导学员从装备保障筹划、装备维修训练、装备使用训练等角度启发后续能力需求,促进“向部队、向装备、向任务”的实战化需求转变。四是大赛激发主动创新。突出学校科技创新大赛、保障材料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鼓励积极申报项目和积极参加教员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五是强化重大任务锤炼。利用综合演练时机将学员编入任务单位,利用专业实习把学员撒向一线部队,促进实战装备维修训练组织实施、战时装备维修问题处置等能力生成。通过综合实施,有力催化学员向战生存基本技能,有效解决了“岗位塑造不够、装备介入深度不够、研战思战不浓”的难题。

(五) 瞄准打仗型保障需求,构建以实装实案处置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战时应急供应保障、抢救抢修保障能力是装备保障力量具备的重心。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能力必须对接部队保障需求评估。

对于教员,着眼“晓战名师”目标要求,以知装研装能力为突破口,提升为战育人基本能力。一是阅历丰富。邀请部队专家讲学,协调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选送教师入厂跟学、重大任务跟训。二是岗位培塑。在组织年度考评的基础上,组织教员实践先训、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推动课堂教学逐节过。三是学员评教。每学期结束,由学员队具体组织学员对任课教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教员授课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对于学员,要采用“想定+答辩”“操作科目+考核”的考核方式,促进装备保障能力生成。一是加强筹划分析能力评估。装备保障筹划分析能力评估,结合教学训练大纲制定了实践课程评价标准方案,针对想定的装备保障案例,结合装备保障方案中的把关要点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并进行问题限时答辩。二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结合特种车辆装备复杂环境使用特点,设置车辆装备的应急抢修实践科目,以时间为基准检验学员完成情况。三是突出特情处置能力评估。以部队典型任务实施为背景,以机动平台保障为对象,根据突出训练考核,构建装备保障岗位“三个能力”要求的能力评估机制。

三 结束语

装备保障人才是新时代备战打仗的急需人才之一。只有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合思考国民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建设优势,研究部队特种车辆使用保障人才如何更好地支撑作战保障力量建设。着眼现在就打仗和未来能打仗两个维度,坚持三个面向摸清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进入作战链条的基本问题,深化高等教育培养规律构建维修保障人才能力生成模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培养环节、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四位一体”融合式培养体系,破解部队训练难以系统把握装备内在关系和工作原理,促使学员围绕“三个能力”要求,强化装备保障基础理论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实践创新以及作战运用能力,解决基层装备管理和保障专业核心能力紧缺需求,为提高装备保障专业人才进入保障战位提供坚强储备。

参考文献:

[1] 袁晓静,王友才,汪刘应,等.军队院校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向战施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4):50-53.

[2] 李兵,唐昊,陈文静,等.基于知识管理的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系统设计[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20,22(11):82-85.

[3] 张军挪,李永建,康小勇,等.装备技术保障与分队指挥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5):55-57.

[4] 王文秀,孙鲁青,王灵芝.海军航空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217-218.

[5] 宋庆东.建立院校教学装备优先保障机制的对策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1):8-10.

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省教改课题“适应实战化需求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19BY153)

第一作者简介:袁晓静(197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装备维修保障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