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核心岗位胜任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有效训练学生应急现场处置能力;重构公共卫生经典案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公共卫生岗位适应能力;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肩负健康中国的使命感。该文探索并实践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需求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35-04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i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and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to train appli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specialty of Xiamen Medical College follows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setting up moral principles, cooperation between medical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first". We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on the spot effectively,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classic cases of public health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We shoul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rain the students' adaptability to public health posts,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ealthy China",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healthy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ppli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to train appli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health undertaking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eventive medicine; public health;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1]。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核心岗位胜任力[2-3]。然而,我国当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大多“重技能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造成预防医学人才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匮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与社会需求不匹配[4-5]。针对这种现象,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开设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该具备的现场检测评估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场消杀处置能力和个人防护技能等,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一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痛点”问题
(一) 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6]。可能受到经费、现场、师资、教学活动组织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结合实际开展现场教学改革的少,实践技能教育上侧重于实验室技术的学习,现场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有效训练,导致学生对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缺乏深入直观认识和了解,阻碍学生早期接触和感受实际工作的机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 课程内容与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距离
在健康中国战略、新医科等背景下,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其中会调查、懂现场、能应急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摆在了岗位胜任力的突出位置。传统课程的内容过时,表现有:课程内容与实际公共卫生领域的需求脱节,缺乏对新发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无法满足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需求;课程内容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学生无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解决真实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中。总之,传统课程不具备现代性和前沿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脱节,对培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与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距离[7]。
(三) 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实践技能技术,无法有效训练现场处理公共卫生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情况往往复杂多变,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应急工作场景或社会环境,学生缺乏面对真实挑战的体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复杂的实践技能或技术,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通常需要团队合作,但在校内课堂和实验室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团队合作训练,这导致他们在团队协作和协调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课堂和实验室环境中,学生往往没有面对真实场景下的压力和紧张情况,因此,他们缺乏在压力下冷静应对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在课堂和实验室环境下,评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
二 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解决教学“痛点”问题
高校承担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供给侧,要把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作为改革重点[8]。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紧扣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加强顶层设计,开设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重构公共卫生经典案例教学内容,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打造以岗位胜任力为中心的“知识-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教学体系,应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实现特色课程的整体性创新。
(一) 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的校内教学团队均为“双师型”教师,其中课程负责人有24年疾控一线工作经历,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5.12”汶川地震防疫援助、尼伯特台风灾后防疫救援、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有丰富的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经验。同时邀请厦门市疾控中心和集美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专家、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职业健康专家等参加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现场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公园、体育馆、酒店和食堂等应急教学现场,应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教学方式,通过示范、指导、模拟演练、讲评、交流和协作互动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应急现场大课堂上实现课堂与现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升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成效,如图1所示。
2)应用信息化技术搭载厦门医学院一体化教学综合平台辅助教学,形成“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督学”。课前提早一周发布学习导读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化学习资源,通过在线任务点设置,实时跟踪和统计学生完成情况,重点关注基础薄弱和学习被动的学生。课中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反馈情况,针对性地运用BOPPPS教学设计公共卫生热点案例,引导学生线上讨论,教师及时辅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方法和基本流程。课后结合课中学习状况,采取思维导图作业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归纳总结,案例分析和应急处置工作报告促进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 应用为先,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重构经典案例教学内容
1)学校专门购置一台公共卫生应急现场教学检测车,车内配齐“水、空气、食品、环境、土壤、核辐射”等各类标本采集、快速检测和现场消杀等设备,实现移动实验室功能,以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专业技能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拓展校内和校外8个公共卫生应急教学现场,搭建“做中学、做中教、学中训”的典型场景,将课堂搬到现场,模拟发生经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进行现场教学,从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现场实操演练,有效训练学生现场处置能力。
2)以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立足公共卫生事件经典案例和公共卫生热点,学校与实践基地共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职业中毒应急处置》《洪涝水灾应急处置》《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环境污染应急处置》《风险沟通与现场管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调查模拟案例教学》《食物中毒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与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等适合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实践讲义、习题库、作业库等线下资源的建设,同时搭载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在线的学习视频、习题库等线上资源的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思维与能力训练提升为主,如图2所示。
3)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考核引入开放式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考的深度,有项目报告、小组讨论、作品展示、实验操作等形式,着重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达成度,如图3所示。
(三) 立德树人,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
公共卫生人才是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公共卫生人才必须有人民至上的立场,要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公共卫生问题是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公共卫生人才要坚持全球视野、国际眼光,要有胸怀天下,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教学团队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坚持胸怀天下立场,成立课程思政研讨组,共同以真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涌现的最美“逆行者”为素材,多方位、多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持续把伟大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程组织架构及课程教学活动,把厦门医学院“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四尽”医药卫生人才理念贯穿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为健康中国肩负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信仰的健康中国建设者,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 深化“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成效
(一) 学生用心悟,对课本知识有了近距离的“情感体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置身事外来回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在应急教学现场身临其境场景有很大差异[9]。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课程将各类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融合,现场教学形象生动,具有真实性、直观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激发。开课2轮共有209名预防医学本科生参加,学生撰写上课感悟、启示、收获等推文32篇,制作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情景剧视频6个,健康教育主题海报24幅,一致反映,通过“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对课本知识有了近距离的“情感体验”,使专业知识“入眼、入脑、入心”,强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很有帮助。
(二) 教师用心教,寓教于实践,显著增强学生的现场应急处置的岗位胜任力
实践育人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10]。教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基于应急现场教学检测车及其配套设备和应急教学现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现场教学,实现“理论讲解+技能实操+应急现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培养路径。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沉浸式现场学习职业中毒、洪涝水灾、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建立了基本的公共卫生应急思维能力,掌握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方法和流程,具备开展现场评估能力,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应急现场调查能力,应急现场标本采集和检测能力,现场消杀处置能力,现场个人防护技能。
(三) 培养人文底蕴,德育效果显著
通过“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健康中国使命感增强。学生撰写的系列上课感悟、启示、收获等推文,选择“公卫”就是选择“为公”——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课的启示,学生写到:“公卫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选择“公卫”就是选择“为公”,是社会对我们“公卫”专业的认同和“公卫”职业的尊崇。要工作更要健康——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课课堂的收获,学生写到:作为未来的“公卫人”,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注重提升职业中毒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助力中国劳动者实现“要工作、更要健康”。“知食”就是力量——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课的感悟,学生写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知食”就是力量,“公卫人”要发挥“知食”的力量,助力社会构筑食品安全“防火墙”,为百姓“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保驾护航。
四 结束语
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现场综合实践,模拟真实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全过程,创新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公共卫生应急现场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社会现场,从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现场实操演练,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思维与能力训练的提升为主,结合真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涌现的最美“逆行者”的素材,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遵循了“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有利于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 关红军,鲁俊华,郭毓鹏,等.“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7-9.
[2] 邹云锋,农清清,梁桂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公共卫生技能培养应用“一核三翼”模式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1(12):70-72.
[3] 林蕙青.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几个重点领域改革的新思考[J].大学与学科,2020,1(1):72-78.
[4] 杨青龙,郑新燕,叶佳妮,等.公共卫生岗位胜任力要素认同现状及关联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3,18(5):615-619.
[5] 陈小雪,吕馨月,叶雨婷,等.基于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五育”融合培养预防医学人才路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6):785-789.
[6] 邹伟浩,彭鸿娟,杨杏芬.实践教学改革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3,21(5):301-304.
[7] 王剑,李峤,唐咸艳.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3):154-157.
[8] 常江,沈敏,潘安.推动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27(3):304-306.
[9] 钱洪伟,王志豪.我国现代应急学科发展的系统短板与路径选择[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11):1-7.
[10] 王成端,程碧英,曾宪文.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圆同心”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5):26-31.
基金项目:厦门医学院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XBJK2022005);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健康中国视域下基于OBE理念的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探索”(GA2022008)
第一作者简介:刘祥铨(1974-),男,汉族,福建永泰人,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预防医学教学及相关科研。
*通信作者:李黎明(1969-),男,汉族,四川安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预防医学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