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课程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方式与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和实地调查,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和课程创新,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的职业成长,帮助他们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合。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69-04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产教融合不足、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以及教育模式传统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此外,随着“双高计划”的实施和职业教育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高职院校急需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和优化课程体系,应对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确保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时俱进。
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还关系到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高技术化趋势,学生的职业路径和发展机会更加多元。然而,很多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时常感无所适从,大部分是因为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探究和改进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理解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更为合理的职业选择,从而提升其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同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价值
(一)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
职业生涯教育以职业理念为导向,基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旨在帮助学生选择、构建、完善择业观和从业规划。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协助学生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兴趣取向和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职业价值观[1]。此外,职业生涯教育还着力于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并执行详细且有序的职业规划。通过该过程,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期间能够勤奋攻读专业知识,更能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中磨炼技能,同时培养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与职场趋势,有效地将自身专业技能与职业目标相匹配,为走上更高层次的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二)解决就业困惑的关键手段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高校前的职业生涯相关培训内容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小、中、高三级教育中,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对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当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对职业生涯关注度的转换速度和幅度将会使其手足无措,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2]。因此,如何恰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效落实职业引导,培养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是高职院校帮助学生适应新形态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活、就业生活,突破即将到来的就业困境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将使他们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意识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致力于终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3]。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将职业发展观念真正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水平。
(三)为高质量就业创造基本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促进更高品质更充分就业的新要求,并强调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措施,为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从人生态度、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三方面着手,落实全面育人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基本条件,最终促进高质量就业[4]。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将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国家需求和新时期经济发展中,实现个人事业发展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择业自主权;另一方面,在树立健康的职业观后,他们便能够顺利理解不同时期的职场需求,从多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状况、工作环境及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生涯教育并非粗浅的知识教育,除了常规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的工作生活增添更多的助力[5]。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所落实的职业生涯教育应当是一种全面、持续的整体教育。理想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贯穿其整个学习周期,以确保学生能够连贯地提升职业规划能力。然而,现状是许多高职院校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观念关注不足,缺乏对职业生涯指导的阶段性和迫切性认识。这种教育的盲点常常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毕业后的就业引导混为一谈,导致学生无法在入学初期就开始正确地规划其职业生涯[6]。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职业转换时可能会感到迷茫,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发挥潜力和追求更高职业目标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视从学生入学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连续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逐步构建清晰、全面的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为其未来的职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课程有待优化
过去,随着我国高校统一招生及分配政策的陆续落实,如何帮助学生自主择业,如何优化高职院校的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高质量就业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自1980年以来,在“双向选择”的择业模式推动下,在数十年间,尽管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注重培养毕业生的能力,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推行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层次仍显不足,课程建设不够完善,亦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质性帮助。
(三)生涯评价方法有缺陷
当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目前广泛使用的职业价值评估工具包括斯恩的职业锚测验、工作价值观量表和罗克基价值量表;在职业性格评测中,通常采用MBTI专业性格测验、卡特尔十六项个性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主要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和斯特朗兴趣表;而专业技能的常见考察形式包括综合素质倾向测验与差异性能力倾向测验[7]。在数十年的实践过后,这些评估方法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职业生涯评估手段,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中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现有的评估方法也并非完美,或多或少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评价工具忽略了地域差异,多种从国外引入的评价程序忽略了中外在文化、情感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使同一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回答产生差异。其次,调查内容与评价成果不符合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环境的变化,社会稳定程度、家庭学校环境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对测试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且新兴职业的替代性使测试缺乏时代性。最后,常规的评价方法无法为企业提高绩效提出有效方法,现有的测试工具主要进行“测量”,不能根据受试者的主观意愿设计改进方案,且多为一次性测试,无法反映被测对象的变化。归根结底,种种问题都指出了现有的职业生涯评价方法需要进行改良的必要性。
(四)师资队伍素养有限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足。辅导员、思政教研教师、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缺乏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专业背景。
其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目前,高校学生生涯指导办公室的设置不够完善,导致指导教师的流动性大,进而影响整体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此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远不及普通高等院校,但学生数量却与日俱增,这也使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难以全面覆盖至学生全体。
其三,教师培养工作不足。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主要包括职业辅导师(三级)、生涯规划师(三级),但由于经费限制及学校自身对相关课程的关注度不足,许多职业辅导教师未能取得执业资格,且授课教师大多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也不具备多样化的教学技能。
其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制度不完善。侧重结果导向的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本就具有特殊性,教师既要完成烦琐的资料统计工作,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教育部、省教育厅在多个指导意见中提出,在职称评审、评优等方面应根据工作表现,给予有关教师及学生更多的优待[8]。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政策并未得到有效应用,评价体系没有依据规定的标准健全相关的评价体系,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应结合社会环境、国情、校情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构建制度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首先需对时代背景、学生特征和社会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以制定出完整的课程方案,而后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评估“体检表”,涵盖兴趣、个性、技能、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创业潜力六大维度,突破以理论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要以服务社会、职业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价值为目标,同时重视提升学生的思想、态度和技能,并将之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打造课程实践平台
其一,在职业教育领域,必须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领导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成为学生职业角色认知的引导者,教师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在社会和职业生涯中的角色,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社会实践和调查、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加深对自身、职业前景及不同职业情境的了解,并据此制定全面的职业发展策略。同时,教育体系中必须构建一套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体验的课程系统,摒弃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职业认知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配合精选的教科书资源,利用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提供的实战案例和职业测评工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实际的职业体验。
其二,学校要主动搭建社会实习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针对不同专业和工作方向,开设更为适宜的职业体验岗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短期及中长期的业余实习。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将企业文化和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从而真正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主动权。另外,有了行业“新知识”“新动力”的渗透,学生也将收获更多与新兴行业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在AI技术持续进步,岗位可替代性逐步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帮助学生找到新赛道,掌握不可替代的关键工作技能,并提前规划学业优先级。
其三,明确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教学目标。职业生涯教育不应与就业指导画等号,也不应仅限于提供就业信息、编写求职简历和解释就业政策,校方应适应当前需求,将其视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承担并突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作用。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伦理、个人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五个层面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生涯追踪,使生涯规划能够真正落实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全程。
(二)强化课程支持系统
其一,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推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应从课题申请、论文撰写、教科书编写等方面着手,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研究,综合整理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决策、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为学生设计具有示范性的工作计划书范本,订阅就业指导专用的报纸和期刊,收集就业辅导的个案,挖掘出更多可供学生研究使用的资源。与此同时,所有高等职业院校也都应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咨询网站,设置专业生涯教育栏目,将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延伸至线上线下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及毕业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指导。
其二,建立专业化训练实验室、装备先进的专业设备。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仅考虑学生的当前状态,并据此提供职业发展的建议,却未必符合学生的真实意愿。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测试结果与学生的职业预期,利用专业化的设备和系统化的培训过程,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提升方案,以优化职业发展轨迹。譬如,引入语气语速调整训练、形象气质优化方法、思维逻辑强化训练,以及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提升训练,更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需求。
(三)拓宽职业教育场域
其一,强化职业伦理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伦理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指在职场中应遵守的伦理准则,它体现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道德标准,职业伦理既具有普遍的道德特性,又具有其实践中的特殊性,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更多依靠行业从业者的自觉实践。工匠精神代表着专业人士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提升技术技能的决心与耐心,还关系到正直的工作态度,以及能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二,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加深他们对个人能力的认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发掘内在潜力,更好地理解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而提升社交能力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引入以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发展策略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竞技平台,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大力推进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视角和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创业者。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领导层需对职业生涯教育赋予极高的重视,并在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及课程规划等领域进行战略性的资助,以确保职业生涯教育的全面化、普及化、专业化及数字化,推动我国就业指导行业向专业化、职业化及专家化方向转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效果的关键在于具备广阔视野、稳定、知识渊博、教学扎实、年龄结构多元的师资力量,他们构成了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根基。高职院校就业辅导的系统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此外,教师作为终身教育者,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路径。
其一,学校应实行“导师制”,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持续扩展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者及杰出校友等担任校外导师,确保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掌握岗位要求,并亲自体验职业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依靠社会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就业辅导和心理咨询,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兴趣和特长,协助他们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
其二,应完善职业辅导团队的培养和提升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职称评审中适当给予就业指导教师更多的重视,并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进行倾斜。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确保校级重点项目的实施,增强学校领导对学生职业成长的支持和重视。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教育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还关联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之间找到平衡,更好地理解并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应当不断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确保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同步,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引导他们在追求职业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马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3,31(1):44-48.
[2] 杨丽敏.高质量发展视野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23(25):136-138.
[3] 文菲斐,杨永贵.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立志教育优化路径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2):65-68.
[4][6] 史凯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及策略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36(6):77-79.
[5] 孙云.“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经济师,2023(7):150-151.
[7] 芦大亮.探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76-78.
[8] 刀丽.创新创业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2022(21):60-62.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范梅(1981—),女,汉族,四川内江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含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