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随着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改善,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用工缺口大与学生就业意愿低、数字技能素质要求渐高与学生胜任能力不足等方面的矛盾愈发凸显,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数字经济新要求还未能完全匹配,这些都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难题与困境。因此,依托数字经济发展这一社会背景,立足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革这一现实情境,对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趋势进行分析,并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解决方案,以期为高职学生就业实践探索、就业改革提供建议,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关 键 词] 高质量就业;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53-04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经济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不仅影响到就业市场的结构,还对社会的长远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随之也发生了转变。对职业教育来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相关产业、平台用工缺口大与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低间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其次,产业技能素质要求渐高的新需求与高职毕业生胜任能力欠缺间面临现实技能困境;最后,高职教育培训体系成果与数字经济的现实要求还不能完全匹配。基于以上矛盾,本文在明确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变革的大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就业需求的深层次困境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研判,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对各层级主体在促进高职毕业生体面就业中的效用加以梳理,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纾解高职学生就业难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理论逻辑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如运营、带货、直播等新岗位已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之一。
然而,与数字经济规模发展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还将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就业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个人素质、收入报酬、权益保护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持续提高。因此,如何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精准做好人才培养,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就业,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就业新挑战
(一)新形势:数字经济下的就业环境
数字技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形成了新型生产关系,劳动者与企业签订的就业协议形式更加多样。在发展过程中,平台企业展现了引领发展和创造就业的能力,使得就业扩容并带来收入增长的机会[4]。数字经济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同时,进一步细化了各个行业的社会分工,催生了大量新的岗位和职业,增加了社会就业总量,但同时也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5,6]。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第一产业则进一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而第二产业(传统制造业)的就业规模持续降低,传统就业岗位被替代的风险不断攀升。随着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大量依靠体力的传统岗位被替代,更多劳动者面临技能重塑或职业变更,存在加剧结构性失业的可能。对专业偏向于机械操作、面向传统制造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这一变动尤为需要引起重视。
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随着地区资源的不平衡而不断扩大,对于经济实力强劲的地区来说,因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和现代化视野,较早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已经优先享受到产业红利,而农村或小城镇很难找到和数字产业相关的工作。在此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改变,就业意向相对更为集中,越来越多的人考虑留在一线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西部地区的数字产业吸引力显著低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此外,尽管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整体的就业生态还不够成熟。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在政策扶持、法治建设、劳动保障等方面还较为薄弱[7],工作方式、管理模式上的变化导致从业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关系定性模糊,容易出现从业者工伤认定困难、业绩管理考核缺少标准的困境,有待出台针对性的政策规范。
(二)新矛盾:用人需求与就业意向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加速了人才需求的重构,也提高了对数字相关产业人才技能的要求。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就业数量形成明显的创造效应,产生大量新型就业岗位[8]。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3成,数字化人才缺口近1100万[9]。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一般性岗位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通用数字技能,知识与技能不断深入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成为各行业的新宠[10]。
然而,与紧迫的用人需求相矛盾的是,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普遍弱化,部分学生不主动寻求就业出路,在面临激烈竞争时态度消极,逃避就业,抗拒参加招聘活动;或盲目跟随大流,在对自己人生路线缺乏清晰规划的情况下选择参与“专升本”等考试,延长在校园的时间,避免融入社会,往往又因准备不足而未能如愿升学。
同时还有部分高职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失衡,不能正确评判自身实力水平和当前的就业环境,对工作待遇、发展前景的期望值过高,在投递简历时选择了不相匹配的企业,往往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在工作后也容易产生挫败感,频繁辞职、换岗,自身获得感不断降低,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
(三)新要求:职业技能培养的缺位
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与数字能力薄弱;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短板与缺位,学生在数字经济下的就业能力尚未得到培养。有研究在面向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对数字经济就业“知识/能力胜任程度”评价时,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不胜任或者非常不胜任”[11]。尽管大学生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更多只是简单了解以及对数字化工具的入门级使用,并未与个人长远发展和专业技能结合。高职学生缺少该方面的长效思考,也很少有动力和渠道对职业发展中需要的数字技能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训练[12]。
对职业院校来说,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动态调整较为迟缓,导致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尽管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实践基地、实训场地,但是多样化的实践选择依然较少,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仍不能确保实践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高职学生的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部分顶岗实习单位又不够重视,对高职学生实践方面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导致应有的实践指导和教学流于形式。
作为与区域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数字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亟须优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
三、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优化
(一)政策层面
1.完善就业生态体系,健全法规保障措施
数字经济是新兴产业,当前的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应当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政策体系,着力保障数字经济发展,更好地激发数字经济促进就业的长处和优势。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实地调查走访,了解企业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急难痛点,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在创造就业方面的努力。对企业开展相关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数字化本领。通过加强政策保障,持续提高服务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提供大量高质量就业的机会。也应持续出台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创业资金支持等,鼓励高职毕业生积极就业和创业。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保障就业劳动者的权益。随着新产能新业态的崛起,数字经济用工制度、劳动关系形式等发生变化,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力还相对较为薄弱,政策上应当建立充足完备的兜底保障体系,相关漏洞的健全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的更多研究,这也是吸引就业者进入数字经济行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2.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搭建就业一体化平台
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就业市场,更应当用创新的思维引领,积极应对全新局面。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善用宏观调控,注意高校毕业生与数字经济企业在规模数量、专业分布和技能结构上的均衡性,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经济就业一体化平台,汇聚涉及的各个主体,整合各方资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前沿资讯、用人需求、学生培养情况、企业发展变动等信息,全链条展示求职者校内成长、校外实践的进程。进一步破除认知的局限,拟订促进就业的政策,打造院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的新生态。
另外,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应面向公众定期准确发布数字经济的发展报告,涵盖产业动态、人才需求、专家分析建议等内容,便于市场主体、平台企业与相关院校作为研判依据,及时调整相关规划,更新布局。
(二)企业层面
1.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接数字技能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能够不断促进产教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数字经济背景下,这些企业及平台发挥了引领方向和带动就业的作用,推动许多传统行业实现迭代升级甚至颠覆性的改变,产生了许多新业态和岗位新需求。高职院校也应当有所侧重,与数字经济行业企业加强对接合作,具体拓宽到“行企校”合作层面,不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让高职学生走向企业工作一线,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培养发展。
企业也可以开设校企共建课程、教材和实训等,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项目,提供更多机会,注重对高职实习学生数字技能的引领,促进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同步提高,为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
2.健全企业内部晋升渠道,明晰数字经济就业需求
相较于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经济平台企业是新兴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有争议、难界定的地方需要结合实践优化。企业应为员工提供持续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阐释清晰的职业发展晋升路径,才能构建好人才与智力的支撑体系,解决人才成长进步的问题,对毕业生的发展起到激励性作用,助推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用人单位要摒弃学历偏见,重视技能实力,畅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渠道。
另外,企业也应基于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加强校企信息共享,实现双方的高效沟通,帮助高职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职业长足发展。
(三)学校层面
1.修订培养体系,完善数字技能教育
结合数字经济产业的政策报告,从当前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和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的长远发展考量,及时更新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提升高职毕业生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的职业胜任力。把数字能力作为技能人才的基础能力素养,纳入培养的范畴,拓宽高职毕业生的适应面和岗位适配性。
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数字化教学水平,推动课程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还要促进教师树立“数字思维”,定期开展教职员工培训,全面提升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认知,避免与社会脱节。院校应开发高水平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数字经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例如,对物业管理专业而言,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数智化手段,创新智能科技服务,实现智慧物业管理,培养学生更高效、便捷的物业管理技能意识。高职院校还要努力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构建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到日常生活的综合化数字应用场景。院校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宽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2.加强就业服务,精准数字信息引导
联合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数字经济相关行业招聘活动,及时提供准确、全面的招聘信息。推动院校间互通共享就业信息数据,降低招聘信息的获取成本,设置企业“黑名单”防范风险,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邀请数字经济企业走进校园,开展岗位介绍,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走访参观,加强毕业生与数字经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通过“简历诊断”“模拟面试”“数字技能比武”等活动,指导毕业生提升职业能力。
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优化从入学规划到落实就业的全周期、全场域、全维度的学生生涯数据库,让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储备过程清晰可视化,直观追踪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便于根据学生个人特点精准开展就业帮扶指导。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和广度,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展现数字经济下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案例,提高社会各界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四)高职学生层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纾解就业焦虑
数字经济深化发展,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常会遇到失败碰壁的情况,也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出现“逃避、懈怠、畏难”的现象,前期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求职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在校期间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着重强化对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锻炼。如通过参与“朋辈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提高自我效能,在提升技能技艺水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长效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另外,要引导高职毕业生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抓住机会,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技能实践中适应数字化新要求,助力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
2.持续提升数字素养,补齐个人短板
面向高职学生,应当深化职业导向,自入校以来就持续开展“数字经济面对面”“行业工匠进校园”“数字经济创业沙龙”等活动,加强对相关行业、领域就业态势、政策规范的宣讲,通过此类讲座培训为学生提供前沿知识,开阔视野,让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字经济,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同时可以将“工匠精神”与“数字素养”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字经济下新业态和新技术的适应力,在校期间持续补强技能短板,为迈向社会做好准备。当然,也应注意数字技能素养培育的灵活性,因时因需开展相关活动。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岗位需求增大、缺口增加的同时,对非特定岗位的数字技能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还存在就业观念体系不完备、职业规划不清晰、数字化技能储备不完善等情况,平台与培养体系的构建仍存在短板,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等各个层面发挥作用,不断完善就业生态体系,健全法规保障,充分重视资源整合的作用。同时继续深化数字经济下的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服务引导,重视数字技能的培育,通过不断优化路径,助推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陈洋洋.数字经济就业形势、特征与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J].商展经济,2023(13):52-55.
[2] 刘建民.基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3(23):37-39.
[3] 田婷婷.数字经济下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及优化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5):76-78.
[4] 张小建.促进数字经济就业 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J].中国就业,2023(3):10-12.
[5] 高翔宇.数字经济下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3):80.
[6] 胡艳萍,张轩浩.数字经济背景下对中国新就业形态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科技和产业,2023,23(9):30-35.
[7] 丛俊骐,解梅娟.数字经济背景下劳动就业新趋势及应对研究综述[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3(2):16-21.
[8] 胡拥军,关乐宁.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J].改革,2022(4):42-54.
[9] 王江昀.数字经济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升策略[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2):27-30.
[10] 张浩楠,尚漫,陶雪烨,等.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挑战[J].商展经济,2024(6):138-141.
[11] 刘海滨,常青.数字经济赋能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现状、趋势与挑战:基于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6):10-17.
[12] 陈玉婵.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及对策思考:评《数字经济新动能与新就业》[J].领导科学,2023(4):160.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简介:秦凡(1996—),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