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讨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进而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对“3+N”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进行阐述,探讨了其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其次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相关问题,制定了“3+N”劳动教育实践的具体策略,以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研究发现,“3+N”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高校应当认识到这一模式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推进“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与探索。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3+N”模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65-04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其中,“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该模式强调在传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融入劳动实践、团队协作和创新探索等元素,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及其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3+NKrTGBi7ToGkmij1adM3L6D4N2LYJklTzZxWOT8b8JQg=”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3+N”模式的基本构成
“3+N”模式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中“3”主要是指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基础课程,而“N”则代表多个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基础课程至关重要,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则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该专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基础课程则是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多个选修课程则是由一系列模块化课程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这些选修课程通常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实践等,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1]
“3+N”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3+N”模式的特征分析
1.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结合
“3+N”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同时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三个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专业和实践基础,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而多样化的选修课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课程选择,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2.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N”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个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学习框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多个选修课程则以模块化形式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3.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3+N”模式注重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通过合理设置三个基础课程和多个选修课程,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合理设置和调整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3+N”模式还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N”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多个选修课程也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劳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产业发展趋势,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三)推进产教融合职教理念的贯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劳动教育能够将学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四)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内核的需要
大国工匠精神是当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品质追求,它代表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自身的工匠意识和职业精神,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产品质量和细节,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内核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更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学生劳动观念、技能的培养。
1.劳动教育目标与认知不清晰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认知还不够清晰,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存在偏差。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体力劳动,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职业道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对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认知不清晰,一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2.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不丰富
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存在内容与形式不丰富的问题。一些学校仅仅安排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任务,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同时,劳动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此外,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安排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体验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滞后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协同育人模式还比较滞后,缺乏与家庭、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佳。同时,一些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导致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协同育人模式的滞后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不专业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团队。然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不专业的情况。一些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其在指导学生时无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和指导。[4]此外,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受到影响。
(二)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
1.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问题
“3+N”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整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重理论教学或单纯技能训练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如何在教学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是“3+N”模式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在开展“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面临诸多困难。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技能的提升。
3.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实施“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团队。然而,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此外,由于“3+N”模式强调与行业的紧密结合,需要更多的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实践教学,但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一大难题。
4.评价体系不完善
“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5.制度保障不健全
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和激励措施。例如,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5]这些问题影响了“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基于“3+N”模式对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实践基础课程进行细致规划。
1.文化基础课程
强调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文化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2.专业基础课程
针对不同专业领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接轨。
3.实践基础课程
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此外,还要根据学生需求和行业趋势不断更新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跨学科学习能力。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是推动“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力量。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首先,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对“3+N”模式的认识,使其能够根据模式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与企业合作,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或挂职锻炼,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技术应用和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的企业专家或行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劳动教育指导。通过与专家合作,教师也能从中受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7]最后,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高职院校“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项目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此外,案例式教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引入真实的劳动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后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实践,比如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技能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方便P/cKG3kCBymDqxGY9CSwBRz/dWa304WpjL236K9qJWU=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些信息化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也是保证“3+N”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注重学生的实践表现评价,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技能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其能力水平。[8]其次,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学校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当然,也可以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评价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综上可知,“3+N”教育模式在劳动教育以及在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师资源的匹配度以及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等。为了更好地推进“3+N”模式的实施,高职院校应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牛海云,王国栋.高职院校“一课引领多方渗透”劳动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3):44-49.
[2] 姜筱晗,戴立桥.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36(8):130-132.
[3] 陈海燕.“1+3+N”模式下的培智班级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探索[J].教师,2023(24):60-62.
[4] 陈明.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路径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31):35-37.
[5] 谭隆晏,高攀.高职院校“1+2+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2(2):24-30.
[6] 崔传真,张贺鲲.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3(3):209-211,244.
[7] 朱美.“1+3+N”模式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J].花木盆景,2023(2):88-90.
[8] 王军霞,孙佩强,杨法青.小学“1+9+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12):55-56.
◎编辑 尹 军
作者简介:赵红(1986—),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就业体系。
郑期曦(1989—),男,布依族,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学生人才培育、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
周雪梅(1988—),女,汉族,云南保山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劳动教育。
潘毅(1974—),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