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

2024-08-06 00:00:00潘省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现场工程师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还面临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社会认可度不高、政策支持和投入不足等困境。在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现场工程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49-04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制造业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一线现场工程师,已成为支撑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还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亟待在体制机制、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二、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的实施,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急需的现场工程师。他们扎根生产实践,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操技能,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现场工程师,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这对生产制造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推广应用,需要大量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现场工程师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力量,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前沿生产技术,能够带领产业工人开展技术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实现个人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发展空间有限。这导致不少学生将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在专业选择、就业择业等方面更青睐普通高等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等改革举措的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能工巧匠不仅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在岗位上还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作为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现场工程师更是实现个人价值、成就职业理想的有利契机。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与产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中高职衔接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同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一些紧缺的工程专业开设不足,相关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这导致毕业生的知识、能力难以完全满足生产一线需求。此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有待加强。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技能和经验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职业院校对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的吸引力不强,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较为匮乏。这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与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受限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相对较低,优秀学生和家长往往更青睐普通高等教育。这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强。同时,部分企业在招聘、使用技术技能人才时也存在“唯学历论”倾向。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发展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现有的职业发展通道还不够通畅,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晋升、深造等方面面临较大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政策支持和投入不足,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大。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方面,职业院校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在经费投入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受资金和资源限制,一些职业院校在教学条件、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路径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

1.构建相关教育课程体系

要加快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上下衔接通道。同时,要优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促进书证融通、课证融通。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构建了中高本贯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开设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同时进行电路安装、程序设计等项目实训;高职阶段开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专业课程,并进行综合实训;本科阶段开设物联网工程概论、云计算技术等前沿课程,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学院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考取电子装接工、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还引入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的实际项目,开设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实践课程,学生参与基站建设、智能语音助手开发等项目,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本科学历,又能取得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目标。

2.深化校企合作

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院校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研究生培养等。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与地方汽车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师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双方共同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课程。学院与企业共建汽车实训中心引进整车总装生产线、汽车电子实训室等,开展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了解汽车生产全过程。学院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优秀学生以企业学徒身份参与新车型研发、工艺流程优化等。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汽车轻量化、智慧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攻关,既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创新研发水平。优秀毕业生可以被企业选送到本院或高校攻读汽车工程硕士,培养成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现场工程师。汽车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提前培养和选拔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区域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1.开展学徒制教学实践

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以工代训等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及时掌握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开展技术服务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建设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实施“教师工匠培育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到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担任助理工程师,参与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掌握前沿技术动态和实践经验。学院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师傅”,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师傅”传授企业管理经验、技术应用实践等,帮助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专家到学院授课的“双向挂职”机制,打通了学校与企业间的“旋转门”。学院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企业实践、技术服务、学生竞赛指导等纳入考核范畴,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学院还组建了电子技术、智能控制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教师协作攻关教学难题,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团队成员成长为省市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

2.强化对现场工程师的研究学习

要加大对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借鉴德国“双元制”、瑞士“三元制”等成功经验,创新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同时,加强对企业现场工程师的调查研究,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研修,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该校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构建了“3+1”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第4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跟随企业师傅学习,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积累实践经验。学校选派骨干教师赴西门子等德国企业研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师深入一线车间,与企业工程师“手把手”操作,掌握设备装调、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实践技能。学校还聘请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承担专业课程授课任务。企业专家将生产一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学校教师赴企业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企业对现场工程师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最新变化,并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改进。学校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现场工程师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三)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1.加强职业教育宣传

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携手,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引导,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贡献。职业院校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学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展示师生风采,讲述优秀校友事迹,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职校。要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宣传,宣传“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要大力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历程和事迹,如“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展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此外,要深化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另一方面,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畅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互通通道。支持职校毕业生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宣传优秀选手事迹,展示当代青年践行“工匠精神”的良好风貌。

2.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

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需要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学校要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干中学、学中干”,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顶岗;另一方面,企业要为职校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机会。要建立职业发展“双通道”,畅通技术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发展通道。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要为其提供向工程师、技术专家发展的机会,并在薪酬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发挥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支持其成为“创客”或技术工匠,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各级政府要制定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继续攻读应用型本科,为其提供学历提升机会。落实职业教育前途光明的升学通道,推动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快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岗位证书”的多元复合型职业教育证书体系。此外,要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打通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通道,为优秀高职毕业生攻读本科学位提供便利。构建与企业工程师序列相衔接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优秀现场工程师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铺平道路。

(四)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1.制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国家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落到实处。针对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要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紧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升级改造等。同时,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机制。在实习实训方面,要支持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出台支持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对于举办职业教育成效突出的企业,可在土地利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引导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此外,要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紧缺的现场工程师等。要建立健全技术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央财政要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工程等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地方政府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合理核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保证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持续稳定增长。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同时,要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绩效奖励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监管,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更好地满足现场工程师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培养大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这需要职业教育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创新,需要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机制健全,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职业教育要紧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眼“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参考文献:

[1] 谭赞武,许孔联,聂艳平,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4):194-198.

[2] 张学.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6):52-58.

[3] 王元,周衍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与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24):63-70.

[4] 李博,褚金星.我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7):107-112.

[5] 我国计划到2025年培养20万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J].大视野,2022(6):1.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潘省之(1986—),男,汉族,江苏宜兴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全过程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