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柴油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4-08-06 00:00:00沈丽兰刘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学习通”智能移动学习软件构建船舶柴油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分别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并分析了该教学模式持续高效推行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 键 词] 船舶柴油机;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资源;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25-04

一、引言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强调了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趋势,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革教学方法,并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构建一个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强调“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政策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以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现实。对职业教育而言,开发和高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

本文选取船舶柴油机课程作为案例,探讨了如何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探索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与实体教室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通过深度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二、船舶柴油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船舶柴油机作为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需求的演变中显得尤为重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足以满足当前教育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求。主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课时紧张与教学目标达成存在矛盾

船舶柴油机课程内容丰富,包括船舶柴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系统运行、操作管理及故障排除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通过拆装、操作柴油机等实践活动来提升技能。然而,有限的教学时间使教师难以充分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的实现受阻。此外,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还需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和标准,这进一步加剧了课时的紧张。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在改革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出勤、作业和实践任务完成情况来评定。虽然这一体系包含过程性评价的元素,但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评价,且评价内容较为单一,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这限制了教师对他们学习状态的准确把握,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因此,改革中引入了同伴互评和更多量化评价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伴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估,促进了客观性的提升,而量化指标的引入则使评价过程更加客观、科学,并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和表现水平。

(三)课堂活跃度有待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尤为突出。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这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课堂缺乏互动和合作,导致学习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逐渐降低,不利于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实现从“教师教得好”向“学生学得好”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船舶柴油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一个连贯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流程。该模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在不同场景下无缝对接。同时,构建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以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的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化课堂教学。

本文以“学习通”智能移动学习软件为基础,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该软件集成了移动教学、学习、阅读和社交等多种功能,支持资源推送、任务分发、即时练习、主题讨论和学习评价等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深入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通过软件的辅助,教学与学习的关系更加紧密,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这一过程应全面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关键阶段。在课前阶段,教学团队需深入分析课程内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和重组,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此外,明确课程目标、教学进度、重难点和评价标准是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教学团队需开发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微课程、动画和题库在内的教学资源,并及时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预习和复习。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学资源的准备至关重要,包括理论教学、师生互动、随堂测验和实践操作等方面资源,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课后阶段,提供教师的课堂总结、学生反馈和专业拓展资源,如行业前沿技术资料,展示课程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设计的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效能,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图1展示了船舶柴油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流程图。

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需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微课、课件和试题库等,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使用。鉴于船舶柴油机课程的理论概念较为抽象且技能点众多,微课的开发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团队应根据课程特性,制作涵盖柴油机结构认知、设备拆装、工作原理、系统运行管理、操作和维护等方面的微课,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反复观看微课,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关键知识点。此外,教师应准备典型案例和相关试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并能学以致用,也便于在课中安排随堂测验和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助力学生巩固和内化。

鉴于课程的实践特性,课堂教学应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为此,教师需根据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要求设计任务单。在课前,教师可通过学习平台将学生分组,并为每组分配特定任务,鼓励学生根据分组进行预习和任务准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在课前发现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习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2.课中合作学习

课中,教师首先通过互动提问和在线测试来评估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的在线测试题,教师能够迅速掌握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预习效果也可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策划者和引领者。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实训室进行授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细化任务实施步骤和要点。在理论学习部分,鼓励学生分组介绍知识点,教师负责补充和拓展,通过组间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操训练是关键环节,通过“做中学、学中思”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培养其职业素养。在本课程中,依托学校的实训基地,重点开设柴油机拆装、操作、故障排除和轮机模拟器操作等实践环节。教师全方位观察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确保其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任务完成后,学生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以提升学习成效。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有效评估学习成效,教师在课堂结束时通过学习通平台组织随堂测验,重点关注课程的重难点。测验题目设计旨在检验学生对技能操作要点和职业素养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测验,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和提升。

3.课后拓展与评价

为全面而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船舶柴油机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以各占50%的比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层面,所占权重分别为20%、20%和60%。学生自评和组间互评在学习通平台上实时进行,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标涵盖课前预习质量、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随堂测验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鉴于课程对技能掌握和职业素养的高要求,教师在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时,会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操技能、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任务的完成质量。过程性评价各环节所占权重如图2所示。

针对最终评价结果,教师需在课后及时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学生提供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提供在线补充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这种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学习成果,而且让教师能够发现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上传相关的行业新技术和规范资料,如新兴的船舶动力装置技术。此外,提供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阅读材料也十分重要,例如,分享船舶行业内杰出工匠的故事和成就。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在课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四、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自2019年我校引入学习通智能移动学习软件以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在部分班级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随后,这一模式在2021级和2022级的学生中得到了全面推广。根据课后问卷调查的结果,超过95%的学生对这种创新教学模式表示高度认可,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反馈也证实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教学成效有了明显提升。首先,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性更好地适应了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在线学习的个性化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随地访问学习材料,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也变得更加便捷,这种灵活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然而,为了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持续高效实施,我们认识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和提升:首先,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多样性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其次,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利用技术工具支持教学;最后,教学评价体系应更加完善,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效。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持续创新与优化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他们完成课前预习和相关学习任务至关重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习惯不佳和易于产生学习懈怠的问题,教师应致力于教学资源的持续优化与创新。教师需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行业知识,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新兴技术,如虚拟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设计富有创意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活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学习体验,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通过定期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能够更有效迎合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和需求,进而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成效。这种持续的资源创新和优化是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信息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学平台和软件的操作,还需有效整合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此外,教师应具备制作微课等数字教学资源的能力,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教师应设计并组织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成效。在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通过持续的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教师将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升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对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船舶柴油机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地整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无缝对接,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此次改革有效地应对了课时紧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与行业发展同步,同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了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显著进步。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本文所探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船舶柴油机课程,其成功经验同样可推广至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乃至更广泛的工科领域。笔者坚信,只要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能够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连忠,王宝军,杜太利,等.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课程为例[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3):63-70.

[2] 孙巧梅.《水轮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3(9):49-50.

[3] 刘晓丽.基于项目化的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课程混合教学探讨[J].职业,2018(21):63-64.

[4] 孙化栋.基于翻转课堂的“船舶柴油机”项目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4):70-74.

[5] 廖琪学.《船舶电气》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23(7):64-65.

[6]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8)[2023-07-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课题“数智化时代背景下《船舶柴油机》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2023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沈丽兰(1986—),女,汉族,浙江湖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轮机工程。

刘方(198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轮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