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公共选修课目标达成现状,探究公共选修课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结合A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分析目前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为能够达成公共选修课教学目标,寻求构建公共选修课体系的合理对策,提出“明确目标定位,构建规范的评审制度”“优化课程模块,设置科学的选课标准”“提升教师认知,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立足调研论证,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等相对应的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机制,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管理。
[关 键 词] 课程目标达成度;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97-04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结构体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多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分体现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基本不受专业限制,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公共选修课目标达成的内涵和标准
(一)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是在全校范围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公共选修课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体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扩大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如今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大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是基础课程的拓展和补充,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度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2]课程目标是指该课程通过教师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和呈现出的教学效果。课程目标达成度也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和掌握技能的程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保证都能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研究现状
有关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围绕“评价方法”和“具体课程达成度”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设置意义、影响因素等不同角度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研究。从国内来看,一是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讨论授课结束后的评价,对相同类型的课程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课程目标达成度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深究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研究:“单一评价方法”,如“目标达成评价记录表”“调查问卷法”;“单次组合评价方法”,如“变异系数法”“目标达成定量评价设计”“专家评价法”;“多次组合评价方法”,如“个人目标达成度”和“班级目标达成度”相结合等。二是在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课程目标达成度方面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测验调查、分析文本和量化数据分析等,根据实际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三是具体课程目标达成路径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包含:关于课程目标达成影响因素分析,如学习中行为、学习环境、性别、兴趣等因素;研究课程目标的设置意义,对学生而言,明确目标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师来说,设置学习目标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由于尚未有明确的文件对各高职院校的校级公选课进行统一的指导,同时也存在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学生态度不一致、重学分轻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在开设过程中并未考虑太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达成度多少等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等方式,试图通过一个学校存在的问题,挖掘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目标达成度的共性问题并找出原因。此次问卷调查针对A学校在校生进行,共有580名学生参与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A学校公共选修课目前有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素质素养和艺术素养5大模块,两个校区共开设76门课程。其中,健康素养2门,占比2.63%;科学素养3门,占比3.95%;人文素养40门,占比52.63%;素质素养2门,占比2.63%;艺术素养29门,占比38.16%。基本满足学生增长知识的要求。但是,从各模块课程占比可以看出,公共选修课开设课程模块有不平衡的现象,个别模块存在开设门类有限、课程数量偏少的情况,无法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针对问题“您认为本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只有68.97%的学生选择了“符合”;而针对问题“您认为本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否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只有61.03%的学生选择了“已达到”,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未表示非常认可。通过面对面访谈,部分教师也反馈学校层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无统一科学的指导意见,无准确的目标定位。申报公选课仅限于个人擅长的领域,因为学生专业不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从更细致的角度考虑开设公共选修课想要达成的目标,因此也无法估算最终达成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学生选课不均衡
大部分学生选课的目的是希望在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这也是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针对问题“您认为本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安排是否合理”中,只有62.07%的学生选择了“合理”,甚至有3.97%的学生认为“不合理”,这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选到符合个人意愿的课程,无法达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要求。针对问题“您在选课时会更偏向于选择哪一类课程”,56.55%的学生选择“艺术素养类”,而选择“素质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学生只占了2.93%,还有11.03%的学生没有满意的模块,选了“其他”。从学生角度来讲,各模块校级公共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不均衡,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改进。
(三)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
对于“您所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提问吗”和“您上公共选修课时教师会布置课堂作业吗”这两个问题,45.69%的学生选择了“经常”,44.66%的学生选择了“会”,都未超过半数。在问题“您觉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注重以下哪一项”中,有48.79%的学生选择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可见,教师在校级公共选修课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得多,实操、实践性课程内容较少。针对“您选择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大部分选择了“丰富课外知识”和“出于个人兴趣”,在专业课业繁重的情况下,学生更希望教师能用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让他们了解课外知识。理论知识偏多的情况下,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由于理论学习的压力而另选其他。同时,由于公共选修课班级人数安排较多,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专注度和课堂参与度不高。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公共选修课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很多学生反馈身边听课的同学不是太多。在访谈中,个别教师表示,申报公共选修课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或者为了满足职称评聘条件,所以在备课和上课中投入的精力不如专业课,课后辅导基本没有,教师的授课状态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学效果评估难
学生的学习成效是通过教学评价体现的,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问卷中的“您所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多采用哪种考核方式”问题,61.72%的学生选择了“平时成绩”,而在“您上的公共选修课平时成绩主要是看哪一方面的表现”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了“出勤率”。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完善的机制,考勤和平时表现占了大部分,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较低,并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该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在“您上了公共选修课有何收获”中,只有57.59%的学生表示受益匪浅,其余学生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是否在上课过程中有所收获。可见,校级公共选修课无明确目标定位,结果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更无法进一步体现目标是否达成。
(五)学生自身认知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对应的,如果学生主观意愿不强,不主动配合,那么,不管教师水平多高,凭单方面的努力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问卷中,有10.17%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只为修满学分”。可见,很多学生申请公共选修课是抱着修学分的想法,导致出勤率低,很多学生出现在课堂上,也不代表着都会认真学习。同时,针对“上公共选修课时会主动向教师提问吗”这个问题,有22.24%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学生的消极行为对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及课堂效果会起到一定的反作用。针对“课后您会和其他同学谈论关于该选修课的一些话题吗”和“课后您会主动去了解有关该课程的其他内容吗”这两个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课后会去了解相关知识,但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可见,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缺乏主动性,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是不够的。
四、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可知,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成果为目标导向,成果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完成所有学习的情感提升和最终收获。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同样要考虑到学生经过学习能达到的最终结果。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努力找寻方法,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才能提升该类课程设置的意义。
(一)明确目标定位,构建规范的评审制度
根据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针对各专业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与目标上都有严格的标准,但是公共选修课只规定必修课时,对课程目标并未做明确的规定。要评测目标达成度,首要任务是针对学校特点,根据各专业特色,结合教育理念,制订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有效进行课程设置呢?OBE教育理念强调产出结果,从产出结果反推毕业要求和社会需求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指标。[3]学校需先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应以总体目标为标准,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达成度的情况下定位相应的目标。可建立相应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学校要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开课前审查、课程中的督导和课程后的评价反馈,使教学管理督导整个环节形成闭环,保证整个过程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优化课程模块,设置科学的选课标准
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程一样,需要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建立的前提是数量要多、内容覆盖要广,涉及资源要丰富,才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调查问卷访谈中发现,近几个学期均有因选课人数达不到条件而未开课的公共选修课,建议对公共选修课的申报制定科学的标准并进行严格考核,从教师经验、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定,对不满足条件的课程进行模块优化或者课程整合处理,个别严重不符合要求的,如多个学期未满足开课条件的课程应该予以取消。要关注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教改经验,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同时,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选课标准,为改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学管理部门应完善选课制度,出台选课指南。[4]适当考虑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方式,让学生尽最大可能选到满意的课程,进而提升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达成度。
(三)提升教师认知,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
从调查问卷可见,近半数教师在公共选修课授课过程中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各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甚至还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对教师而言,要加强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课程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学习,特别是职业认知方面,有必要进行重点学习。对学生即将从事职业的了解,有利于教师设定个性化的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所授内容进行安排,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得。公共选修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都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也需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因此要注重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建设校本教材或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教师要综合各项资源分析学生学情,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提升,使学生爱上校级公共选修课内容的学习,而不是迫于学分而选课,从而改变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公共选修课教师是利用理论考试或者考勤等简单的方式判断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效。从问卷可见,部分学生选课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对所上课程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出现了迟到早退、纪律散漫等现象。如果在评价方面再无要求的话,那么公共选修课在学生眼里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课程的开设是毫无意义的,更不要提课程目标达成度。要改变这种方式,需要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多考虑目标达成度评价。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机制的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根据校级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科学、合理设置目标达成度期望值,制订校级层面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和方法,鼓励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量化评价。制订相应的课程质量监控方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观察和评估,也可通过学生测评、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定量评估,加大监督力度,促进教师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自觉性,能有效改变教师对校级公共选修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五)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的专注力基本在专业课上,对校级公共选修课的认知有所欠缺,对选课的意义也是一知半解,并不一定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选。所以很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会从课程名称去判断课程优劣,或者避重就轻,去打探哪一门课程理论知识少、哪一门课程比较容易通过。选择选修课程之前,学校应该组织专门的会议,在选择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同时宣传不同公共课程的益处,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讲师等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考核情况。[5]高职院校负责公共选修课的相关部门可在学生选课之前组织专门会议、培训或者讲座,宣传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课意识,加强学生对选课的认识。学校要从行业发展情况和学生所学专业角度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知识拓展课程,因兴趣而选课,因需求而选课,比盲目选课的学生更有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公共选修课的目标达成度。
(六)立足调研论证,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若要提高高职院校校级公共选修课课程目标达成度,要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深入调研剖析,确定社会市场对本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才要求和职业要求标准,分析学生需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反推校级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内容和实施过程。立足调研论证实际,对明确校级公共选修课课程目标、开设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明确、教学方法的确定、评估方法的确定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能在一定层面上改变教师开课随意、学生选课盲目的现状。优化校级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立足调研论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校级公选课的目标达成度。
公共选修课的目标达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在A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达成度的情况进行探究。试图找出目前公共选修课体系的不足,完善公共选修课体系的建设。从实践上探索公共选修课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推动教学水平提升;构建扎实有意义的课堂,助推整体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玉慧.大学公共选修课程质量保证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2] 徐进友,穆浩志,李彬.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及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5):94-97.
[3] 廖芳芳,韦淑群.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师范院校心理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22(36):106-110.
[4] 吴湘.加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9):26,10.
[5] 肖夏,薛山.“营养与健康”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2):174-177.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2021年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探究”(FY21 C18)。
作者简介:黄文娟(1983—),女,汉族,福建闽清人,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旅游专业课程教学。
王廷姬(1982—),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