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从专业建设到专业群与产业群建设,既是应对产业融合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院校打造专业特色的必要途径。“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和实际需求,促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通过分析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与产业群建设的现状,以期为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与产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专业群;产业群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93-04
2019年4月,“双高计划”确立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总方针。计划实施以来,专业群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抓手,从专业建设到专业群与产业群建设,既是应对产业融合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院校打造专业品牌与特色的必由之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产业群与产业链的发展态势与需求,促进专业群与产业群之间协同发展。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专业群建设,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是各个专业仍然是“各自为政”,造成群内各专业之间固有隔阂依然存在,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困难重重。
一、研究背景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于2022年入围湖南省高水平专业群A类,为建设好该专业群并力争于“十五五”入围国家级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同时为湘西州实施“三高四新”、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等战略和思路的落地落实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农技人才,本研究基于“双高计划”背景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为样本,通过开展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内部促进专业群内各专业协作、资源共享,外部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需求,对提升专业群的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于19世纪20年代提出了“双元制”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主要带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区域性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模式,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工业、农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经济应用和社会服务三大领域;日本和新加坡也对“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产学合作”和“教学工厂”的特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工厂中学、学做一体;英国在各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专业群认证模式,它包括不同认证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一组专业认证群,这一模式在该国职业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还不够深入,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组群逻辑、建设路径等方面,基本都是宏观层面的研究,仅能提供指导性建议。袁洪志提出以一个或多个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研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马树超等提出创造和实践工学交替、“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学、练、做一体化”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孙毅颖主张具有相同或相关专业技术基础、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够覆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多个专业形成专业集群。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专家学者对专业群的研究还比较片面,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
三、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基础
(一)群内核心专业精准对接湘西州核心产业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是学院历史渊源最长的专业,该专业在2021年湖南省新办专业合格性评价中获“合格”等级;畜牧兽医专业开设于1958年,是学院办学时间最长、实力最强的专业,亦是湖南省重点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是湖南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开展湖南省“1+X”证书试点专业;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是在湘西州委州政府大力支持下,学院为了适应湘西州茶产业的发展于2021年开设并招生的省内唯一高职茶学专业,该专业在2021年省教育厅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检查中获“合格”等级;电子商务专业是学院于2010年设置的能对接区域一、二产业,立足服务区域经济,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被誉为培养湘西州电商人才的摇篮。
将生态农业技术、畜牧兽医、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和电子商务四个专业组群,符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律,满足湘西州产业发展迫切需求,容易形成发展优势。
(二)群内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4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讲师18人;硕士研究生占比达53.7%;“双师型”教师占比55.2%;专业教师队伍中青结合,年富力强,无年龄断层,在人才储备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潜力。近五年来,群内教师获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职教名师”、湘西州第一届“武陵人才”、湘西州“青年科技奖”等省州级荣誉称号17人次。兼职教师28名,其中专家教授12人,技能型专家6人。
畜牧兽医专业2005年获得“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项目,以此为契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课证融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主持了15项省州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各级专业建设项目9项,先后获得省级教研教改成果1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8篇,出版教材与专著7部。
(三)逐步形成“一立足三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建院以来,逐步形成“一立足三融合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在湖南省首创农技特岗生教育模式,为湘西州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创办了“援藏班”,为更偏远的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批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民族之间融合与团结。三是培养了一支80余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此为载体,强力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多家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光明日报》认为农技特岗生教育达到“精准服务,助力区域脱贫发展”的目的;《湖南日报》给予了“职教发力,阻断贫困发生”的高度评价。
目前,专业群内四个专业共计培养毕业生6000余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高。一是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学生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中均获优秀成绩;在教育部指定权威赛事中,获得各级各类技能、创业、征文等比赛奖项32项。二是学生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85%的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能手,如回乡带领全村建档立卡户集体摘掉“贫困”帽的李仁竣;回乡自费创办百合研究所、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湖南省“十佳”农民荣誉称号的余小龙等。
(四)全面开展社会服务
凭借现有的科研技术能力组建“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团队,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和宣传教育,培训农业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现代职业新农人近1万人次,完成农技人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近1200人次。专业群近40%的教师多年担任“三区”科技人才、州科技特派员,为湘西州农业新技术推广及农民创收高达2亿。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多次走进凤凰县新场镇各地田间地头了解村里苦荞、玉米、猕猴桃等作物的种植养护情况,到古林村雪茶加工厂等地实地参观学习。
四、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策略
(一)强化专业群内课程资源建设,达成课程体系与技术链相对接
课程是专业灵魂所在,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重要举措共建高职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体系与技术链高度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专业教学水平。在各专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背景下,单个专业已无法满足市场产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必须迎合地方技术与产业发展需要。当前课程知识、能力、技能整合困难,课程内容脱离工程实际。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交叉学科等未能带动课程内容更新,教材中的内容、项目、案例老化。要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深度互融,就必须打破各专业之间有形无形的边界。坚持校企共建专业课程资源的原则,建立“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因此,高校必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密切围绕区域产业链集群发展对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内课程体系设置,提升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性。
(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智慧式教材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基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产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更新,与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湖南德农牧业集团、湘西神秘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永顺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合作开发《湘西猕猴桃栽培》《湘西黄牛养殖与疾病防控》《湘西特色茶加工》《湘西农特产直播营销》《湘西腊制品加工》《湘西农产品电子商务文案》等12部智慧式教材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与名将宠美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鸿科经纬科技有限公司、北大荒集团等合作开发与“1+X”证书匹配的特色活页式教材。
(三)推行课堂革命,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信息化、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教学改革,将学校教育彻底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市场营销等岗位工艺进行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培育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探索一条可行途径。
(四)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教师到行业大师对接
教师是推进专业群建设与资源整合的主体,当前大多数教师只专攻自己擅长的单一学科与专业,其本身的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整合能力、课堂融会贯通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可通过专业培训、青蓝工程、名师引领、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由专业教师到专业群教师的转型,促进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
结合“三教”改革和“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多样化教师组织形态,分层分类组建一批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与组织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效益、效率。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聘请产业导师。以领军人才为标杆,以企业岗位技术能手为主体,聘用一批来自现代农业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
(五)校企联合助力“创新创业”,促进“双创”体系与创新链对接
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双创体系与创新链对接,为高职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双高计划”背景下,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但服务能力不强。群内各专业虽然实施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层次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和行业主体的参与,校企资源共享不多。企业先进的设备、生产项目、生产环境等都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的重要资源,只有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主动对接企业,打造开放共享型实训平台,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互补,才能提升专业群建设的竞争力。校企联合助力“创新创业”,实现校企优势资源互补,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高职学生教育与“双创”联动,是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成效校验协同发展成效
以“1+X”证书和特色职业技能为切入点,开发相关培训项目;建立果茶基地或植物栽培基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一户一大(大学生)”“一企一大”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形式,扩大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的专业覆盖面和培养规模;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建职工培训基地10个,积极开展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生产能力;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按照“一需一课”的形式,开设一批创新创业讲堂,开设20期培训1000人次,着力提升社会成员整体创新创业水平;通过“技能+就业帮扶”“技能+产业帮扶”“技能+健康帮扶”“技能+宜居环境帮扶”等形式针对特殊人群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托举特殊人群,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累计培训10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校园多元化人才资源优势,累计培训8000人次以上,通过不同技能、知识、文化的培训,多角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
(七)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可持续发展
建设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也是专业群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老旧的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限制了专业群发展。专业群只有在科学管理机制下,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所面临的现状,高校可通过建立与完善《专业群建设项目纪检监察管理办法》《专业群建设项目工作制度》《专业群建设项目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等,为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并建立全程跟踪与动态调整机制,邀请相关行业与企业专家加入专业群建设,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准入、预警与退出机制,定期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建立健全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专业群绩效考核机制,按照规定的专业群建设绩效指标要求,落实“资金—任务—指标—责任人”绩效考核体系,逐级签订责任状,细化专业群建设工作任务、确定落实责任人,保证建设项目落实到位,按期保质达成建设目标。通过以上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最终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专业群建设不应故步自封,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需要群内、群外多元主体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专业群建设由内部整合转向内外部对接,建成开放性知识系统,形成专业群持续竞争优势。校、政、企、行四方融合联动,充分发挥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优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高速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全局观的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农技特岗生定向招录培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人,打造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发挥专业群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队伍优势,采取农业专家下基层、专家农民结对子、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咨询等方式,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助推产业振兴。发挥专业群优势,加大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业务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化培养,造就一大批懂生态、爱农村、会种养、熟加工、善管理、明市场、可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和产业群协同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覃翠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群“三园一平台”育训结合模式研究: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2(5):7-11.
[2] 杨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4)[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1-24.
[3] 杨瑜.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23.
[4] 张代涛.高水平畜牧兽医专业群建设路径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46-50.
[5] 谢芳.“双高”建设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大学,2021(46):12-14.
[6] 梁亚静,刘娜.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和使用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群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1):79-80.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编号:KZ202202);202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机理及实现路径”(编号:ZJGB2022890);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机制研究实践”(编号:23C0982);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在乡村振兴中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研究”(编号:23B1089);2022年湖南楚怡高水平高职专业群——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群;2023年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团队;2023年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崔丽红工作室。
作者简介:鲁玲华(1992—),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向晓寒(1989—),女,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王双龙(1986—),男,汉族,湖南吉首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通讯作者:王晓平(1982—),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