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4-08-06 00:00:00丁金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培育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三全育人”是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方向,是一种高度整合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它充分体现了育人主体的广泛性、育人时空的过程性、育人领域的全面性、育人方式的协同性等维度。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如何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研究的重点。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五年制高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69-04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探索并构建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为破解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困境,必须从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着手,精准把握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科学构建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育路径。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

(一)完整职业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

随着当前人工智能、信息多元、高端定制的兴起,高职教育的价值导向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以往的就业需求导向逐渐向生涯导向转变,更注重过程性;从以往的社会本位取向逐渐向学生本位取向转变,更关注人本身;由以往的学科知识论逐渐向素质论转变,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软素养;由以往的特定行业人员向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广泛性。可见,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已经为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学生不仅要专注职业知识与技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还要在毕业后走入社会,要具备能够满足生活工作的诸多优良品质和能力,也就是要做一个“完整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过程性发展,要站在学生未来的生涯立场,全员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那种“工具人”的教育取向,在立足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的战略背景下,逐渐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等。

(二)高等性需要: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程度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不同于高等教育或者普通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教育,也并非以往的学历层次教育。把握和理解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还要体现出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深刻意蕴,这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尤其对优化人才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当然,这里的高等性并不是要求高职教育要与高等教育同等对待,极大关注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理论性,而是要强调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性,聚焦劳动复杂程度,比如在工作过程中的技术精准程度、知识领域的复合程度、劳动创新程度等维度。当然,要想让高等的职业属性完美地展现出来,必须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素养,唯有此,才能清晰地区分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或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本质要求。

(三)“三全育人”模式: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视域

立足高职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完整职业人的实现离不开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助力,而这种模式就是“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分别体现了育人主体的广泛性、育人时空的过程性、育人领域的全面性、育人方式的协同性等,是一种高度整合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基于“三全育人”视域构建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有一种逻辑前提——“三全育人”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通俗地讲,核心素养好比宏观性的纲领性文件,起着领层设计作用;“三全育人”好比微观性的具体性举措,具有落地生根作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是“三全育人”的目标指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三全育人”的内在动力;同时,“三全育人”又是落实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保障,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育部已经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宏观框架的顶层设计,而后就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促进高职学生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逐步实现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的目标指向。总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出发点,还是最终的落脚点,而“三全育人”作为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理应做到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高度契合,使之达到微观举措与宏观设计的有机统一,这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担当。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依据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宏观框架,设计了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揭示了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

(一)人文素养欠缺

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学多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涉及人文素养的通识课、公共课、选修课是比较欠缺的,而后两年的教学则以技术技能训练、实习为主,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导向,高度重视在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总之,五年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现实情况。

(二)质疑精神不够

一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比较自卑、不够自信,往往会给自己贴上“差生”的标签。因此,他们不太善于或不敢对书上的知识或者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薄、理论知识也相对有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是不具备批判的基础条件的。因此,尽管五年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已经采用了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但学生的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还有待提升。

(三)学习能力不足

1.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自主性是一个人作为生命主体、社会主体、精神主体的根本属性,重在关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从认识自我到发现自我再到实现自我的一个自我觉醒过程。从调研数据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存在被迫学习的情况。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自律性较差,不能自行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策略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力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2.反思意识尚未形成

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欠佳。具有反思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然而,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了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对课堂教学内容很少进行复习与反思。尽管教师已经在转变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但是学生尚未养成反思习惯。

3.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有限

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只有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筛选、分析并加以应用信息,才符合新时代对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但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在信息检索的渠道相对单一、检索的方法不够精准、信息处理的能力有限。

(四)健康生活的态度还未形成

针对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表现出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生规划不够明确、自我认知定位不准等。尽管职业院校侧重职业属性,强调技能技术的应用,但因为学生自身阅历尚浅、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性和自主性都比较弱。

(五)社会参与不够

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职业应用性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鲜明属性,而社会参与则是实现实践应用的桥梁与纽带。通过调研分析得知,多数高职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些学生不太敢参与社会实践,也缺乏参与的渠道,这就需要学校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一)“教学管服”:全员育人奠定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体现的是育人主体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换言之,人人都可以成为育人主体,但育人效果也必须具有同向性,不仅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基本工作,还要协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党政管理员以及后勤人员等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全体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因此,为构建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全员育人模式,要从课程教学、管理服务、制度保障等维度进行育人机制的探索,以实现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在思政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制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目标。既然在高职院校里要构建全员的育人模式,那就要从教学、管理、服务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在教学方面,涉及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大群体,他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构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前者更多是在高职院校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课堂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工作,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实现政治立场与价值引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或专业课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多使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实证教学、小组教学等方式,以一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给学生,或者以专业技能的培训、练习、帮扶、淬炼等过程,根据高职学生的层次特点与认知水平,逐渐将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多彰显行业或职业背后的职业精神。根据实证调研,五年制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尤其比较欠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环境的浸润。对此,高职院校应开设国学经典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分析、获取以及应用的综合能力,开设系统性或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提升学生的问题导向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管理方面,关涉班主任、党政人员等群体。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自主性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帮助他们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之逐渐从中学生转变为职业人,还要让学生在各种文娱、志愿、实践等类型的活动中不断夯实文化基础。当然,党政人员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调动高职学生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尤其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在服务方面,更多体现高职学生“完整职业人”的价值指向。除了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的各种劳动实践、专业见习、职业实习等机会以外,后勤保障人员还要在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园文化的营造中给予学生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干净卫生的饮食环境、作息规律的日常习惯等,为高职学生更好地夯实文化基础提供根本性保障。

(二)“横纵结合”:全过程育人促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自主发展

“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体现的是育人时间的过程性。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依然还是以学习、生活为主,见习、实习为辅。为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发展,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实习进行学生成长成才的训练,具体表现为引导高职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创新实践三个重要素养。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横纵结合”的全过程育人模式,不仅在横向上增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贯通性,还在纵向上增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衔接性、阶段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学生,在五年制的学生生涯中被学校教育分成两种层次或类型的职业教育,前三年为中等职业教育,后两年为高等职业教育,但前后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有机体,前者为后者打下坚实的基本的职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基础,后者更是对前者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落地。前后两个阶段尽管主题不尽相同,但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贯通性、衔接性,尤其在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自主发展上,具体表现为:

第一阶段,一般为入学的第一年,更多的是从初中生向初等职业生转变,以适应性为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师生、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宿舍文化等内容,通过班主任的入学教育、个人谈话、家长访谈、学业水平测试摸底等方式对学生有总体的认知,体现自主发展中的适应性,这一阶段要侧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将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各种规范性制度纳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但在规范的标准化、制度化框架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二阶段,一般为入学的第二到第三年,更多的是对学生所选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凸显主动性,主要采用课堂育人的趣味性、活动育人的多样化、育人方法的立体性极大满足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运用体验式、翻转式、情境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式,合力配置教学资源,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三阶段,一般是入学的最后两年,更多的是对专业的见习、顶岗实习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侧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的社会性彰显其实践性,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课程以外,还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高职院校可依托校外的企业实践基地,将理实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到实处,打造“三大专业组合”的建设思路(以同学科跨学院交互、同学院跨专业交叉、同专业跨方向培养),创新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的形式,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较高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尽可能地绽放自我,实现校园服务性的实践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基地化。

(三)“家校企学”:全方位育人促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社会参与

根据学理基础分析,探索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务必要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是对职业核心素养的摒弃,而是集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有机体,集中反映了“多元面向(维度)”“多元功能”“多元场域”“高阶复杂”“长期培育”等特点。对此,“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体现的是育人场域的协同性、育人功能的多元性、育人路径的长期性等。

第一,育人场域的协同性。“参与”可以共筑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要观照到“家庭—学校—企业—学生”等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协调发展,以实现高职学生在多元多样的社会实践中自觉肩负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思政课改革,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中国故事、做到正确的价值引领,也可邀请企业里的专家走进课堂,用真实的实践案例夯实教育内容,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合力。除此以外,还要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中的一环,只有环环相扣,有效发挥教师、家庭、社会以及学生等主体对核心素养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引导、熏陶,才能形成高职院校“素养共同体”。

第二,育人功能的多元性。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是职业性,而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必须立足马克思的“完整的人”的理念,最终价值指向为完整职业人。其实,这是对以往高职院校只关注学生职业属性的一种超越,是对职业教育工具属性的一种扭转,是对学生个人需求的一种补充完善。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要关注个人当下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更要将国家战略、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紧紧结合在一起。

第三,育人路径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之路长漫漫。以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过于重视,以就业的结果为导向,效率至上;而当前所倡导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应对就业这一短暂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在终其一生中都能顺利面向未来,逐渐体悟育人过程中的长期性,以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为主轴线,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其一生中动态绽放。此外,这也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指向相关,根据心理学的“高阶复杂”特质,涉及反省思考的高阶心智及复杂性及行动学习的高阶复杂深度,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也务必是长期、复杂的,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历程。

四、结束语

随着职业院校类型教育的转变,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其给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唯有牢牢把握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揭示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然现状,才能在动态变化中形成独有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属性,也才能在五年制高职勾勒“三全育人”视域下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与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1]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2-22.

[2] 蔡清田.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7.

[3] 蔡清田.核心素养的学理基础与教育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1):42-54,161.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2023—2024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HYBLX2023192)。

作者简介:丁金凤(1985—),女,满族,辽宁新宾人,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