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现代社会能力,反映一个人财务素养的综合水平。财商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还能塑造学生的财富价值观。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把握财务智能化时代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财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提出以财商教育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符合数智时代的会计专业育人体系,全面培养数智化复合型财会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数智时代;财商教育;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61-04
一、财商教育的定义
21世纪初,美国学者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在其书《富爸爸穷爸爸》中首次提出了“财商”的概念。“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现代社会能力,它能反映一个人财务素养的综合水平。财商,即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包含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认识及创造财富的能力(即价值观),二是驾驭及应用财富的能力。”[1]财商是生活中一项最根本的能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即衣食住行。财商教育是一种逐步培养和提高财商的教育活动,至少包括四项技能:会计、投资、市场(宏观经济)、法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财商教育就是使用特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传授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财商相关的一般理论和实务,启迪学生的财商智慧。
二、高职院校开展财商教育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社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与财经打交道。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数智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产业的数智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以数智技术为基础的财会类专业发展潜力巨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适应数智技术环境、专业扎实的数智财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和主力军,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财会工作质量,进而影响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信息质量。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有效把握数智时代下行业企业对学校财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财会知识,还要适应数智化时代企业财会大数据运营的新场景、新模式、新方法。高职院校落实对会计业学生的财商教育,并不断改革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能塑造学生的财富观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有效赋能。
三、高职学生财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职学生理财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愈发丰富多样,理财门槛也随之降低。大学生有一定独立资金可供支配,因此在金融领域萌发了理财意识和理财需求。炒股、买基金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常见,但学生的投资形式和种类较单一,更多的是跟风投资,缺少自己的判断力,部分学生甚至对银行利率、股票分红、债券收益等基本金融常识一知半解。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的理财能力不足。理财能力建立在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财经知识储备、价值判断力和理财经验积累才得以形成。面临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投资环境,学生财经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严重不足,容易投资错误或盲目理财,在经济上蒙受损失。
(二)高职学生风险甄别和防范能力较弱
如今互联网金融服务呈现出业务覆盖范围广、交易行为隐蔽性、渠道来源多样化、产品服务差异化的态势,大学生因此也面临更严峻、更复杂的财经风险。处于各种社会思想汇聚的高校环境,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则极易受到西方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扭曲意识形态的腐蚀。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高职学生金融安全意识更加薄弱、风险辨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弱,容易受到互联网平台各种弱化风险营销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商平台购物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互联网消费信贷,消费者在当前消费能力不足以购买所需产品的情况下,可采取分期付款、借贷支付的消费方式实现提前消费,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作为消费信贷的代表被绝大部分大学生使用过。然而,鱼龙混杂的市场借贷平台在满足了大学生一系列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常常带有迷惑性、模糊性和鼓动性,对“利滚利”方式的忽视,让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深陷套路贷等金融诈骗的泥潭。
(三)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缺乏理性和计划性
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经济来源是父母,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财富的增加,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然而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情感意志尚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和跟风年龄特点,尚未形成稳固的消费价值观支配消费行为,因此消费往往大手大脚,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理性分析,容易形成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
此外,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新型的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年轻人对流行事物的一种崇尚行为,电商正是利用大学生追求时尚、自制力弱的弱点在宣传销售的过程中诱使其过度消费或超前消费。面对纷至沓来的消费欲求,有的大学生甚至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个人的精致需求而将自己的生活开支节省下来去购买超出个人经济负担能力的产品,活成了时下流行的“精致穷”状态。近几年盛行的“直播带货”和“网红带货”模式也渗入学生的生活日常,青年学生缺少经验和定力与其抵抗,容易被“网红”产品的虚假宣传所迷惑,甚至出现攀比消费、冲动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四)高职学生对财商教育的认识较为浅薄
高职学生普遍对财商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财商教育就是金钱教育、金融教育、经济教育、消费教育等,他们认为财商教育是专业的技能教育,实际上财商教育不仅仅是涉及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财经类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集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人生价值观于一体的综合培养教育。虽然学生对财商教育的认识层面较浅薄,但对学校开展财商教育表达了较高的需求,他们特别强调面对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学校开展财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此外,学生对财商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学校作为开展财商教育的主体无可厚非,但学校还可与其他部门机构合作,共同推进财商教育,而教育的形式不能仅仅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还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综合能力。
(五)高校对财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于2017年颁布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对财商教育的相关标准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财商教育的开展情况而言,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摆在首要位置,学生财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没有把财经相关课程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广泛开设,专门的财商教育课程在学校开课计划中占比很小。高职学生的培养计划中缺少相关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所以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财商培育体系,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六)师资队伍能力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财经商贸类教育领域加大引培力度,教师队伍的规模得到进一步充实,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是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较少,专业领军人物仍然比较紧缺。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精湛的实践技能,能够自如穿梭于教学一线和生产服务一线,能讲会做的“工匠型名师”等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师的整体职业能力还较为薄弱,与本科院校相比仍然存有一定差距,尤其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持续培养提升的过程。
四、以财商教育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要适应财务智能化时代的前沿发展趋势,首先要具备会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对智能会计人才的最新能力要求,以业财税一体化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导向,培养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的数智化财会人才。
1.人才培养目标层次
根据新技术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更新。立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能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层面:培养学生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创新创业能力/决策领导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数智大环境下,办公软件自动化、信息系统设计、大数据挖掘、云计算架构、人工智能等早已渗透至全新教育模式之中。因此,财商教育与会计专业的融合教学必须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驱动,将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平台相关教学内容融入会计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造,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对接科技与产业需求前沿,调整增加财务大数据分析(Python版)、RPA财务机器人、Power BI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财会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财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手工实训等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走向就业岗位做好铺垫。
(二)“政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长期以来国家始终坚持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可统筹协调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探索学校、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联动协同育人,拓展“政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实现资源的有效互动和优化利用。
1.共同实施教育教学
学校主要承担财经理论的课程教学,外部单位则主要负责财商的实践教育。聘请企业的专家、科研机构的学者或者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进校园举办财商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工作经验为学生讲解各类财经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学习掌握会计、金融、经济等财经类知识和技能,培养财经意识与观念,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人才。例如,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连续三年邀请党建共建单位北海市海城区税务局进校共同开展财商普及教育主题活动。税务干部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解读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税收优惠、个税等税收政策,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升财商,也拓展了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渠道。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还联合中国银行北海分行、北海市公安局、人民银行北海市中心支行、北海银保监分局开展系列主题警银反诈宣讲活动。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校园贷、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卡支付风险等热点问题,向学生普及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一系列具有实用性的财经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识骗防骗的金融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举办财经类主题专业竞赛
学科竞赛是大力促进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课外学术竞赛等,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仅能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还能夯实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达到以赛促学、以赛验学的目的。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直紧抓学生的学科竞赛工作,并与很多企业达成了合作,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大赛、“中德安普杯”业财税融合大赛、广西大学生会计技能大赛等。以赛事为抓手,挖掘学生潜力,磨砺学生的意志,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带来新视野、新机遇。
3.共同负责学生实习就业
结合自身优势与企业联合成立数智化共享实习基地、合作实习企业,通过企业的行业资源为学生挖掘更多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季“双选”机会。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就业,并安排企业导师跟进和指导学生实习,教师则利用数字化实习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实习状态、实习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估,最终形成实习鉴定报告。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围绕会计财务相关岗位开展职前辅导与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与价值观。
(三)搭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1.打造虚拟仿真的校内实训中心
真实的职业环境能让学生有机会亲历现代企业管理与生产的整体流程,真实感知财务岗位的日常工作及职责要求。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仿真性”,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实际案例库为支撑进行机构岗位设置、运行环境搭建、业务流程设计等,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核算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岗位之间、部门之间业务联系的途径和方式。另外,动态数据环境要取代以往静止单一的实训模式,高度模拟现实社会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新道、网中网、科云等会计行业领先的软件提供商已达成了紧密的合作,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领域进行深刻变革,提升学院在会计知识教学及财商培养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2.建设“知行合一,理实一体”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合作共建,例如同税务部门开展合作,让学生到税务部门学习最新的税收条例,真实操作纳税申报流程;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合作,让学生进行真账实习训练,实现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快速转化;让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学习有关金融产品、理财产品的基本知识,为将来量身制定自己的理性投资计划积累经验。
(四)统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财商教育与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对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提升,学校对自身内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在原有知识本位、技能本位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培养教师的财经视野以及终身学习的职业习惯。
1.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大赛
教学竞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参加比赛不断改进和提高自我教学能力,适应“互联网+教育”“智能+教学”的新形态,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同时,教师在竞赛的过程中也可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层次,实时了解财经最新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施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职称等级和“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高校财经专业的教师既要满足教学需求,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能力,鼓励财经类的专业教师赴企业进修或挂职,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交付、实施,提升教师的企业职业素养、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互派和双方资源的共享。
3.实行校企、政校、校研双向聘任制度
邀请财经类行业专家、政府部门人员或科研机构专家做高校的兼职教师或企业导师,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群)建设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以专业为纽带,打造一支定期研修、协同研究、深度合作的技能型教师人才队伍。各多元主体紧密合作搭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定期交流互动财经资讯,实现人才、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五、结束语
数智经济时代,个人的财商水平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福祉,也影响到社会金融和经济的安全。高职院校应积极落实对学生的财商教育,建设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高地,适应财务数智化转型的新需求,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坚持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1] 郭晶红.大学生财经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2):69-72.
[2]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研制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研制:思想及框架[J].大学:研究版,2017(2):12-13,17.
[3] 张开金.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需求与回应[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
[4] 梁建茵.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8):185-188.
[5] 匡月.90后大学生财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6] 凌霞,翟海茵.“政产学研”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财经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J].科技风,2023(14):162-164.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2023年北海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类课题“数智时代以财商教育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23YJY07)。
作者简介:翟海茵(1990—),女,汉族,广西北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